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個人、組織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的集中體現。對於個人來說,得體的禮儀既是尊重別人,同時也是尊重自己的體現,在個人社交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得體的禮儀會提升人的涵養,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就個人而言,對內可融洽關係,對外可樹立形象,營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禮儀貫穿於人們日常工作及生活交往的點滴之中。人們在工作中常常不經意間做一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往往正是這些被人們認為稀鬆平常的事情卻體現出一個人的涵養。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懂禮儀、尊禮節不僅不會被別人討厭,相反還會使別人尊敬你、認同你、親近你,無形之中拉近了你同他人的心理距離,也為雙方日後合作共事創造寬鬆的環境。相反,若不注重禮儀,犯了“規矩”就可能使人反感,甚至會使雙方關係惡化,導致事情朝壞的方向發展。
元朝時有個人叫做胡石塘,很有才華,在當地頗有名氣,但生性不拘小節。後來,他胸有成竹地到京城去應試。因為他早已名聲在外,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了他。
上朝時,胡石塘的鬥笠戴歪了,自己沒有覺察。元世祖問他:“你平常所學的是哪些學問?”
“全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胡石塘自豪地回答。
元世祖笑道:“你連自己的鬥笠都戴不好,還談什麼治國平天下呢?”結果,元世祖沒有任用他。原來,失禮是會使才華貶值的。法國作家大仲馬說過:“有些人學了一生,而且學會了一切,但卻沒有學會怎樣才有禮貌。”一個人若想要有良好的社交,就必須培養自己的禮儀意識,如此,方可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更好地顯示自身的優雅風度和良好的形象。一個彬彬有禮、言談有致的人,不僅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讚揚,而且他自己就是一片春光,給別人、給社會帶來溫暖和歡樂。
周總理在南開讀書的時候,在大立鏡旁糊了一麵“紙鏡”,上麵寫著:“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宜正,肩宜平,胸宜寬,背宜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他通過語言、舉止、服飾、態度和作風,把一個人良好的文化修養、淵博的學識、精深獨到的思辨力等,自然地轉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盡顯了偉人的巨大魅力。
一個人如果在不同場合能懂得並且會恰當運用禮儀知識,就能夠迎容易地與交際對象打成一片,使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熟悉、理解和尊重,從而把你當成自己人,樂於接近和接納你。英國大哲學家約翰·洛克認為,禮儀的作用在於“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這對於他“日後所得的好處是很大的,他憑著這一點點成就,門路可以更寬,朋友可以更多,在這世上的造詣就可以更高,這些是他從高等藝術或導師、百科全書中學到的困難字句或真正知識所趕不上的”。禮儀本身作為人際關係的一把特殊鑰匙,能夠較輕易地打開各種交際活動的大門。
柯玲知陳香同時選了一家大型商貿公司,做前台接待,她倆輪流值班。半年後,柯玲被公司解雇了,而陳香則被提拔為公關部助理。為什麼同在一家公司工作,資曆差不多的兩個年輕人,半年後的境況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呢?關鍵就在於她們平時的表現上。下麵就是她們在工作中的片斷:
一位客戶進了公司,柯玲隻用眼角的餘光掃了一下對方。見來人拎著一個大包,又沒有隨從,穿著也很樸素,憑以往的經驗,柯玲覺得來人是一個普通的業務員,因此她沒有主動站起來招呼,而是低下頭繼續玩手機上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