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之子向國王稟告了這些答案,於是國王順利通過了天神的考驗。國王高興極了,便問長者之子:“這些答案是你自己想的,還是別人教你的?”長者之子回答:“是我父親教我的。”國王非常詫異:“你父親?他不是已經很老了嗎?他現在在哪裏?”“請大王恕罪,我的父親確實已經老了,而我違反了國法,私自將他藏在了家中的密室裏。”長者之子接著說:“大王,父母對我們的深恩,如天地一般。十月懷胎,他們辛苦地把我們撫養成人,而且還要教我們一切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樣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們。縱使有人能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走一百年,並且無微不至地侍奉、供養父母,這樣做,都無法報答父母的深恩啊!大王,我別無所求,隻希望大王能廢除‘活埋年老父母’這條法律。”
當然,波羅奈王必須遵守諾言,於是他答應了長者之子的一切要求。而事實上,國王也深受感動,不僅廢除了這條法律,而且還增加了另外一條法律:凡是不孝順父母的人,將治以重罪。
佛陀對比丘們說:“能夠孝養、恭敬父母,即是孝養、恭敬一切佛及賢聖,這是非常殊勝可貴的。”佛陀接著說:“當時的長者之子就是我,由於當時我能夠去除不孝的陋習,成就孝順的法律,所以這份功德福報,就是我今日成佛的資糧!”比丘們聽了都讚歎不已,紛紛發心效尤。
佛家講大慈大悲,基礎其實源於孝道。
佛教經典中所闡述的父母養育孩子的十種恩德就是: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幹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湣恩。這段話就是開釋,在淨業之前,要先回報親恩。
淨業三福中有:“孝養父母,尊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可見孝在佛教中何其重要。孝心是做人的基礎,是學佛的起點。連父母都不關心的人,我們很難想象他們能給別人多少愛,能為社會付出什麼。
一個年輕人,家裏很窮,他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年輕人信佛,總是很虔誠地對待佛,而對母親的勞苦,卻不以為然。母親為了生活總是披星戴月地勞作,而年輕人不屑勞動,一心追求著他心中的佛。過了一段時間,年輕人聽人說遠方山裏的寺院有一個老方丈,他知道佛的真諦。於是,年輕人涉水攀山,千裏迢迢來到了寺院,找到了老方丈。老方丈告訴年輕人,肯為你光腳開門的人,就是你欲找的佛。
年輕人開始了漫漫旅途,尋找那肯為自己光腳開門的佛。他路過了很多寨子,投宿了不少村莊,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可就是沒有肯為他光腳開門的人。許多時候,年輕人被藐視為齷齪的乞丐,甚至還被攆出門。年輕人對佛的追求開始動搖了,失望了。他開始無比想念自己的家,想念自己的母親。一天深夜,年輕人回到了家,輕輕呼一聲:“娘!”門便開了,母親沒有一聲抱怨地說道:“我的兒,你可回來了,為娘好想念你喲!”年輕人看到母親光著腳為他開門,頓時淚流滿麵。
世間除了父母,又有幾個人能光著腳為我們開門?這份光腳的情意,正是父母愛之深切的表現。人人都是子女,人人都受過親恩。不能事親,焉能成佛?不僅不能成佛,甚至連做人都做不了。孝敬父母,是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隻有心存孝敬,才能找到做人的基準。
佛教認為,在生生世世的輪回中,無量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應將這感恩的心,推及一切眾生,人人皆能如此,那麼這個世界必定更加祥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奉行孝道,時時處處關愛父母,在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的同時,也讓父母享受到一份天倫之樂。懂得感恩父母之愛,才能做一個完整的人,才能對整個社會感恩,進而為他人和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