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把握情緒的脈動(6)(3 / 3)

在別人根本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地讓他做一件並不困難的事,這個人往往很容易服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出其不意效應”。

有人在地鐵車廂裏做了兩個實驗:①一位站著的乘客突然但是彬彬有禮地對一位坐著的乘客說:“對不起,你的座位能讓給我嗎?”

對方往往會不加思索地讓座。②一位乘客悄悄地、緩和地對坐看的乘客說:“喂,那位先生想讓你給他讓個座。”乘客一看那先生年紀不大,就可能不予理睬。

實驗證明:在沒有提前通知的情況下,受“突然襲擊”的乘客,讓座服從率高達56%;而提前通知時,一個乘客的讓座服從率僅為28%。

生活啟示:

出其不意效應的心理成因是什麼呢?

如果突然地讓被請求者做某件事,會使被請求者沒有心理準備,不知有什麼事故,按照生活習慣與常識,為確保不出事故,達到自身安全,他往往會不加思考地“就範”。

比如幾個朋友正在輕鬆地邊吸煙邊聊天,你進屋後突然說:“大夥把煙掐滅!”此時,他們很可能會下意識地把煙掐滅。因為他們這樣想:讓自己掐滅煙——說不定是有人來查了。或者像上麵的實驗中,有人請你讓座——你不知道他是什麼身份,是否是病人,等等,所以還是讓之為妥。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習慣於接受命令。人們從小起便學會按照命令做操、遊戲,已經習慣了對命令的順從。

第三個原因是順從比對抗來得簡短快速。如果對抗,你要有個思索過程;而在突如其來的命令麵前,你就沒有思考與推理的時間,順從的行為是很容易發生的。

心理智慧:

根據人的這個心理特征,在一些小事上我們有求於人,可以比較突然地提出要求,這樣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允許。相反,當別人突然向我們提出請求時,我們則要冷靜地思考一下這個要求是否合理。

57.得寸進尺效應

別人一旦先答應了你的小要求,就比較容易答應你後麵提出的大要求。

定律解析: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自己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試驗者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又要求她們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裏,結果也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

同時,他們派人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裏,結果隻有不到20%的家庭主婦同意。

這個實驗證明了什麼呢?它揭示人具有這樣的心理特點: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一個小要求,那麼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一個更高點的要求,這個人也會傾向於接受。我們把這叫做“得寸進尺效應”。

生活啟示:

在生活中,如果你對別人提出一個似乎“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對方可能比較難以拒絕。因為連很小的要求都拒絕,似乎顯得“不近人情”。

而一旦接受了這個要求,那個人就仿佛跨進了一道心理上的門檻。如果你再次向他提出一個更高些的要求,那麼這個要求也比較容易被對方接受。

因為這個要求似乎和前一個要求有繼承關係,而人總是有一種想保持一致形象的需求,不願意被別人看作是反複無常、莫名其妙的,因而就傾向於同意第二個更高點的要求。但是,如果你直接提出第二個要求,被同意的概率則要小得多。

有的孩子就懂得父母的這個心理。他首先向媽媽要求:“可不可以吃顆糖果?”當媽媽答應後,他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媽媽通常也會答應。

生活中懂得借錢之道的人,要向人借貸一萬元時,往往先不說借一萬,而是先提出五百、一千,消除對方的警戒心。當對方答應後,再巧妙地引出真正所需的數目,對方往往也不便一口回絕。

心理智慧:

當我們要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要求時,如果對對方是否答應沒有把握,最好先提出一個相關的較小的要求。對方對小要求同意後,我們將真正的要求隨後提出,被同意的可能性才可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