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遇到不平時想得開(3)(2 / 3)

總之,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但如果你想改變它,不是不可能,隻要你努力。有見賢思齊的精神,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開闊自己的心胸,那些會不期而至的嫉妒心理便會煙消雲散。

◆他憑什麼比我過得好?

街談巷議,茶餘飯後的聊天中,常常可以聽見一些人牢騷滿腹。他們往往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一個,簡直比竇娥還委屈。他們抱怨工作職位低,賺錢少,老板克刻;抱怨生活上老婆醜、不溫柔……總之,生活中一切不合他意的地方都要發一通牢騷,以泄私憤。

人總會有灰心氣餒、不滿意的時候,此時發點牢騷倒也未嚐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騷滿腹,不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隻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點不正常了。

鄉村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惟一值點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有用的東西。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口袋爛蘋果。在每次交換中,他都想給老伴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三個人於是一起來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子的欽佩。她嘴裏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樣好喝。”“哦,鵝毛多漂亮!”“哦,我們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

結果,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要做到心理平衡,就要能知足。人不可貪心,貪心必有禍行。不能瞎攀比,人比人氣死人,事比事生嘔氣。凡事我們都要有一顆平常心,久而久之,壞情緒自然會遠離我們,我們的心靈就會回歸平靜,快樂也會隨之而來了。

每個人都不知道未來怎樣。但我們不應該想生活怎樣,應該多想想怎樣生活。還是維持那顆平常心比較好,平淡的生活同樣精彩。在平淡中品味出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

羅馬哲學家塞尼遜有句名言:“人最大的財富,是在於無欲。如果你不能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的。”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羨慕別人美麗的容顏,羨慕別人龐大的財富……其實,是他們忽略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安定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體、知心的朋友,而這些也是別人夢寐以求的。所以別讓這種美好的生活從身邊悄然溜掉,請珍惜你已經擁有的快樂和幸福,學著做個知足的人。

舒心橋——知足者樂,貴在平常

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保持平常心,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仁愛、平靜、理智、樂觀、豁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得開,想得寬,想得遠,對名利得失采取超然物外的態度,一切順其自然,處之泰然。把風風雨雨、飛短流長統統置之腦後。對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要撥開迷霧,化憂為喜。因為不管你遇到什麼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如果整日愁眉不展,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有損身心健康。

知足者常樂。所謂知足,是種平和的境界。所謂常樂,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是說這個人懂得取舍,也懂得放棄,更懂得適可而止。而不是說這個人安於現狀,沒有追求、沒有目標。

如果想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就應該學會知足,知足者才能常樂。困境中知道尋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平衡,從而滿足自己的現狀,珍惜自己的擁有,遠離欲望的煩惱,品味人生的快樂,能保持精神愉快,情緒安定,樂而忘憂。

知足常樂並非阿Q精神,它是一種自我解脫,是調整情緒,取得心理平衡的安慰良藥。擁有它,就會變得豁達開朗,心胸寬闊,而快樂也將會常伴你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