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淳於髡,就是這樣一個從表情上能夠一眼洞察別人的內心動機的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廣召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玉推薦淳於髡,因此,梁惠王連連召見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與他傾心密談。但前兩次淳於髡都沉默不語,弄得梁惠王很難堪。事後梁惠王責問推薦人:“你說淳於髡有管仲、晏嬰的才能,哪裏是這樣,要不就是我在他眼裏是一個不足與言的人。”
推薦人以此言問淳於髡,他笑笑回答道:“確實如此,我也很想與梁惠王傾心交談。但第一次,梁王臉上有驅馳之色,想著驅馳奔跑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就沒說話。第二次,我見他臉上有享樂之色,是想著聲色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也就沒有說話。”
那人將此話告訴梁惠王,梁惠王一回憶,果然如淳於髡所言,他非常歎服淳於髡的識人之能。
從麵部表情上,讀透他人內心所蘊藏的玄機,是識人高手厚積一世而薄發一時的秘技,而最經典的莫過於二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
《三國演義》中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莫過於“空城計”。
當諸葛亮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坐守陰平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司馬懿父子,率領二十萬大軍已兵臨城下。
在城牆之上,諸葛亮焚香朝天,麵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牆之上,手揮五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
一場千古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牆之上,一個在城牆之下,用心機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勢,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不再,但司馬家族羽翼未豐,最後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嫻於軍事的司馬懿當然知道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的下場。諸葛亮的存在,讓司馬懿有了和曹操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操還必須倚重司馬懿,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沒了後顧之憂,安內是必然之舉,那一刻,哪裏還有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靜的背後,兩人心中都在波瀾起伏,就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心知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著“險棋”。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雙簧戲,這出戲,非大智大慧的人,絕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