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藏有這套康熙三十七年尺木堂版本的第一冊和第五冊,缺二、三、四、六冊,好在有最珍貴的第一冊,封麵、書牌、自序、例言俱全。第一卷就等於是全卷。因為古籍善本隻要求有第一卷,並不強求全本。
版本目錄界研究對象是宋元本,然而留存至今的古書卻以明清為主,宋元時期的還不到百分之五。清代刻書曾不為重視,是因為貴古賤今,隻認宋槧元刻。明本雖多,比清刻又要珍貴許多。但於我,更喜愛清刻之美。
2009年9月,我從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內報國寺古文化市場書報館吳庚先生處,以2200元購得一套清嘉慶六年(1801年)《三槐堂詳校古文觀止》。該版本品相上乘,書牌呈淡紅色,橫刻有“嘉慶辛酉年新鐫”,豎刻“山陰吳楚材、吳調侯同輯”、“三槐堂詳校”,原裝綠錦函套,吳留村原序為軟體字,字體靈動漂亮,半頁七行十三字,主文是半頁十行二十四字、單邊、白口、開化紙、單魚尾,一套六冊全。是我目前擁有《古文觀止》最早、最全的版本。
此後,我又從河北石家莊《藏書報》舊書部以1600元購得鹹豐三年(1853年)《古文觀止》雕版線裝(殘本),該書字大如錢,墨黑如漆,規整的宋體字賞心悅目。又從蘇州市金閭區仁安公寓一戶人家,以700元購得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一套六冊全《古文觀止》,該書書牌呈黃色,署“姑蘇小酉山房梓”,吳留村原序。又從安徽天長石梁東路一戶人家,以1300元購得光緒癸巳年(1893年)《古文觀止》,文運書局藏板。此本為清地方政府書局刻官本“局本”,靜雅的氣息,疏朗的格局不失精美之處。
安妮寶貝有一篇叫《線裝之美》的文章,其中雲:“一遝一遝、一冊一冊小心收藏的古老書籍,如果輕輕從其中抽出一部,就能親眼看到古代製作的書,墨與紙之天然,版麵之細膩,書法之精妙,裝幀工藝之清麗考究。”
從2002年至今十餘年,我從地攤、書店、拍賣會、網上及全國各地搜求《古文觀止》各種版本,最早的從1698年清康熙開始,有嘉慶版、同治版、光緒版、民國版、康德版若幹;有雕版、活字版、石印版、鉛印平裝版若幹;亦有英文版、韓文版、現代電腦版、彩繪版若幹,前後相距300多年。有人說我的《古文觀止》專題收藏最早、最全、最多,可稱中華第一人。而這其中的負累,隻我一人知道,我自知冷暖。這就是人生真味,不可複述。
擁有《古文觀止》收藏,沉浸在故紙猶香裏,可以感覺收藏的真正內涵,感覺曆史的厚重感和豐富的文化信息,不以金銀、玉帛等材質優越取得銅佃價值,而是以脆黃的老紙取得文字價值。捧在手上,看在眼裏,這些古籍,曆經數百年的水、火、兵、蟲四厄,依然一頁頁飄飄灑灑,無不承載古代賢人的智慧。雕版的鑿痕,油墨的清香,完好無憂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房裏,享受著我的珍藏。我守護著它們,為它們登記造冊,為它們裹以黃綢,裝以木匣,藏於書櫃。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逝水悠悠,這麼些年來,《古文觀止》的各種版本成為我的至愛。坐在書房裏,慢慢靜下來,再靜下來,能聞到空氣中一股股幽幽撲鼻的氣息——清幽、鮮活、沉凝的“書香”。書香隻能來自古籍,來自久遠前的墨,來自古紙在歲月沉澱後與書櫃壁板樟木芳香的融彙。藏書使我能夠享受緩慢的時間,雖然有缺,也是光華。
我每晚坐在桌前,喝茶、抽煙、聽音樂、展紙研墨,畫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古文觀止》在我的身旁。我為書房取名“觀止樓”,意即有此精神享受人生足矣。神話中天帝藏書的地方叫“嫏嬛”,常被用做藏書樓的美稱。古人說“有福讀書”,我即視我的“觀止樓”為嫏嬛福地。
作者簡介:
甄浦鳴,祖籍江蘇淮陰,1958年8月生於南京江浦,1975年9月插隊農村,1987年9月畢業南京大學法律係,1988年從事職業律師,現在江蘇三寶律師事務所工作。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在《老山》《藏書報》等報刊發表多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