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善於以習性識人(1 / 1)

辦事時要善於以習性看人,這樣你就不會陷於盲目中。主要有兩點:

(1)從前兆看人。俗話說,一葉可知秋。任何事情在局勢明朗之前,肯定都會有其前兆。

達爾文在劍橋神學院讀書時,是個平庸者,植物學教授漢羅斯卻看出達爾文有著特殊的才能。並力保他隨貝格爾艦進行環球科學考察,從而使一個“平庸”者,成為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可見具有慧眼的人會根據這些細微之處正確判斷出事態的發展而采取相應的行動。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把自己培養成形勢判斷的高手,從而把行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好的人才一出現,總會有些許征兆,善識人者總能抓住這些細枝末節。

有一次,徐悲鴻參觀一個中國畫展時,忽然有一幅掛在角落的畫引起了徐悲鴻的注意。他仔細端詳品味著畫麵上那對蝦子,隻見它體態透明,須尾舒展,生動逼真,筆法嫻熟。這位觀賞過許多藝術珍品的畫壇大師立刻意識到,他發現了一位出類拔萃的藝術人才,,當他得知畫的作者竟是一位年逾六十、木匠出身的老頭時,不由得感歎一聲:“我為這個懷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沒想到在角落裏還藏著一位傑出的藝術大師啊!”這幅畫的作者就是後來名滿天下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幾天後,徐悲鴻就聘請齊白石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並親自乘車接齊白石到校上課。,一年後,由徐悲鴻親自編輯作序的《齊白石畫集》問世。從此,我國畫壇叉添一星。

(2)從習慣看人。一些人在做某些日常動作時,有一些習慣性動作,這些動作帶有很濃厚的個性色彩,這對於我們知人、識人、客觀評價一個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種情形是一天天地逐漸形成的,它有著極強的穩定性,我們想要一下子改變過來,一時之間很難辦到。心理學家萊恩曾說過:“人們日常做出的各種習慣行為實際反映了客觀情況與他們的性格間的一種特殊的對應變化關係。”這大概能為我們從日常習慣行為認識別人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根據。

明代周忱巡撫江南時,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他每天記錄所做的事,即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遺漏。比如每天的陰、晴、風、雨等都詳細記下來。有一天,一個人來報告,說運糧的船在江上被吹走了,找不到了。周忱就問那個人丟失糧船是哪一天,是午前還是午後,當時刮什麼風。結果報告的人回答得顛三倒四,周忱翻開日記本和他對證,那人大吃一驚,隻好招出了自己私扣糧船的罪過。可見細心縝密能防患於未然。

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和性格特征都能在舉手投足、點頭微笑中暴露無遺,那些經驗豐富的識人高手從一舉一動中就能識別人心。有一些習慣動作,可以幫助識人者觀察他並輕鬆地對他人知。

習慣性點頭者。這種人比較關心與體貼別人,知道配合的重要性。及時表達自己的認同,可以使說話者增強自信和深入思考,並得以充分發揮,有利於找出最好的解決問題方法,於人於己都有好處。他們也是一些愛交朋友的人,這不僅表現在能夠給予朋友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且還在內心深處關懷和體貼朋友,處處、時時為朋友著想,最為難得的是經常在尚未得到別人請求協助的時候便伸出了援手。

經常搖頭者。經常“搖頭”或“點頭”以示自己對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他們在社交場合很會表現自己,卻時常遭到別人的厭惡,引起別人的不快。但是,經常搖頭或點頭的人,自我意識強烈,工作積極,看準了一件事情就會努力去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手插褲兜者。雙腳自然站立,雙手插在褲兜裏,手時不時拙出又插進去。這種人的性格是謹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後行。在工作中他們最缺乏靈活性,往往想用一種辦法解決諸多問題。他們對突如其來的失敗或打擊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多的是垂頭喪氣,怨天尤人。

雙手後背者。兩腳並攏或自然站立,雙手背在背後,這種人大多在感情上比較急躁,但他與人交往時,關係處得比較融洽,其中較大的原因可能是他們很少對別人說“不”。

坐立不安,手足無措者。這種人給人一種事業型的感覺,而他們也是按照事業型打造自己的。由於身邊的工作機會很多,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們不允許自己錯過任何機會,積極投入,忙完這個忙那個,放下一頭又抓起另一頭,結果是疲於奔命,造成極度的緊張,無法專心致誌於分內工作,得不償失。

此外,還可以從一個人的癖習看他的性格。比如,說話時常常用手掩住自己嘴巴的女人,是意在吸引對方。搔弄頭發的人是一種神經質,凡是涉及有關自己的事情時,他們會顯得特別敏感。一麵說話,一麵拉著頭發的女性,大體上是很任性的女人。不斷搖晃身體,乃是焦灼的表現,也是為了解除緊張的表現。拿手托腮成癖的人,在表示要掩蓋自己的弱點。雙足不斷交叉後分開,這種癖習表示不穩定,如果女性與異性相處時具有這一癖習時,就表示她對這位異性懷有強烈的關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