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變的色彩與靜謐的探求
理論
作者:馬季
馬季,1964年出生,江蘇鎮江人,一級作家。出版短篇小說集《月光奏鳴曲》、隨筆集《夏娃的花環》、詩集《馬季詩選》,著有曆史文化專著《消失的王城》係列、理論專著《網絡文學透視與備忘》《從傳承到重塑》等。主編《21世紀網絡文學排行榜》。專著《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十一屆優秀成果獎。現任中國作家網副主編、中南大學兼職教授。
沙爽是一個具有獨特氣場的散文作家。她的感知有著鮮明而深刻的個人化烙印,甚至包括她懷疑世界的方式。一個作家的文化積累固然重要,做文的技法也不可忽視,但在讀者普遍具有較高鑒賞水準、同時習慣淺閱讀的今天,作者的思維方式在讀寫關係中的作用逐漸凸顯出來。這是沙爽散文給我的基本印象。沙爽的思維方式猶如“扇形”,具有一定的縱深,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在發力的地方往往不留“做功”痕跡,探尋之處卻有曲直而清晰的思路。在她的文字世界裏,自信與疑問共存,夢境與現實相依,並且都能成為獨樹一幟的側麵,似乎她一直在懷疑是否有一種全能的、正麵的存在。
散文走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變革的呼聲和生活現場碰撞所形成的混響對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付諸實際卻必須從每一個寫作者的內心世界出發。作為俗世哲學的美學標準的重構是社會化的,無論是生存境遇還是行為方式,如同隻能聽見而摸不著的“雷聲”,當它轉化為文學表達,卻必須像“雨”一樣被感受到。為免於淪為傳聲筒的命運,散文作家明確知道需要一種建樹,否則一切無從談起。當然,建樹的方式因人而異,多種多樣,沙爽的做法是將生活經驗放置於縱橫捭闔的想象之中,猶如色彩的變奏,在深度和廣度上對經驗做著複雜的審美嚐試。但她的這種想象又不是毫無規矩的放縱,而是沿著一條切入事物現象和本質的路徑,達到細致深遠的境界。
文章的境界自然取決於作者的境界,沙爽在文本空間中找到了想象的落腳點和經驗的升華之處,這種格局如同硬幣的兩麵,一麵是縝密的現實經驗,一麵則是酣暢的想象流瀉。大氣而非霸氣的韻致出現在把人、物和事放置於曆史大格局的思維舞蹈中。《童年的多米諾》是一篇寫人的散文,寫自己,也寫與自己童年有關的那些人。顯然規矩的敘事是作者所不取的,她不會寫成魯迅的《閏土》,也不會寫成高爾基的《童年》。注定,她要揭示在這些人和事背後的隱喻。而在《兩個女人的編年史》中,她寫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是那種略帶些閨情的溫馨敘事,“有些人從一出生就具備某種向上的力量,我的幸運是,在與這個力量的遭逢中,我的靈魂一點點止住了下滑和沉降”,這似乎是某種歸納得來的道理,但文章的背後,又遠非這些抽象的道理那樣枯燥,或許這才是作者的書寫理想。《逆時光》看似關於曆史的重述,但略帶先鋒性的格調所呈現的是對時間、對曆史、對人生、對精神和對死亡的景仰。“世界上已經發生過太多事情,而一隻執意向著過去奔走的大鍾,不用說,與這個世界早已格格不入。這個世界已經被證明不是詩意的,因此不再需要諸如此類的祈禱和象征。”與此相對的,則是人的亡故:“大鍾被摘下來的第二年,他的麵容變得像初生嬰兒那樣透明。他在她的懷抱裏,久久地望著她,然後慢慢地閉上了眼睛。”時間從反向到正向,是人類精神對回歸與現實的猶豫與抉擇,我們甚至可以將其看作是對幻滅的寓意。
在小說《分成兩半的子爵》中,伊塔洛·卡爾維諾借梅達爾多之口對小說中的“我”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能夠將一切東西都一劈為二的話,那麼人人都可以擺脫他那愚蠢的完整概念的束縛了。我原來是完整的人。那時什麼東西在我看來都是自然而混亂的,像空氣一樣簡單。我以為什麼都已看清,其實隻看到皮毛而已。假如你將變成你自己的一半的話,孩子,我祝願你如此,你便會了解用整個頭腦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東西。你雖然失去了你自己和世界的一半,但是留下的這一半將是千倍的深刻和珍貴。你也將會願意一切東西都如你所想象的那樣變成半個,因為美好、智慧、正義隻存在於被破壞之後。”世界是否被破壞掉了,生活是否變得殘缺了,這不好評判,但生活中的一些意味總是遺失掉了,這已不證自明了。沙爽在她的散文中又提到庫切的《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在那部作品中,似乎我們又可以歸納出一個道理,沙爽替我們說出:“前世今生,身體和心靈最愛的是它遺失了的那一部分。”這是沙爽的靜謐之處,也是她散文的核心。因為遺失,所以尋找,但這個尋找並不指向實際,它提供的是一種思維邏輯方式。
沙爽在散文中傳達的是她對世界的一種主觀態度,從光怪陸離的生活現象到寧靜的內心世界,這之間有一條隱秘的道路,直達人類之所以為人的道路。在她的視野中,從大到小,從合到開,從宏大的曆史經驗到破碎的日常生活經驗,盡入眼底也不必強調,所令我詫異的,乃在於她的經驗與想象結合的能力。她從對一個孩子的說服,通過語言與現實相比的乏力和無助,思考到生活對人生本質的逆向力量。理性在生活麵前是不適用的,一切都是感性的盲從,“金錢。權勢。謊言。暴力。我不知他將如何獨自麵對這些顯然比語言更有具體和力量的物質。”(《方向》)她還從一條魚身上尋找到世界的真相,或者是人與世界、人與物、人與死亡之間的嚴肅關係,來自於人類自以為的高尚所賦予的物的崇高。以至於,她將那條魚視為自己,起一個與自己一樣的名字。“我”與它,“如同我偶爾置身事外,在人群中看到的自己的樣子”。(《那條叫沙爽的魚》)或者在那篇叫《柚子》的文章中,我更能覺察到從瑣碎的經驗之中抽出的關於人與人以及人與生活的真誠和善良,或者,這是沙爽麵對真實時的基本原則。愛並非一把萬能鑰匙,在親情敘事中想象力往往失去魔力,但將情感與藝術表現力混為一談卻是散文創作的一大陷阱。在這一點上,《春天的自行車》充分顯示了沙爽的冷靜與智性,她像拆解遊戲拚圖一樣把時間打開,卻有可能拚出另一個圖案,那或許是一個不在設定範圍之內的、隻存在於想象中的圖案。正如她自己所言:“總有一條道路,通往人類的高貴、幸福和尊嚴。”這不僅是一種人生渴望,也是一種藝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