正文 第3章 孔子養生有道(1 / 1)

孔子是今山東曲阜人,因孔丘開創私學,並著書立說,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又是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敬稱他為“孔夫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關於對孔子的評說,兩千多年來,人們對他褒貶不一,眾說紛紜,這是由於曆史等原因造成的,姑且不論。但在曆史上人們曾把孔子的肖像表現為一個幹瘦的老頭,這不符合曆史事實。

實際上,孔子是一位身材魁梧,身心健康的人。在醫學落後,物質條件匱乏的春秋戰亂時期,人的壽命比較短,而孔子卻能在坎坷的人生中度過73個春秋,這不能不說與孔子注重養生健身有直接關係。

僅從輯錄孔子一生言行的《論語》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養生有道的人物。孔子的養生術可以用16個字概括,即:精神豁達,知足不貪,食居慎節,誌趣廣泛。

精神豁達。一次有人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老師為人如何?”當時子路不知怎樣回答。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他對學生們說,我的為人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可見由於孔子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和他對所從事事業發生的濃厚興趣,使他把自己日漸衰老都忘記了。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經常教育他的學生要養成開朗的習性,告誡弟子要“君子坦蕩蕩”、“不憂不懼,不怨不怒”,這樣才有益於身心健康。

知足不貪。孔子在個人修養上時時以“修己”、“克己”為原則來約束自己,從不放縱個人的欲望。他指出人生少、壯、老三個生理階段的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說,青少年時,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不要貪戀姿色;到了壯年,雖然身心各方麵都比較成熟,但不要因此好勝喜鬥,應平心靜氣,寬和待人;而到了老年,則不要有更多更高的奢望或非分要求,不要追名逐利,應安度晚年。這樣才有益於健康長壽。

食居慎節。孔子的飲食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無求飽”。他還說過:“飯蔬食飲水,曲肱而忱之,樂亦在其中矣。”總之,他的主張是,黴不食,腐不進,吃粗糧,喝白水,不暴飲暴食。

孔子很注意起居飲食衛生。劉向在《說苑》中有這樣的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有智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佚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在這裏,孔子從反麵給人們提出了長壽的三條經驗:一是要寢處有時,即按時作息。二是要飲食有節,即節製飲食,不要吃得過飽。三是要佚勞適度,即應注意勞逸結合。

在《論語·鄉黨》中,孔子談了許多飲食衛生,例如:“食而(糧食壞了有臭味)、魚餒肉敗(魚肉腐爛)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烹調不當),不食。不時(不到該吃飯的時候),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吃得不過量)。唯酒無量,不及亂(不要喝醉)。”“食不語”。“席不正,不坐”。

孔子在講飲食衛生的同時,也談到睡眠衛生,“寢不言”,“寢不屍”,即不要直躺。孔子自己是這樣做的,也嚴格要求學生這樣去做。他對不能按時作息的學生,常常給予嚴厲的批評。

當然,孔子注意體育和起居飲食等,往往是以“仁”、“禮”為準繩,反對非仁非禮的體育活動,強調“文質彬彬”,這是孔子的體育觀的一個顯著特征。

誌趣廣泛。孔子一生學識淵博,誌趣廣泛。他除了從事教育活動之外,還積極提倡並親自參加各種健身體育活動。他精通詩書禮樂,喜歡吹拉彈唱、遊泳、登山、打獵、垂釣、駕車等。

孔子的學生們在評價孔子時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孔子自己也說:“誌在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誌趣廣泛既能鍛煉身體,又能陶冶情操。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對養生健身有如此深刻的認識,而且又能身體力行,足見中華民族注重養生健身曆史之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