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純仁是北宋名相範仲淹的次子,他年輕時考中了進士,卻不急於做官,他對父親範仲淹說:“我現在是雖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但對社會和書中的道理並沒有真正地理解,我還得深入實踐才行啊。”
範仲淹鼓勵範純仁說:“讀書重在學以致用,不要成為書呆子。你有這個想法當然好,不過還是要多了解一些民情。”
範仲淹去世後,範純仁才出來做官,擔任建城縣知縣。為了提高百姓的經濟收入,他從其他地方聘來技師,教百姓養蠶織布的技術。有人對範純仁說:“你初涉官場,應當多與上司打交道,這樣才能飛黃騰達啊!你請人教百姓養蠶織布,這風險很大,出成績也很難,你為什麼要操這些心呢?”
範純仁說:“讀書人出身的官吏常常信奉空洞的教條而不求真務實,這不能給百姓帶來實惠。我現在給百姓找一條致富之道,並不在乎自己的升遷,你不該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我啊。”後來,當地百姓在養蠶織布中得到了豐厚的收入,百姓十分愛戴他。
範純仁擔任慶州知州時,有一年當地鬧饑荒,災情非常嚴重。範純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開倉放糧,救濟百姓。
範純仁的下屬勸阻說:“開倉放糧,那要得到朝廷的批準才行,否則那可是犯法的。你還是先請示朝廷為好,這樣做豈不是惹禍上身。”
範純仁說:“上報已然來不及了,我們這裏的情況又十分危急,隻能先斬後奏。做事最怕呆板,不能靈活變通,特殊情況當然需要特殊處理。”
由於他措施得力,應變及時,沒有餓死人的現象發生。
範純仁在擔任齊州知州時,齊州境內盜匪猖狂,常有偷盜搶奪的事發生。齊州官員勸範純仁實行嚴酷手段來治理,說:“對盜匪絕不能手軟,你那寬仁理政的一套,在這裏是行不通的。”
範純仁說:“死守陳規怎麼能夠處理好變化著的事物,我還是主張該嚴的時候要嚴,該寬的時候一定要寬。齊州不比其他的地方,盜匪人多勢眾,打殺隻會激化矛盾,形勢會變得更加惡劣。”
範純仁對盜匪重在勸誡,無重大惡行的人一律赦免。另外,對那些舉報有功的盜匪,官府還給予賞賜。
一次,範純仁去獄中視察,發現監獄裏關押了很多犯人。範純仁一一審察,察知他們都是一些輕罪犯,於是他對主管監獄的官員說:“他們交納贖金就可以釋放了,你怎麼不那麼做呢?”
主管監獄的官員說:“他們一出去又會犯罪,不如把他們關到病死,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犯罪了。”
範純仁聽後非常生氣,當即下令將他們全部釋放。那些輕罪犯感激涕零,從此以後改頭換麵、重新做人了。沒過多久,齊州的盜匪大為減少,社會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
範純仁書生出身,卻不拘於常理,不自以為高明,求真務實,以不變應萬變,這才能使他政績突出,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巧妙應變,由被動變主動
在說話辦事時,如果能做到巧妙應變,必能使自己由被動變為主動。我們知道,在生活中,有的人說話經常掩飾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管什麼場合,也不管對象是誰,不考慮說話會引起什麼後果,心裏有什麼就說什麼,知無不言,直來直去。這樣的人與其說是誠實,不如說是魯莽,結果不僅使自己沒有台階下,有時也在無意中得罪了他人。
在客客氣氣的社交談話中,直話直說有時是致命傷。別誤解,這不是在鼓勵說謊,這裏說的是一種說話藝術。談話高手能夠像鬥牛勇士一樣,揮灑自如地應付困難。
有一個善於閃躲質問的人,他對待突如其來的問題處理得遊刃有餘。他巧妙的一句話,常常可以使自己由被動變為主動,令人佩服不已。有次有人問他:“你可曾讀過《堂吉訶德》?”他回答:“最近不曾。”其實他根本沒讀過,然而誰會煞風景去破壞融洽的談話?還有一次,有人問他可曾讀過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他回答:“英文本沒讀過。”旁人不禁對他肅然起敬。他這句話會讓人產生三種誤解:他讀過這詩篇;他精通十四世紀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學純粹主義者,不屑讀翻譯本,此話真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