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把握情緒的脈動(6)(2 / 3)

這個故事叫做“朝三暮四”。其實老人給猴子的栗子數量沒有變,隻是給的方法變了:一是先多給後少給,二是先少給後多給。

這符合“欲揚先抑”定律,就是不好的待遇放在前麵,好的待遇放在後麵,也就容易讓對象感到滿意。

這種心理規律,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平時人們所說“磕一千個頭後放一個屁,效果全無”,“有一百個好,最後一個不好可結成冤家”,就是這種規律的反映。

根據這個定律,在表現自己的成績方麵,有一個有效的心理技巧:如果我們不想讓別人對我們的成績失望,最好能事先降低他們對我們的心理期待,這樣當對方看到我們的成績時,反而會超出預期,從而感到滿意。

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賣出30輛以上的汽車,深得公司經理賞識。可是這個月生意卻不太順利,由於種種原因,老李預計當月隻能賣出lO輛車。

聰明的老李先跟經理說:“由於銀根緊縮,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頂多賣出5輛車。”經理讚同他的看法。沒想到一個月後,老李竟賣掉了12輛汽車。這使公司經理很驚喜,對他的業績非常滿意,誇獎了他一番。

如果老李一開始就說,本月可以賣15輛車,或者不說自己的預計,結果隻賣了12輛,公司經理可能對老李就沒有這麼滿意了,甚至可能會批評他。

心理智慧:

我們如果想讓別人感覺良好,寧可欲揚先抑,也不要先揚後抑。如果對別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要把否定說在前麵,肯定說在後麵;如果想要別人對我們的成績感覺良好,可以先降低他們的心理期待。

55.投射心理

人們常常以己度人。

定律解析: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經常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特征。如自己有某些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就以為別人也有,常常“以己度人”。

比如:一個人自己愛吃蔬菜,就以為別人也愛吃蔬菜;自己唯利是圖,以為別人也都自私自利;自己不敬業,以為別人也懶惰;

等等。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投射效應”。

生活啟示:

在一家出版社的選題討論中,編輯們列出他們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選題,分別是:

編輯A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以攻讀第二學位,於是他選的是“怎樣寫畢業論文”;

編輯B的女兒正在上幼兒園,因而她的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

編輯C是圍棋迷,他的選題則是“聶衛平棋路分析”;

這些選題顯然受到了“投射效應”的影響:自己在參加成人教育,就認為成人教育重要;自己的女兒在上幼兒園,就認為兒童教育重要;自己在研究圍棋,就認為圍棋重要……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當成是別人也認為重要的東西。

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一些共同的需要,而且同處於一個社會中,具有相同身份地位、生活經曆的人可能有一些共性,這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因此認為別人各方麵都與自己相似,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人也具有不同的個性,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有時候“吾之熊掌,爾之砒霜”,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甚至討厭也有可能。

這個道理似乎很簡單,但有的人就是不明白,總愛拿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別人,拿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別人。比如有的父母認為學鋼琴重要,就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強迫孩子學習,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有的妻子自己喜歡逛商場,就不管丈夫是否喜歡,非要丈夫陪著自己逛,讓丈夫感到勉為其難。這些都容易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和困擾。

心理智慧:

為了避免投射效應,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而要學會換位思考,就是盡量去了解別人和自己的不同,並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而不要逼迫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

56.出其不意效應

對小事出其不意地提出要求更容易使對方服從。定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