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情商讓你學會自救(1 / 3)

成才總有好方法

成長是每個人必經的曆程,成長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也總會解決這些問題,區別在於當時是否找到了方法,是否找到了最有效的方法,解決的是否及時。每個人都有成才的機會,有些人成才了是因為他們把握住了機會,有些人沒有成才則是因為自己丟掉了機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有不去解決的人,隻有選擇逃避退縮的人,隻有迷失了前進方向的人。

很多人經常抱怨自己沒有成功是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道路,卻極少捫心自問——自己的方向在哪裏?一個明晰自己前行方向的人,自然會想法設法找到前進的道路。請記住丘吉爾的名言——我沒有路,但我知道前進的方向。有些方法會指引你找到前進的路。

不要迷信智商

正如克裏斯汀·韋爾丁在《情商》一書中所說的,你腦子裏是否有過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有的人明顯看起來腦袋聰明,但是生活卻不盡人意;而有些人看起來智力平平,但卻過得很幸福?你可能覺得有點沮喪,二者明明應該是成正比,但是事實卻是智力沒有絕對優勢。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些人物質生活雖然不富有,但是看起來卻幸福滿足,生活充滿了歡笑和希望;而那些相對富有的人卻在經常抱怨生活的不公,總在花大把的時間在跟每個人傾訴,為什麼他們的處境這樣不好?

長久以來,人們都在研究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區別是什麼,或者說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最常見的幾個答案或許是:運氣、聰明(智商)、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更多的是認為聰明才智(智商)起了決定作用。但是,隨著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同學認為,一個人能夠考上北大那他一定很聰明,智商一定很高,可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智商並不比大家高多少。自2001年以來,北大一些師兄師姐就開始對北大的很多學子做過一些調研分析——他們能夠考入北大,是因為自己聰明智商高嗎?我在2004年很幸運的加入了這個群體,對3000多名北大學生調研的結果讓我們大吃一驚:在調查的人中,智商很高和智商很低的都是少數,絕大多數學生的智商跟普通人一樣,但是為什麼這樣一群智商屬於正常人範疇的孩子卻考入了全國最好的學校?這恰恰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一個人取得好成績,有一番成就與智力沒有絕對的關係。

據說有位英國科學家的一項調查統計,在世界範圍內,智商最高的人群是中國、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國民,他們的平均智商高達105左右。其次聰明的人群分布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他們的平均智商是100左右……而非洲黑人智商為80左右。

美國賓州羅文斯坦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智商是91,老布什隻比他略高,為98。小布什和老布什的智商要比至少一半中國人和至少一半美國人都要低。但就是這樣一個低智商的人,照樣能當上總統,能獲得很高的支持率。

1981年,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挑選伊利諾伊州某中學81位畢業演說代表,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研究發現,這些學生畢業後進入大學,在校期間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到30多歲時卻表現平平。從中學畢業算起,10年後,1/4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齡段的最高階層,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輩。該研究項目的參與者之一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指出:

“對於一名高智商的人,我隻知道他回答心理學家編的智力測試題時成績不錯。但是,我根本無法據此對其未來的成就做出任何預測。”

的確,智商測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到我們的學習成績,但是,學業成績能否作為未來成就的唯一杠杆呢?智商確實能夠反映出人類的部分智力狀況,但是它能否代表某個人的整個智力呢?

美國人喜歡做調研,一追蹤就是幾十年,這在我國很少見,幾乎沒什麼機構或個人做這方麵的研究。

美國的心理學家還做過一項長期跟蹤研究,在他們步入社會後,對他們的收入、工作能力、在本行業中的地位進行了比較,發現在學校考試成績最高的在社會上的成就並不一定最高。此外,其對生活、人際關係、家庭、感情的滿意程度也很一般。那些成功者的共同特點不是高智商,而是具有很強的自我激勵、情緒控製和人際交往能力。

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日趨複雜,指導人們行為的不僅僅是大腦的知識性智能,更重要的是情緒智能。誰認識到這一點,誰就將獲得更大的優勢。人類對智商迷戀了近百年,但並沒有從中受益,相反卻給數代人的成長帶來了負麵影響。隨著佛羅裏達州的“傑森刺殺老師”事件發生,隻注重智力、忽略社會情感的觀點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

傑森是佛羅裏達州的一名高智商中學生,學習成績優異,準備報考哈佛大學醫學院。在多數人看來,真是前程似錦。但是在一次物理考試中,老師大衛給了他80分,傑森認為這項成績會影響他的前途,於是對老師懷恨在心,在實驗課上,舉刀刺中大衛的頸部。

值得深思的是,一個智商過人的學生為什麼會做出如此愚蠢的事?這不是自毀前程嗎?學業上的聰明不等於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智商高的人也可能因為情緒失控而幹傻事。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這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仲永曾是遠近聞名的神童,5歲前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卻突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了自己的名字。從此之後,但凡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仲永都能立刻完成。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文采斐然,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驚奇,甚至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或者一味在人前顯示他的才華,與此同時卻忽視了對他的培養,終於使仲永在長大之後,才能完全消失,與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仲永的高智商在少時便已顯露無遺,結果卻因為疏於培養,最終落得才能盡失,和常人無異,而貌似智商偏低的孩子卻獲得了成功,這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以智商論成敗的傳統思維。

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北大這麼多年錄取了國內眾多高考狀元,這些高考狀元畢業後的去向卻很少有人報道。我曾私下裏向一些畢業的學生詢問過,我發現這些當初的天之驕子,大學四年後也並非當初“狀元”那樣的出色,甚至有些非常一般。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是狀元最多的,一百多人有二三十名狀元,說實話,在光華“狀元”的稱謂似乎已成為“忌諱”。

所有的跡象都在證明一個事實:智商絕不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因素。聰明會加速你的成才但是不要盲目的相信聰明,不要盲目的相信智商!

