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心理學一個巨大的創見與貢獻是,讓人們知道了:他的症狀不等於他的人。比如說,一個有精神分裂症狀的人不等於精神病人。這裏麵包含著巨大的智慧,使人們終於可以從語言帶來的限製與禁錮中逃離。比如,你因為某件事而焦慮了,並不等於你是一個焦慮的人;你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失敗了,不等於你是一個失敗者。你,不等於你的情緒。用心理學家李子勳老師的話說:“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煩惱是我的,抑鬱是我的,哀傷是我的,但我不是煩惱、抑鬱、哀傷,我有比這多得多的自我。”
而我們對自我的定位往往借由評價(尤其是語言評價)來確定。舉個例子:同樣是地震後的幸存者,有的人把災難後的人生形容為“劫後餘生”,他因此更加積極陽光、善待生命;而有的人則說接下來的人生都是“痛苦的、沒有希望的”,他也因此真的過得消極灰暗。
如果你覺得這個事件過於極端,那麼我們可以以日常的社會新聞為例。每天都有大量的負麵社會事件見諸報端,有人看到後感歎生命之艱,從而更加珍惜當下;有人則從中吸收大量的負性能量進而懷疑人生、自暴自棄……同樣的一個事件,因為我們的認知不同,就帶來不同的行為結果。這就是心理學認知療法中著名的ABC理論:A代表事件,B代表認知,C代表行為。它最終要表達的意思是說:不是事件本身決定了我們的情緒與行為,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解讀帶來了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