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八哥惦記,十七弟明白的。”
幾人兄弟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心中皆明白對方意圖,而可以說皇八子和十一皇子的意思是一樣的,為此倒也沒有明槍暗箭的廝殺,兩人很快達成了一致。
劉墉府邸。
劉墉如今在朝中獨當一麵,雖然是個清官,可府邸卻是一點不小的,當然,小是不小,不過跟和珅府邸的繁華卻是沒法比的。
此時劉府聚集了一群人,皆是朝中同僚。
“劉大人,聽聞下了早朝,很多官員都去求了皇八子和十一皇子,想必十七貝勒那裏已經搞定,我們是不是求一下十五皇子,讓他也去找十七貝勒說一聲,他們兄弟兩人關係最好,可比八皇子、十一皇子的話管用多了。”
“是啊,若是族人因此而遭罪,我等皆成千古罪人了……”
這些官員將話說的很是危言聳聽,而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那便是要劉墉去勸說十五皇子,要十五皇子像八皇子、十一皇子一樣去找十七貝勒。
可劉墉卻沉默了,和珅、阿桂他們可以去找十一皇子和八皇子,可他劉墉卻不能去找十五皇子,雖說他們是同盟,他們的目的是幫十五皇子登上皇位,可劉墉對十五皇子是個怎樣的人再清楚不過了,他嫉惡如仇,對於那些鄉紳更是恨之入骨,在他看來,朝廷稅收減少,就是那些鄉紳的搗鬼。
以十五皇子的性子,絕對不能容忍這些事情,如今要他去求十五皇子,這不是要逼十五皇子跟他決裂嗎?
在劉墉看來,十五皇子的性子的確太過剛烈了,可縱觀朝野,也隻有十五皇子附和他扶持的要求,十五皇子是個好皇子,他不貪財,而且很愛民,有本事,除了性子太烈。
既然要在地下支持十五皇子,那劉墉就清楚,他必須忍受十五皇子的性子,有時為了大局,也必須做出一些犧牲才行。
世間大事,莫不如是。
那些同僚還在說來說去,劉墉終於有些受不了,揮了揮手,道:“好了,我們是十五皇子的人,豈可給他招惹麻煩?你們回去吧,此事本官自有成算。”
一眾官員麵麵相覷,不明白劉墉所說的成算是什麼,可他們還是點點頭,然後離開了劉府。
卻說眾多官員離開後,劉墉的小廝跑來問道:“老爺,您真不準備去求十五皇子?”
劉墉點點頭:“我們必須支持十五皇子,若是去求了他,反而容易引起皇上對他的不滿。”
“可那些人……”小廝的話很明白,如果不幫那些官員,那些官員少不得要另投他派,如今和珅和阿桂一黨已是十分勢盛,若是他們一派的人再去投靠和珅阿桂,他們的勢力就更少了。
劉墉是聰明人,自然清楚這種情況,所以就算他不去求十五皇子,有些事情他該辦還是要辦的。
“筆墨紙硯拿來。”
“渣!”
筆墨紙硯拿來後,劉墉奮筆疾書寫了一封信,然後對那小廝道:“你親自前往河南,將此信交給範衷,然後讓範衷將此信交給柳舟。”
小廝跟在劉墉身邊多年,聽得這話,立馬明白過來,跟十七貝勒一同辦案的人還有個柳舟,既然十七皇子求不得,那就求柳舟了,而小廝對他們老爺的口才還是很自信的,也許隻要柳舟看到劉墉的信後,立馬就明白該怎麼辦了。
“老爺放心,小的這就將信給送到河南。”小廝說著,很快離開了。
劉府慢慢安靜了下來,劉墉長長歎息一聲,乾隆皇帝這才的行動太大了,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動搖國本,所以劉墉之所以給柳舟寫一封信,除了要幫自己的同僚外,再有就是想讓柳舟清楚這麼做的嚴重性。
全國各地,鄉紳有多少?他們手中的土地有多少,動搖了他們的利益,也就動搖了國本,他們若是索性鬧起來,就算是皇上也得為此事吃苦頭。
劉墉並不反對教訓一下那些可惡的鄉紳,隻是凡事皆要有度,若是沒有了度,就如同決堤的洪水,將會一發而不可收拾。
劉墉望著門外,忍不住歎息了一聲,他突然覺得如今的大清雖外表平和,可內裏卻是混亂不堪的,他突然很希望有一個治世能臣出現,一舉將此弊端全部除去,還百姓一清平天下。
劉墉想著想著,就想到了柳舟,而當他想到柳舟的時候,不由得愣了一下,最後又隻得輕歎一聲,心想那柳舟最好能明白自己此舉之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