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多數是露天的,撐著一些蘑菇傘,講究些的就用稻草造一個草亭,一般的小雨小雪都不在乎,反而平添趣味。茶館一般都靠河水,既涼快又舒心。從前是用竹椅子,現在城裏人去得多了,就時興用大藤椅。藤子來自雅安邛崍一帶山上。茶,主要是四種,一種是蒙山綠茶,就是上裏一帶自產的茶,上裏就在以“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聞名天下的蒙山山麓。一種是花茶,用蒙山好茶加上福建茉莉花製作的香茶,不僅味道好喝,泡在杯子裏還是一道景致,便有了“碧潭飄雪”之類的美稱。一種是檸檬茶,還有一種是菊花茶。不過在上裏古鎮,最入心清涼的還是蒙山綠茶,口幹的時候,喝一口下去,可以感覺到毛孔在動,這就是天人感應了,蒙頂山的氣息通過茶葉進入了人體,又從人體宣發出來進入天空裏。
將沿河茶館裏的休閑茶客和河裏戲水的群童相比,我就覺著人體怎麼越到後來越退化了?一些女客,總感覺修飾過頭,體態素質不是太佳。男客,多數掛著眼鏡,或者肚皮隆起。物質生活的優裕,到後來就成了這結果?而且有一些遊客,即使到了這等仙境一般的境地,也還是躊躇著雙眉,用懷疑一切的目光打量著明山秀水,不能釋懷。看來,上裏古鎮,麗江古鎮之類的地方還是多一些好,可以治療許多生理的和心理的疾病。有一句網上名言說:我不是在麗江,就是在去麗江的路上。我當時就想翻譯為:在醫院或者去醫院的路上。讓古鎮小溪、綠茶鮮花當醫生,其實是自然醫學,比現代醫學的曆史長許多,效果也要好許多。聽說不少神情抑鬱的人喜歡吃一些“百憂解”,其實“寄情山水”,“詩酒鬆菊”,比任何化學藥物都好。一個情緒低落的人,如果能夠像我們家門孟浩然那樣,在上裏古鎮“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何愁百憂不解?
除了河邊的茶館熱鬧,就要數沿河畫風景的娃娃們了。數不清的孩子對著小橋,流水,楓楊,亭子,客棧,竹木寫生。我隨意地到處看了看,發現麵對這般美景,卻是沒有幾個放得開的,而且小眼鏡是驚人的多。我個人還是喜歡河裏戲水的鄉村兒童那種健康和野味,也可能是自己的兒童時代也是那樣玩過來的,而且比他們玩得更野,做“浪裏白條”差點沒淹死,做“神行太保”後來還成了中國青少年裏麵跑得最快的幾個人之一,打破了全國紀錄。四體不勤,五髒不強,終歸不是個事兒,在好身體這個基礎上再有知識和技能,才會是堪用之才。畫童中有一個虎虎狀的男孩,頗有創意,筆下長出幾棵大樹,大樹之間掛著一件衣服,雖是素描,意在筆先。我問他,咋畫這?他答:想!這就是創造力的閃光。其實,孩子們在成為分數的奴隸之前,都是創新家,發明家。
在上裏隨處可以聽見重慶口音,聽重慶朋友說,狂熱的自駕車友們的一個很生氣的話題就是:為什麼重慶附近沒有這樣秀麗的江南小鎮?不過,現在的交通極方便,從重慶到上裏古鎮開車也就半天。上裏這個小鎮的魅力,很奇怪。你隻要到了這裏,許多客棧和餐館茶館的老板,都會告訴你這樣一個故事:成都的一位大學教授,許多年前的一次自行車騎遊,來到了上裏古鎮,從此迷戀此地,不能自拔,後來辭去教職,到上裏辦起了一家農家樂旅舍,把自己的運動自行車掛在客廳裏。自己說再回城市裏就會頭昏,在上裏成天邀約著朋友在蒙頂山、天台山一帶四處周遊,經常有朋友慕名而來卻尋不見人。這令人想起:
鬆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頗有些賈島《尋隱者不遇》的古意。
近日,上裏古鎮大山後麵的雅安蘆山,出了一件轟動新聞:水電站的工人在清晨巡視水閘之時,發現一隻似牛非牛的大動物。報告給林業部門才知道這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扭角羚,俗稱羚牛或四不像。雅安人叫野牛。後來想救它的人圍得多了,這動物受了些驚嚇,從水閘裏“不用揚鞭自奮蹄”猛然躍起,跑回森林裏了。由此可見,上裏古鎮一帶的自然生態,的確是相當的好。
從上裏古鎮回歸成都的路途,當地人推薦說不要走成雅高速,最好是翻天台山,經邛崍回成都。以前就知道這是茶馬古道進西藏的一條通道,上得山來,果然好風景,森林越來越密,竹子越來越翠,有一處名叫白馬泉的地方,一眼泉水可以不定時地自動噴發,噴發時有馬蹄嘚嘚聲。傳說這是茶馬古道的空穀回音。在這條險峻的盤山公路上,當地政府居然還立了一塊告示牌:大型動物出沒,行人小心。駕車之間,猛然看見此告示,便有些像喝醉了酒的武鬆行到景陽岡下,吃這一嚇,酒都做汗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