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際驅馳
三位皇子的三種處事理政風格各有長短優劣。
重臣們是比較喜歡康親王賀理那樣的處理圓滑,兼顧多方利益的理政風格,他們居於高位,占據著各種利益和權勢,他們就需要未來的君王能夠兼顧他們的利益。
更多的低階年輕官吏則擁護烏親王賀旦,他們年輕,正直,一腔熱血,對鳳國充滿希望,還沒被官場黑暗所玷汙,也沒有什麼既得利益需要照顧,他們希望是一個正直,有銳氣,明是非,具鋒芒的君王來管理鳳國,把鳳國帶向公平明理的理想淨土。
三皇子風賀響響的理政風格不得臣子們支持,但卻是真正的把鳳國當自己的家來治理,顯然最得賀月的歡心。
作為最有可能繼位的嫡子,風賀響響從識字開蒙開始,就被莊唯一教以帝王之道,禦臣心術,治國理念,除了莊唯一的教導,還有風月日常生活中的耳薰目染,言傳身教。
從十一歲開始,風賀響響由賀月親自教導他批閱奏折,以許多實際案例為他分析講解,又令其獨力批閱簡單奏折,使得風賀響響早在他兩個兄長入九部任職曆練之前,就得到了把從莊唯一處學來的理政理論用於實踐的機會,並有賀月親自從旁指導。
十二歲上,風賀響響由風染帶領,從軍一年,鳳軍從汀國一直殺到喆國五裏店,讓風賀響響親身經曆了一次完整的戰役。鳳汀之戰的每一場戰役,都可以說是經典之戰。汀軍在幻沙公主的帶領下,雖然屢戰屢戰,但從戰略戰術角度來看,汀軍並無失誤錯漏,隻是實力人數士氣軍心不敵鳳軍。戰後,風染親自為風賀響響點評總結每一場戰役的得失和經驗,使得風賀響響把學到了鄭氏兵法同實戰聯係起來,不再隻陷於紙上談兵。通過對戰爭的解讀,使風賀響響非常真實地明白了什麼叫審時度勢,什麼叫權謀機變,什麼叫料敵先機,什麼叫出奇製勝……也使得風賀響響有種朦朧的認識:朝堂各方勢力的角逐,跟戰爭頗有相通之處。戰爭更真實血腥,朝堂爭鬥是一場不見血的無休無止的戰爭,更複雜,更殘酷,更慘烈,更富心計。
同時這一年風賀響響跟將士兵卒們同吃同住,同行同宿,雖有風染的多方照顧,也讓一直養優處尊,不知民情,不通世事,不曉艱辛的風賀響響從都統帥府的高高雲端跌進鳳國底層,見識了鳳國百姓的艱辛生活,了解了他們的疾苦和微薄的願望,又親曆戰爭,見證了戰爭的慘酷血腥,充分認識到,他的父皇和父親,希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收天下成大同,為萬世開太平的願望和心胸,是何等的宏遠博大,撇開廟堂那些高高在上的達官貴族,富奢世家,這才是千千萬萬生活在鳳國底層百姓和低階兵卒們最樸實的心聲!他們不過是要一個相對公平,不過是要一個安身立命,不過是要一個和平安寧,不過是要一個太平盛世。風賀響響情不自禁地便把那父輩們的弘願,當做了自己一輩子奮鬥的目標!
這一年從軍,令得風賀響響飛快地成長起來,從心智到行事都快速成長成熟起來,摒棄了紈絝習性,一改浮誇作風,不聲不響地在軍隊戰場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升騰,涅槃成龍。
烏親王和康親王雖然得到了烏妃和關氏家族的悉心教導,但不免陷於紙上談兵,多於高談闊論,少於運用實踐。同時,也陷於教導者自身的立場和背景,便得教導者在教導烏親王康親王從政理事方麵,從一開始就有了偏差。
擁戴康親王的大臣多與關家勢力有關,這是一張密布在朝堂上的關係網,因此,他們教導康親王處事理政,就偏向於兼顧各方勢力,圓滑老到,以求多方共贏,而對己方勢力之外的勢力則要堅決打壓。
烏妃雖然自己博學,但她從未從政,處事理政的學問,也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她教導烏親王之時,不免帶著書卷氣息,追求的是理想治世。無形中,這樣的治世觀點暗合了初涉官場的年輕官吏們的治世理想境界,書生意氣,一拍即合。
康親王和烏親王都不可能有風賀響響這樣得天獨厚的曆練機會,年歲雖然尚小,卻是站在父輩的肩臂上騰飛,其眼界,氣度,心胸均遠高於他的兩位兄長,隻是處事之圓通,理政之經驗,謀策之安排,長袖之善舞,還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在風賀響響的理政理念中,以國為家,化大為小,家族利益,高於一切利益,在家族之內,各成員雖有爭執,但不必刻意去區別是非對錯,也沒有小集團利益,作為一家之長,應該照顧絕大多數成員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