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奇特的個性心理(1)(3 / 3)

宰相忙解釋:“那隻不過是一句詩啊!”宣宗大怒:“詩可以言誌,他能這樣寫,也會這樣做!”

宰相回答:“皇上所見極是。不過,李遠確是一個有才幹的人,他隻是因為閑居無事,才借下棋消磨時光。但是假如您能將他選拔上來,派他去治理杭州,他有正經事可做,就不會整天下棋了。”

宣宗覺得也有道理,就任用了李遠。後來,李遠果然把杭州治理得很好。

這個故事說明,由於定位效應的影響,李遠最初沒有官職,就把自己定位為無業遊民,整天混日子。可是當他得到官職,他對自己的定位就改變了,認為自己可以成為好官,也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這也說明,人們在對不確定的事物進行判斷時,往往是非理性的。

如果初始點是由有用信息產生的,定位效應則可以成為理性的表現;

而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寧願“固執”地拘泥於無用的初始信息。

再看這樣一個問題並回答:有一個商人從某地買進一種手編花籃,進價是每個10元。然後他把花籃運到了省城賣,每個售價卻是8元,比進價還低。這種虧本的買賣,商人幹了一年以後,成了百萬富翁,請問為什麼?

對這個問題,有人回答是“受到了政府百萬獎勵”,有人說是“感動了消費者,建立了會員製公司,收取了百萬會費”,更有人說是“買彩票中了百萬大獎”。而實際的答案很簡單:這個商人在開始的時候,是個千萬富翁,賠錢後成了百萬富翁。

多數人之所以千方百計尋找這位商人的“賺錢之道”,是因為他們開始時,把商人定位為沒有一百萬的人,從而進入了思維的誤區。

把這個效應廣義化,我們可以發現人們習慣的工種、專業、職位等社會定位,經常受定位效應的影響。比如我們在找工作時,如果事先設定了一個理想崗位,擇業時就往往一味追尋這類工作崗位,而不一定想到其他崗位是否更適合。

心理智慧:

多數人都會受到定位效應的影響:是自己認定的事情,多數不願輕易改變。這個效應告訴我們,有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就要對預先設定的標準或期望進行重新審定或調整,而不能總是拘泥於過去的定位。

14.心理張力調節定律

人們在做事的心理張力適度的情況下,做事效果才最好。

定律解析: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被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他認為:人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去解答一個謎語,學習一本書等。這種心理傾向叫做“心理張力”。

比如你一筆畫個圓圈,在交接處留出一點空白。回頭如果再瞧一下這個圓,你肯定會閃現出要填補這段空白的意念。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企圖滿足自己的需要,完成自己的動作。

比如渴了就要喝水,餓了就要吃東西,或者想得到一輛新款的汽車,或是大一點的房子。每個人所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產生一個張力係統,決定著這個人行為的傾向、心理的基調和特點。

一旦產生張力係統,就會促使一個人采取行動,去達到目標。沒有完成的任務,使沒有解決的張力係統永遠存在,而任務完成之後,與之並存的張力係統也會隨之消失。

人們做事情不能沒有心理張力,缺乏“完成欲”和“心理張力”,人就容易在行為上表現出馬虎、懶惰。學習也好,工作也好,都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長性,最後將是一事無成。

但“完成欲”和“心理張力”也不是越強越好。心理學家發現,有過度“完成欲”和“心理張力”的人,容易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產生焦慮、恐慌心理,導致能力下降,不能很好地完成一項任務,甚至使情緒失常,健康受損。

生活啟示:

古時候樂羊子出門求學,由於想家,學業未完成就回家了。妻子問他:“學業完成了嗎?”他說:“沒有,因為想家就先回來了。”

妻子當時正在織布,就站起來,用剪刀把布剪斷。樂羊子吃驚地問:這是為什麼?妻子語重心長地說:“你出去求學,沒有完成學業就回家,就像我織布沒有織完就剪斷一樣啊!”樂羊子聽了很慚愧,他理解了妻子對他的勸誡,就離開家繼續求學去了,直到學有所成。

樂羊子做事缺少恒心與毅力,也就是缺乏足夠的心理張力,而妻子對他委婉的批評,是要鼓勵他做事情要做到底,不成功不罷休。

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張力,是很難完成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