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不久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麵。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了,期間經曆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眾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布到天竺的千家萬戶,但與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傳布到天竺以外的地區,而隨著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
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佛教的傳播取得了質的飛躍。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
印度公主在去錫蘭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采用了各種人道的統治方法,他建立醫院和政治保護區,修訂法律。在主幹道的交叉點附近,設立國家糧倉和倉庫,供緊急時候使用。在各條道路兩旁植樹,隔約三裏挖一口井,設立行人休息的處所。此外,為了向民眾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統治範圍內各地樹起許多石柱,刻上詔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獲得人民的支持。
阿育王宣布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宣布佛教為國教,將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
倡導的正法,包括以下這些基本內容: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親戚朋友和其他人,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眾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於公眾的好事,如修橋造路、種樹建亭等;要對其他宗教寬容,給予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應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間的互相攻擊。
阿育王向佛教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八萬四千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
為了消彌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一千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
經過阿奴的介紹,趙良對這位阿育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想進天竺皇宮去會會這位擁有傳奇經曆的國王。
阿奴介紹完天竺的基本曆史後,又給趙良介紹了孔雀王朝的基本情況。
孔雀王朝是君主專製的帝國,國王掌握著各方麵的最高權力。國王決定一切重要的政策,委任重要的官員,有最高行政權;國王發布的詔書和法令就成為法律,有最高立法權;國王是國家軍事行動的決策人和最高統帥,有最高軍事權;國王還審理重大案件,有最高司法權;國王派遣密探到全國各地,偵察官員和人民的行動,有最高的監察權。
國王手下有一批顧問和官員作為輔佐,官員有三類:第一類是主管地方事務的長官,他們負責開修河渠,丈量土地,監督灌溉用水的公平分配;管理獵戶,酌情給以賞罰;收稅並監督與土地有關的行業如伐木、采礦等;修治道路。第二類是主管城市的長官,他們分為六組,每組五人,各組分別負責手工業、外僑、生死登記、市場交易與度量衡、產品檢查以及征收什一之稅等等。第三類是主管軍事的長官,他們也分為六組,每組五人,各組分別負責海軍、後勤輜重、步兵、騎兵、車兵和象兵。
孔雀王朝時期,軍隊由六部分組成:
一、摩羅,即職業軍隊或世襲軍隊,他們是常備軍,是國家基本武裝力量。
二、布利陀,即雇傭軍,他們戰鬥力強,但為利而戰。
三、什列尼,即行會軍隊,由城市手工業者組成,以手工技術為軍隊服務,相當於後勤兵。他們服役期較短,實際上是一種民兵。
四、阿密多羅,結盟的外國軍隊。
五、密多羅,藩王或同盟者提供的軍隊。
六、阿陀毗迦,指森林部落的軍隊,據說驍勇善戰,但不易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