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談判即將破裂,在這個時候,持讚成意見的富蘭克林適時地站了出來,他不慌不忙地對人們說:“事實上,我對這個憲法也並非完全讚成。”此話一出,會議紛亂的情形立刻停止了,反對派人士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停了一會兒,繼續說道:“對這個憲法,我並沒有信心,出席本會議的各位代表,也許對於細則還有些異議,不瞞各位,我此時也和你們一樣,對這個憲法是否公正抱有懷疑的態度,我就是在這種心境下來簽署憲法的……”
經富蘭克林這麼一說,反對派激動、懷疑的心情終於平靜下來了,他們打算讓時間來驗證一下它是否正確,這樣,美國的憲法終於順利通過。富蘭克林是用以退為進的方法使反對派與讚成派的意見達成了一致。
對於一件事情,如果一味地強調好的一麵,對方對你所說的話,可能會存有不信任的潛在心理。這時不如利用人類的潛在心理,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來取得對方的信任。富蘭克林就是采取了這個技巧,先說一些對自己不利的話,看似是在退步,但卻使對方產生了信任感,最後順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美國的鋼鐵大王卡內基,曾經運用以退為進的策略,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摩根。1898年,美國總統麥金利趁古巴發生動亂之際,找了一個借口,發動了美西戰爭(當時古巴是西班牙的領地)。而與此同時,在戰爭之外,老摩根與素有鋼鐵大王之稱的卡內基展開了一場龍爭虎鬥。
由於美西戰爭的需要,匹茲堡的鋼鐵需求量大增,當美西戰爭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時,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大大提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摩根向卡內基發動了鋼鐵大戰。由於摩根看到了鋼鐵工業前途無量,所以,他很早就把目光盯在了鋼鐵生意上,並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他把安插高級管理人員作為融資條件,逐漸地控製了伊利鋼鐵公司。雖然如此,但這兩家鋼鐵公司與卡內基的鋼鐵公司相比,還隻是中小企業。看到美西之戰導致鋼鐵價格猛烈上漲,摩根對於手中的那兩家公司還不滿意,於是決定向卡內基發動進攻。為了壯大自己的事業,摩根首先合並了美國中西部的一係列中小型鋼鐵公司,成立了聯邦鋼鐵公司,同時拉攏了國家鋼管公司和美國鋼網公司。一切準備就緒後,摩根開始向卡內基采取行動了,他率先控製聯邦鋼鐵公司的關係企業和自己所屬的全部鐵路,同時取消了向卡內基訂貨。
根據摩根的預測,卡耐基會立刻作出反應。但事情恰與摩根預料的相反,卡內基出奇地平靜,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卡內基在受到如此圍剿的時候,比任何人更明白一點,冷靜是最好的對策,更何況自己麵臨的對手是能夠在美國呼風喚雨的金融巨頭,如果此時匆忙采取行動,那最終倒黴的肯定是自己。
卡內基以靜製動的策略使摩根很快意識到,自己在這件事上栽了跟頭。於是他馬上采取第二個步驟,他放出風去:美國鋼鐵業必須合並,現在是否合並貝斯拉赫姆公司,還在考慮之中。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合並卡內基公司隻是時間問題了,摩根向卡內基發出了如此的挑釁。同時,他威脅卡內基,揚言要與貝斯拉赫姆聯手對付卡內基。
這時候,卡內基不能再無動於衷了,想到如果摩根真的與貝斯拉赫姆聯手,他的處境就有危險了。在綜合分析局勢利弊之後,卡內基終於作出了決定:與摩根公司合並,條件是,合並後新公司對卡作基鋼鐵資產的時價額以1美元比1.5美元來計算。
以1美元比1.5美元來執行,對摩根來說,條件是十分苛刻的。但對於這樣的條件摩根為什麼能接受呢?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摩根合並卡內基公司的目的是為了贏得高額的利潤,也許正是基於利益的考慮,摩根才同意了談判的協議。按照合約,卡內基鋼鐵公司的價額以合並後新組建的聯邦鋼鐵公司的公司債還清。
卡內基看準了摩根急於求成的心理,同時也看到了摩根的弱點。於是順應他的要求,合並可以,但條件是苛刻的。這樣,按照協議,卡內基的資產一下子從當時的2億多美元上升至4億多美元。卡內基的行為看似非常軟弱:當摩根采取第一步行動時,卡內基無動於衷;當摩根采取第二步行動時,卡內基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從事情的整個發展過程來看,摩根始終處於攻勢,卡內基處於守勢地位,並且還退了一步;但從結果來看,摩根雖然爭得了麵子,而卡內基卻實實在在地前進了一大步。
辦事過程中,“以退為進”更易獲取對方的信任。很多時候過分強調自己的目的,過分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不一定能取得預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恰當地采取一種“退”的策略,把握好分寸,有時會更容易達到目的,勝利的天平可能就會向你傾斜。
57.以退為進是一種大智慧
經常釣魚的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把線放長,才能釣到大魚。而在看到大魚上鉤後,也隻有不慌不忙,慢慢收線,將魚拉近岸邊,一旦大魚垂死掙紮,則要放鬆線,讓魚再遊竄幾下,再慢慢收鉤。如此反複幾次,直到大魚精疲力盡,才將線拉近岸邊,用力兜拽上岸。若將這過程運用於做事中,道理幾乎絲毫不差:放長線,就是辦事要能熬,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而反複地鬆線緊線,則是要能忍,在事情還不是十拿九穩的情況下,耐心等待。隻有這樣才可能最終釣到成功這條“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