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滴水不漏(3 / 3)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此情此景,不知為何,竟是讓朱權觸景生情,想起了金鑾殿上隆重的遣將禮之時,太子朱標贈與藍玉的這首,王維的訴說漢朝冠軍後霍去病北伐匈奴的豪情壯誌的詩句。他雖是將方孝孺授課視作了上刑般的痛苦,但對這首《少年行》卻是由衷的喜愛,過耳一次之後,便是難以忘懷。

藍玉眼見眾將都是一副凜然恭敬之態,微微頷首下沉聲說道:“傳本帥軍令,今日酉時,,眾軍務必以糧草飽喂戰馬,今夜好生安歇,明日寅時,大軍隨我出發,若有懈怠,定斬不饒。”

錦衣衛同知曹文斌突然抱拳對藍玉沉聲說道:“啟稟大帥,今日我見慶州城外已然有些牧民前來交易,這些遊牧部族之中,難保沒有北元的哨探潛伏,不知大帥如何打算?”原來明朝雖在大寧設立榷場,專門和歸順明朝的兀良哈三族牧民交易,茶葉,食鹽等生活必需品。但自納哈楚所部二十萬元軍歸順之後,遼東日趨安寧,不但是兀良哈三族,便是遼東的其他大小部族以及漠北距離大寧,慶州略近的部族也是紛紛前來慶州,以及大寧和那些膽子大的中原商人交易茶馬,隆冬之後的牛馬等牲口,雖是難以賣個好價錢,但以狩獵所得的皮毛和藥材交換些食鹽茶葉,倒也是聊勝於無。此時的慶州城外,已然侯了數十部族牧民,望眼欲穿的等待著中原商人的貨物到來。

朱權聽得曹文斌所說,也是不由得皺眉忖道:這些遊牧部族,男女老少都是精於騎射,倒是難以分得清楚誰是哨探,誰是牧民?就算真是牧民,也難保不會和咱們交易之後再跑去韃子那裏通風報信。咱們這十五萬大軍開拔的動靜太大,動向勢必難以瞞過給敵人斥候的耳目。若是把他們都一股腦兒的全部殺掉,隻怕又會影響到朱老爺子的“民族政策”。他自從聽朱元璋親口所述之後,已然明白了這位洪武皇帝,一直以來都想以茶馬交易來籠絡北方遊牧部族,施以懷柔政策,自己這般的殺人滅口之法,就算要做,也得做得幹淨利落才行,切莫授人以柄。

親身經曆慶州和元軍浴血廝殺之後,朱權內心之中早已深深的明白,戰場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絲毫沒有折中之法可以選擇。所謂和平時期的“仁義道德”,在領軍作戰的統帥來說,就是狗屁不通。如果讓他選擇的話,自然是寧肯讓這些有“密探嫌疑”的家夥去死,而不是讓十五萬的明軍士卒葬身大漠。所以他現在考慮的是如何去做?而不是該不該做?

帳中眾將聽得曹文斌如此言語之後,不由得麵麵相覷。茲事體大,誰敢說殺還是不殺?是以也隻有沉默著魚貫而出,各自回營部署藍玉所下的軍令,準備明日開拔。

藍玉皺眉凝視曹文斌說道:“你待如何?”

“去年隆冬之際,連降大雪,草原之上多如牛毛般的遊牧部族,難免窮凶極惡,大部族吞並劫掠小部族乃是家常便飯,若是這些牧民歸途之中,給有仇的部族劫殺,倒也是尋常之極。”曹文兵麵不改色的淡淡說道。

朱棣聽得這位錦衣衛首領如此說來,忍不住麵露讚許之色,心中讚許忖道:錦衣衛果然不愧是父皇陛下一手栽培出的親軍,不惜一切代價手段,隻為完成屬於他們自己的任務。

朱權聽得曹文斌如此說,豈能還不明白?這位特務頭子是要派遣手下假扮遊牧部族的攔路劫道,管他真斥候也罷,假探子也好,一勞永逸下全部解決,以免泄露明軍動向。心中明白下感觸頗為複雜,暗自忖道:這個特務頭子的反間諜水平,倒也具有專業水準,既可以對大軍行蹤做到保密,又是滴水不漏,事後又可輕而易舉的賴個幹幹淨淨,讓人抓不到把柄,當真辣手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