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廷議(1 / 2)

莊嚴肅穆的建章宮經過修繕之後,增加了很多窗戶,裏麵的光線更足了,卻也顯的更加威嚴霸氣。也不知道公輸家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大殿的外形沒有改變,走進來之後卻更加寬闊,而且皇帝寶座的位置更高大威儀,即便沒有皇帝坐在上麵,也讓人有種不敢直視的感覺。

今天將會在建章宮對蘇任撕毀聖旨毆打內侍進行廷議,但是氣氛卻讓所有人覺得不對頭。廷議,照例皇帝不會第一時間出場,但是誰都知道皇帝這時候正在龍椅背後那條寬大的屏風後麵,所以說話的時候該注意的還是要注意,不能什麼話都說。弄不好今天廷議別人,明天就回廷議自己。

丞相是廷議的主持人,他負責收集所有人,或者說大多數人的意見,並進行彙總之後彙報皇帝,所以丞相在廷議的時候更像一個保持中立的裁判員。但是,丞相也有丞相的權利,他可以不等非議的人把話說完就喊停,也可以讓正方還沒有開口就宣布廷議結束,所以丞相更是一個設定廷議結果的黑哨。

廷議一般包括在京的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參加,雖然要求很高,但是人數卻不少。這裏必定是長安,侯爺一抓一大把的地方,金水河的王八都有可能是兩千石的高官,更不要說人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來,不過你得能經受得起剝奪俸祿和官爵的處罰。

今日來的人很多也很齊,竇嬰再三讓廷官確定人數和人員之後,這才宣布廷議開始。和往常一樣,廷議之前會由丞相對要議論的人和事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和介紹,以便文武百官對自己廷議的對象有初步的認識。雖說這麼做純屬多此一舉,但是竇嬰今日非常非常嚴格的按照規矩,一字一頓的將蘇任和涉及蘇任的案情做了介紹。

隻是介紹,沒有絲毫的分析和總結,平白無奇,絲毫不帶言語上的傾向和回護。竇嬰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完,大殿中出奇的安靜。能站在這裏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輩,所以他們想的更多,做出的應對方案也很多。可是等竇嬰沒有表態,則很多人便效仿竇嬰以靜製動,先看看形勢再說。

等了足有一刻鍾,當屏風後傳來一聲震徹雲霄的銅鍾之聲後,大殿裏的人這才回過神來,敢情自己站的時間太長了,不說話不行了。如果還想明日繼續站在這裏,那就得說些什麼。可是,說什麼呢?沒有皇帝的提示,更沒有丞相的提示,胡言亂語是會死人的。

竇嬰無動於衷,靜靜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雙手抱在胸前,閉著眼睛似乎已經都睡著了。就連一向喜歡大嗓門喊叫的灌夫今日也出奇的安靜,他就站在竇嬰背後,不像是掌管皇宮防衛的衛尉,更像是竇嬰的小弟。有心眼多的,希望能從灌夫這個武人身上看出些門道,可惜灌夫和竇嬰一樣扭曲的老臉今日竟然舒展開了。

“咳!”咳嗽的聲音不大,可以肯定是從殿門方向傳來的,絕不是皇帝或者丞相發出的聲音,所以所有人齊刷刷的將腦袋轉過去,努力搜尋聲音的來源。

一名官吏,從服色上判斷此人的官階不高,也正好兩千石的樣子。人長的倒是不錯,相貌堂堂,三縷須髯飄灑胸前。腦袋上高高的發冠戴的很是端正,袍服上一塵不染,該黑的地方黑的發青,該紅的地方紅如血漿。腰裏佩著長劍,從腳後跟直到下頜二寸處,此是標準的文吏打扮。

“禦史中丞王溫舒有話要說!”王溫舒在眾目睽睽之下沒有絲毫緊張和膽怯,走的不急不慢腰板挺的筆直,直達王座下,先朝著寶座施禮,又給丞相竇嬰施禮,最後給在場的所有人行了個禮,這才繼續說話:“驃騎將軍蘇任對我大漢有大功,從獻布袋鹽開始,十三年來定南蠻,平西羌,穩西域,定漠南,功勞之大功勳隻卓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與周之旦相提並論,有驃騎將軍我大漢國祚萬年不難!”

王溫舒很會說話,短短幾句便將蘇任生平做了一個概括,其中有沒有別的味道隻能靠自己去品味,總之除過最後一句,說的還算中肯。當然,這也是廷議的套路,無論後麵要說好話還是壞話,前麵的鋪墊不能少,至少能證明自己是個坦蕩之人,為後麵的論調和可信度注角。

“但是!”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舒了口氣,他們或者說所有人要聽的就是但是後麵的話,等的也是但是兩個字。隻要有人敢開口,而且皇帝和丞相沒有打斷或者拒絕,那麼多少能證明朝堂的意思。所有人都等著王溫舒,看他的結果然後將自己準備好的方案拿出來一套應對今天的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