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實驗,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學附近的一個超市進行的。
工作人員在超市裏擺兩個小吃攤,一個有6種口味,另一個有24種口味。結果顯示:有24種口味的攤位吸引的顧客較多,242位經過的客人中60%停下試吃;而6種口味的小吃攤前260個經過的客人中隻有40%的人停下試吃。可是最終結果卻出人意料:在有6種口味的攤位前停下的顧客,30%都至少買了一瓶果醬,而24種口味攤位前的試吃者中隻有3%的人買了東西。
這兩個試驗證明,人們麵臨過多的選擇時,容易無所適從,而不容易做出決斷。
生活啟示:
中國曆史上有個“歧路亡羊”的故事。一天,楊子的鄰居在牧羊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一隊車馬,羊群因受驚散開了。他回家清點時,發現丟了一隻羊,就召集全家人和楊子的一個童仆,一起去找羊。楊子問:“用得著這樣興師動眾嗎?”鄰居說:“山野、田間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過來。”
大家沿著回來的路走,遇到岔路就派一個人去找。沒多久,帶去的人就分光了,剩下這個鄰居自己走著大路。可是沒走多遠,前麵又出現了岔路,他任選了一條路走了過去。又走了一會兒,發現前麵又有岔路,就感到無可奈何了。這時天黑了,他隻好打道回府。
碰到其他人也說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麵對的選擇過多,會使人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反而很難做出決定。
人生中的許多事情都存在類似的規律。
比如在求偶問題上,總嫌選擇麵太窄而無法找到更好的,於是進行大量的選擇,頻繁地相親。可結果是,看的人太多,挑花了眼,也不知道到底哪個適合自己。這樣猶豫不決,不知不覺蹉跎了歲月,過了適婚年齡。到後來選擇麵忽然變窄了,也同樣不好選擇了。
在管理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對於管理者來說,工作中經常會麵對來自各方的意見。就像俗語說的:“築室道旁,三年不成。”如果誰的意見都聽,,就等於沒有意見。因為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給出意見的動機也不盡相同。過多的意見中,可能有互相矛盾的,反而會混淆視聽,把思維攪亂。因此過於注重吸取別人的意見,隻會使自己更拿不定主意,失去主見。
心理智慧:
我們麵臨各種選擇的時候,首先不能選擇麵太窄,那會使我們視野狹窄;但是另一方麵選擇麵也不要太寬,否則會無所適從。要懂得在什麼程度適可而止,及時地做出最好的決定。
13.定位效應
人們習慣了某個位置,定準了某個事物就不容易更換。
定律解析:
人們習慣了某個位置,定準了某個事物,就不易更換。這種心理現象叫做“定位效應”。
下麵兩個實驗證明了這個效應的存在。
第一個實驗是:社會心理學家召集會議時,先讓人們自由選擇位置,之後到室外休息片刻,再進入室內入座。這樣反複五六次,結果發現: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他們第一次坐過的位子。
另一個實驗是:實驗對象被要求估計,有多少個非洲國家是聯合國成員。在估計之前,他們被要求將他們的估計值限定在一個在0~100之間隨機選取的數的範圍內。結果顯示,被限定在10%範圍內的實驗對象,平均估計為25%;而被限定在60%的實驗對象,平均估計為45%。
這兩個實驗都證明了:人們對事物做出定位後,就容易先入為主。
生活啟示:
古時候有個鄭人買履的故事。
鄭國有一個人,鞋子很破舊了,就打算到集市去買一雙新鞋。
去之前,他在家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尺寸。可是出門前,卻將小繩忘在家裏了。
到了集市上,他挑中了一雙鞋,正準備拿出小繩量一量,才發現小繩沒帶來。於是他趕緊回家去取繩。可是等他取來繩子,集市已經關門了。
別人提醒他拿自己的腳試試不就行了,他卻說他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寓言的寓意就是,鄭國人犯了定位效應的錯誤。因為一開始用的是繩子衡量腳的尺寸,就以為隻能用繩子來量,而忘記了腳本身才是最好的依據。
這個故事或許有點誇張。但在生活中,人們的確容易受定位效應的影響,比如在對自己的認識上。
唐宣宗時,宰相舉薦李遠做杭州刺史。宣宗一聽就搖頭說:“難道你沒見他寫的詩嗎——“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這樣不務正業的棋迷,怎能治理好州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