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做事要精於籌劃——預則立不預則廢,運籌帷幄勝千裏(2)(1 / 3)

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他很珍惜,下決心好好幹。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十八棵樹,老板說:“幹得不錯!”工人有點沾沾自喜。第二天,他幹得更起勁,但是隻砍了十五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十棵。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老板問:“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裏有工夫磨斧子?”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諺語:磨刀不誤砍柴工!它所說明的其實也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有計劃的準備,厚積薄發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

有一句老話叫“隻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這話說得是很有道理。

楊誌和幾個朋友聚餐,每個人都大發牢騷,感歎生活中的不順利,不是抱怨自己的機運太差就是抱怨機會太少。

這時,有位學長對他們說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我剛畢業那年,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但是沒過多久,便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

當時,心情不好的我,為了疏解自己的鬱悶和壓力,常常會帶著魚竿到湖邊釣魚。

但是一次又一次,換了好幾個地方,我都沒有釣到幾條魚。於是,我的魚簍子越換越小,最後我就隻拎著一把釣竿和魚餌就出門了。

有一天,釣魚技術不如我的同事老王,約我一同去釣魚,老王拿了一個大魚簍,當他看見我幾乎兩手空空,便塞給我一個小魚簍。

我搖了搖手,對老王說道:“不用啦,我每次都釣不到兩條魚,用線串起來拿就行了。”

但是沒想到,這天卻出乎意料,我們竟然遇上了豐富的魚群,魚餌幾乎都來不及裝,那些大魚小魚可說是一條接著一條地甩上岸。

我的魚餌很快就用光了,幸虧老王帶了許多魚餌來。

我看著老王裝得滿滿的大魚簍,自己隻能用柳條綁住幾條,不得不放棄仍在地上活蹦亂跳的魚兒,為此懊惱不已。”

當大家聽完學長的故事時,什麼感想也沒有,反而扯開話題,嘲笑學長都35歲了,還想考研究生,未免太晚了。

幾年之後大家再次聚會,有人苦撐著小生意,有人勉強自己在不喜歡的工作環境中苦悶度日。至於學長,知道信息的朋友們說,他不僅拿到了博士學位,現在更是許多公司挖角的對象。

當大家羨慕之際,楊誌這才想起學長說的那個“魚簍子”故事,原來是有特別含義啊!

這個故事的含義是什麼呢?這個故事的含義就是:我們做事情千萬不要用而不備,隻能是備而不用。機會永遠隻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當機遇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懈怠,誰能保證命運的光環哪一天不會降臨到我們的頭上呢?

我們是不是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呢?在考場上,明明很熟悉的考題,就是答不上來。或者是看到天陰了卻抱有僥幸而不帶雨傘,結果被大雨澆在半路。還有那個耳熟能詳的道理: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些都說明了平時有準備關鍵時候才會沒有憂患的道理。

工具不怕多,就怕魚群來的時候,你正好缺了一個魚簍子。

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

聰明人的智慧,有時就體現在對事情的預見之中。有預見能力的人能及早地預測到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發展的方向,所以能夠提前防範,未雨綢繆,把事情引導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而隻看到眼前,不考慮以後,任由事物隨意發展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就會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難。隻有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而能使自己始終掌握競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