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迅速而又準確地對事物作出判斷的人,比猶豫不決的人發展機會多得多。所以,請盡快拋棄那些不良習性吧!它隻會浪費你的精力。
一個希望能成大事的年輕人,一定要有堅強的意誌。在工作之前,必須確信自己的主意,即使遇到困難與阻力,發生錯誤,也不可輕易放棄。我們處理事情時,應該事先仔細地分析考慮,對事情本身及其環境作正確的判斷,然後再製定決策。而一旦付諸實施,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
判斷不準確和缺乏判斷力的人通常很難決定真正開始做一件事,即使決定開始做了,也往往難收場。他們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消耗在猶豫和遲疑當中。這種人即使具備其他獲致成功的條件,也難獲得成功。
大凡成大事者須當機立斷,把握時機。一旦對事情考察清楚,製訂了周密計劃,就不再猶豫,而能勇敢果斷地立刻去做。因此,他們往往對事情都能做到駕輕就熟,馬到成功。
一個頭腦清晰、判斷力很強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主張,他們絕不會糊裏糊塗,更不會投機取巧,他們也不會猶豫不前,也不會一遇挫折便賭氣退出,隻要作出決策,計劃好的事情,他們一定會勇往直前。
英國當代著名將軍基欽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位沉默寡言、態度嚴肅的軍人勇猛如獅、出師必勝,他一旦製訂好計劃,確定了作戰方案,就會集中心思運用他那驚人的才幹,鎮定指揮,他絕不會再三心二意地去與人討論、向人谘詢。在著名的南非之戰中,基欽納率領他的軍隊出發時,除了他的參謀長外誰也不知道要開赴哪裏。他隻下令,要預備一列火車、一隊衛士及一批士兵。此外,基欽納聲色不動、滴水不漏,更沒有拍電報通知沿線各地。那麼,他究竟要去哪裏呢?士兵們也不知道。戰爭開始後,有一天早晨六點鍾,他忽然神秘地出現在卡波城的一家旅館裏,他打開這家旅館的旅客名單,發現幾個本該在值夜班的軍官的名字。他走進那些違反軍紀的軍官的房間,一言不發地遞給他們一張紙條,上麵簽署了自己的命令:“今天上午十點,專車赴前線;下午四點,乘船返回倫敦。”基欽納不聽軍官們的解釋和辯白,更不聽他們的求饒,隻用這樣一張小紙條,就給所有的軍官下了一個警告,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
基欽納將軍有無比堅定的意誌和異常鎮靜的態度,但他深知自己在戰時所負的重大使命。因此,他為人處世嚴謹而端正,公正無私,指揮部下時也從不偏袒,做任何事情非至成功決不罷手。從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基欽納將軍的偉大魄力和遠大抱負。
這位馳騁沙場、百戰百勝的名將非常自信,做起事來專心致誌,富有創意和魄力,也極富判斷力,行動果斷,為人機警,反應敏捷,每遇機會都能牢牢把握充分利用。他的確是一個向往獲得全麵成功者的最好典範。
謀判果斷,不失良機
一個有作為的人,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辦事果斷,多謀且有魄力。
決策果斷是一種優良品質,它甚至可以影響你的一生決定你的成敗。缺乏這種品質的人,做事不能明於判斷,遇事優柔寡斷,在作決定時,往往猶豫不決,而在作出決定之後,又不能堅決執行。缺乏果敢和靈活應變能力,隻能錯失良機。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多謀善斷的故事有很多描述。
西蜀的街亭被司馬懿奪走之後,司馬懿又率大軍50萬去奪諸葛亮駐守的西城。當時城中隻有2500名老弱殘兵,這等於一座空城。麵對強大的敵人,戰不能戰,守守不住,又不能逃跑。在這千鈞一發的困境中,諸葛亮毫不猶豫地隱匿兵馬,城門大開,令幾個老兵裝平民百姓打掃街道。他自己登上城樓,麵對城外而坐,彈琴,飲酒,怡然自得,一派升平的景象。正是這場“空城計”,使司馬懿倉皇逃走,諸葛亮扭轉了戰局,由敗轉勝。諸葛亮決策果斷,堪稱典範。
成就果斷品質的因素有很多種。
第一,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謀略與知識是密不可分的,隻有知識廣博才可能足智多謀。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時,就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並根據當時的形勢製定了東聯孫吳、北拒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對抗戰略。可見他能果斷地製定“空城計”的謀略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果斷的前提是充分熟悉客觀情況,認真研究和掌握交往對象的各種情況。曹操率領百萬大軍進犯江東孫權疆界,東吳朝野上下,主戰主降者各執一詞,孫權也猶豫不決。出使東吳的諸葛亮,詳細分析了曹操的各種情況,曹操號稱百萬之師,其實不過四五十萬,而且降兵居多,軍心不穩,沒有戰鬥力。曹兵皆北方人,不服南方的氣候、水土,不習水戰,難以製勝。這樣的分析,使孫權折服,接受了諸葛亮的東吳與西蜀聯手抗曹的謀略。這從降到戰的轉變,正是通過全麵分析和充分掌握作戰各方的情況而製定的。
諸葛亮設計“空城計”,也正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對司馬懿心理狀態的正確判斷。正如諸葛亮後來所說:“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非吾行險,概因不得已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