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君臣之道(1 / 2)

“不知這皇城幾個大門的名字來曆,講究,黃先生可曾知道?”楊海波一臉謙恭的出聲問道。

黃子澄知道對方是故意考校自己,微微一笑,也不推辭,從“東華門”,“西華門”說到“玄武門”,楊海波聽得他如此娓娓而談,心中也不免由衷讚歎他的飽學,待得他說到“玄武門”,不由得一愣。想起曆史上大大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突然問道:這“玄武門”便是唐太宗李世民那個玄武門麼?”原來他來到這個所謂的“應天”城後,雖是知道了自己所在的朝代,但卻一直對自己身在後代哪個城市不甚了了,此時聽得黃子澄賣弄學問,便想道:難道這裏是唐朝時候的都城長安?長安不就是西安麼?

黃子澄聽他居然東拉西扯的將此“玄武門”比作彼“玄武門”,氣得麵上勃然變色,郂下長須抖動。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而登基,天下誰人不知?這小子在自己以“紫禁城”的名字警戒於他之時,居然公然說出此等言語,究竟是什麼意思?想要當麵指斥其不臣之心,又似乎稍嫌捕風捉影,惱怒異常,說不出話來。

太子朱標聽得楊海波提到“玄武門之變”,心中也是微微一凜,轉眼凝視過去,卻見楊海波一臉無辜的樣兒看著黃子澄,顯然並不明白黃子澄為何這般氣急敗壞。當下心中釋然,忖道:權弟少不更事,不知避諱,卻是無心之言。便即微笑道:“唐太宗以玄武門之變登基,方才開創名留青史的貞觀之治,黃先生莫要杯弓蛇影才好。”

楊海波眼見得黃子澄氣惱的樣子,心中有些快意,暗道:這家夥雖是學問淵博,卻恁的小氣,一句話便氣得吹胡子瞪眼。

黃子澄聽得朱標如此一說,轉念一想,暗道:這寧王朱權雖則頗有張狂舉動,但顯然非是心機深沉之輩,否則絕不會在太子殿下之前,說出這玄武門之變的言語,招來忌諱,想到這裏,心氣略平。

此時三人已經來到了朱元璋禦書房所在的“武英殿”門外,剛到門口,大門裏一人走了出來,隻見此人身材矮壯,一張國字臉,濃眉大眼。出得門來迎麵望見朱標,忙伏地叩頭道:“微臣兵部侍郎齊泰叩見太子殿下。”轉眼看見楊海波身著親王的服色,卻是一愣,不知該如何稱呼。

朱標忙一麵扶起齊泰,一麵笑道:“齊先生近日方才升任兵部侍郎,是以未曾認得權弟你。”原來朱元璋的兒子很多,一共二十多個,即便是朝中重臣見了諸王,也未必盡皆熟識,何況是這新近被朱元璋提拔為兵部侍郎的齊泰。

一旁的黃子澄卻走上前去,笑著和齊泰寒暄,顯得頗是熟識。原來齊泰乃是洪武十七年舉應天鄉試第一,第二年舉進士。黃子澄則更不得了,乃是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殿試第三、探花及第。原來他二人年齡相仿,且都是科舉出身,是以平日裏便多有交往。

禦書房中,剛下了早朝的朱元璋正在翻看奏折,忽見禦書房總管太監薛京在書房門口伏地稟報道:“啟稟萬歲,太子殿下和寧王殿下以及東宮伴讀黃子澄先生,在殿門外候旨覲見。”

“哦”,朱元璋聽得他如此說,不由得放下了手中的奏折,略一思索,內心中略微有些詫異,心道:徐達曾擔任太子太傅,和朱標交好,此時朱標定為了那徐瑛說情而來。可朱權和他大哥聯袂而來,卻是頗有蹊蹺。一轉念又想起自己因為國事繁忙,幾乎差不多一年未曾見過這第十七子朱權了,心中也確是有些掛念。沉吟片刻,沉聲道:“宣太子和寧王覲見,至於黃子澄,叫他殿外候旨便是。”口中這般說,心下卻是微微苦笑,忖道:這個黃子澄,畢竟是讀書人出身,難免有些迂腐,今日太子和我訴說徐達女兒之事,多有忌諱之處,他不知避諱,竟是陪同太子來見我。心念一轉又暗道:黃子澄今日陪同太子覲見的舉動,一則說明了他迂腐,但同時也說明了他對標兒的一片忠心。想到這裏,心中釋然。在他看來,為臣子的,才能固然重要,而這忠心耿介,又重過了才能。

楊海波在殿門口正等得不耐,卻見一個麵白無須,身材略胖,年紀在四十許間的,穿一身宦官膚色的中年人來到殿門口前,以尖利的嗓音聲宣道:“聖上有旨,宣太子,寧王殿下覲見,黃子澄殿外候旨。”說到這裏,轉頭對一旁的黃子澄媚笑道:“黃先生,委屈你在此等候了。”薛京久在宮中,深知“東宮伴讀”乃是一個前途無量的較色,此時自然也想示好於黃子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