人的素質模型

很多人聽說過冰山,冰山浮在水麵上的部分僅僅是冰山的一角,隱藏在水下卻是絕大部分。人的素質就像冰山,我們通常能夠直接看到的往往是冰山的一角,有些素質如同冰山一樣無法露在“水麵”之上,無法直接展示給別人看,無法直接衡量,可是,恰恰是這些不容易表現,又無法直接衡量的東西對我們影響最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人的素質模型,它分為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如上圖所示。

顯性素質:這一素質指的是一個人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小學、中學我們學習的課程便是知識的一種,在生活中學到的知識也是其中一種。它指的是在某一方麵你學習到的已經成為事實或者經驗的信息。

隱性素質:這一素質指的是一個人潛在的認知模式、心態模式、情緒模式、願景模式、行為模式和人際模式。

認知模式:這是最基本的隱性素質,它影響著其他幾個素質模式,在這裏我把認知歸結為三方麵的能力,即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認識他人以及如何看待問題的能力。

心態模式: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成敗,不同的認知會有不同的心態,你應該具備四種最基本的心態:積極心態、感恩心態、寬容心態、空杯心態。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能從積極角度出發看問題,對父母、老師、朋友甚至陌生人要心懷寬容和感激,在前進的路上能夠不斷地把自己變為“空杯”,輕裝上陣,學習不自滿,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

情緒模式:指的是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控製自己的情緒以及識別他人情緒,並且能夠在麵臨困難或挫折時激勵自己。平時,我們常說這人容易情緒化,一個人的情緒管理會對其很多方麵產生影響,不能認識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將是你成就自己的最大障礙。容易情緒化的人,常常容易抱怨,一旦經常抱怨,就慢慢的缺失了責任感,你是這樣的嗎?

行為模式:指的是你做事情的行為方式,以及你的行為品質和行為品格。有句話說的很好,“細節體現了素質”,你的行為舉止體現了你的基本素養。行為模式其實是一個人習慣的體現,從這個角度看,“行為模式”要求每位同學注重自身的習慣養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願景模式:指的是你是否有自己的夢想,追求的目標,並且能否有這個夢想和目標奮鬥的動力。簡言之,即你是否懷有對未來的憧憬,是否有為夢想和目標努力的動機。你可以將願景理解為目標、夢想和動機。

人際模式:指的是你如何同父母、老師、朋友甚至陌生人溝通、友好相處。生活在人的社會中,你不可能離開別人而單獨生活,你需要別人的幫助,同時別人也需要你的幫助,這恰恰是未來生存中最重要的一點。不能夠很好的與別人相處,不能夠在集體中成長,你很難在社會生存,更談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了。

我提個素質模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能夠知道自己要發展哪些對自己有利的能力,讓自己的未來更好些。

情商比智商更能讓孩子成才

看下右邊的圖,是不是和素質模型很像?決定我們成才的有兩部分——智商和情商。智商是浮在水麵上的,而情商則潛伏在水下,可以看到冰山的絕大多數都在水下,其實,這正像智商和情商對人生成敗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說過:“一個人最後在社會上占據什麼位置,絕大部分取決於非智力因素。”這個“非智力因素”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我國曆史上有一個叫曾國藩的人,他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他小時候並不聰明,並不是那種過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跟普通的孩子也差不多,甚至稱得上愚笨。有一天晚上,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他重複朗讀很多遍了,可還是沒有背下來。這時候,家裏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那個小偷在牆根底下等得不耐煩了,生起氣來:“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曾國藩被突然發生的事情驚呆了,等那小偷背完文章跑了,他才反應過來,哂然一笑,心想:這個人好厲害啊,聽了幾遍就能背熟,看來我還是用功不夠啊,還需要繼續苦讀!曾國藩正是憑著這股韌勁和恒心,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曆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

天資一般的曾國藩,並沒有被小偷的嘲笑打倒,相反小偷的嘲笑給了他奮發的動力,終於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代名臣。此時,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他卻很不幸。

1936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紐約舉行。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遙遙領先,隻要再得幾分便可穩拿冠軍了,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一隻蒼蠅落在主球上了,他揮手將蒼蠅趕走了。可是,當他俯身擊球的時候,那隻蒼蠅又飛回到主球上來了。他在觀眾的笑聲中再一次起身驅趕蒼蠅。這隻討厭的蒼蠅開始破壞他的情緒,而且更為糟糕的是,蒼蠅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對,他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飛回到主球上來,引得周圍的觀眾哈哈大笑。

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緒惡劣到了極點,終於失去了理智,憤怒地用球杆去擊打蒼蠅,球杆碰到了主球,裁判判對手擊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輪機會。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亂,連連失利,而他的對手約翰·迪瑞則愈戰愈勇,終於趕上並超過了他,最後拿走了桂冠。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河裏發現了路易斯·福克斯的屍體,他投河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