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平行的時空,曆史長河滾滾向前,隋唐五代,都在按照曆史演變,一切都沒改變。
西元959年,曆史第一次變化了,變化的地方不大,幽州地動。這場曆史上本沒有的地動,引發的後果是空前的,也是連續的。
首先,四月,契丹如今無暇南顧,在他們看來,爭奪權力比一個漢地要要緊得多。於是乎,賑災不力,民怨四起,這一日,雲州書吏李建豐在城中聚眾起義,號稱大興軍,接著百姓之力,奪取州府,起義席卷幽雲之地。
五月,李建豐率軍攻破幽州,北定長城,南功滄州,迅速穩定下來,開始推行一係列法令,自稱定北大將軍。
同時,江南之地,洪州,書生意氣的李煜偷偷北渡長江,遊曆中原,這在曆史上沒有的旅行,把這個本是末代天子帶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959年8月,李建豐率領四萬弱兵在錦州大敗六萬契丹鐵騎,奠定了北邊局勢。
12月初,李建豐部將劉煆發動兵變,軟禁李建豐,除夕,劉煆殺李建豐,自立為帝,建號大魏,年號太平,史稱劉魏。劉魏曆經三帝,疆域最廣包括河北大部,三晉之地,遼東大部,978年劉魏滅亡。
一切的關鍵在南方,李煜歸唐後性格大變,961年,李煜登基後,改年號為升平,內修內政,外固邊防,厲兵秣馬,南唐一改之前對中原之頹勢。
962年,李煜發兵攻打江淮,雖然最後無功而返,但是重創了宋軍,鎮守江淮的楊光義稱其“南軍焉有此威勢焉!”
964,宋軍借機南下,唐軍與之大戰,唐軍由此入蜀,江夏一戰,宋軍水師全軍覆沒,秭歸一戰,五萬宋軍被殲,宋軍被迫退兵,唐軍得以掌控蜀地。
965年,李煜親征江淮,將宋軍趕出淮河以南,又命大將林仁肇南伐,收服南漢,自此,唐宋南北對峙形成。
967年,宋軍南下,唐軍在淮南、荊州大敗宋軍,並奪取荊州,此一戰後,宋軍無力南下。
968年,李煜率十萬大軍北伐,與宋軍在江淮、山東大戰數十,宋軍丟失山東。
969年,宋軍大舉進攻山東欲收複山東,雖占據了泰山,卻沒有對唐軍造成太大打擊。
971年,唐軍入雲南,大理國歸附,至此,南方統一,李煜開始全力北望。
972年,李煜複金陵為江寧,三路大軍齊北伐,趙匡胤被迫遷都洛陽,關中之地被唐軍取得。
975年,李煜北巡,借機再攻宋,976年,洛陽城破,同年,趙匡胤在潼關自盡,宋滅亡。
977年,唐軍以光複漢地為名,大軍北上,收複長城一線,向西攻打到陽關。
978年,魏末帝劉縉向唐稱臣,被李煜封為魏侯,至此,天下重歸一統。
南唐統一後,多次北伐,鞏固邊防,先後與遼、金對峙,從978年到1142年164年間曆經十二個皇帝,經曆了道宗泰寧年間的泰寧盛世,國力強盛,疆域最廣東到東海,北到長城,南到南海,西至伊利。經濟繁榮,歲入豐厚,這一時期對外強硬,貿易繁榮,是前唐之後又一個安定時期。
1140年,憫宗死後,不顧大臣反對,立次子李元宏為太子,嫡長子李克定被驅逐,李元宏登基後,李克定在上京(北京)起義反抗,同樣登基稱帝,得到大多數人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