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你一開始就躊躇滿誌,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壺裝的水太多一樣,而你又沒有準備足夠多的柴禾,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這壺水燒開,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準備足夠多的柴禾!”
青年頓時大悟。回去後,他把原來計劃中所羅列的不切實際的目標一個個刪掉,利用業餘時間刻苦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兩年之後,他的計劃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
生活中充滿了無數的誘惑、機遇,選擇多了眼就花了、心就亂了、欲望也就膨脹了,因此什麼都去抓,什麼都想擁有,但結果是僅僅被機遇、好運撞了一下腰,卻什麼都沒有抓住。就像故事裏的青年豪情萬丈設立了很多目標,給自己裝了滿滿一大壺水。但在人生旅途上背負過重的包袱,又怎能快速攀登上成功的頂峰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能一次把水壺裏的水燒開,其實,這樣的想法往往讓我們事倍功半,浪費了更多時間,卻達不到目標。很多同學一下子定了很多目標,卻又不清楚哪些目標先做哪些目標後做,即使這些目標都是對的,你做的順序出了問題,也不會讓你更接近你的終極目標。更何況,有很多目標原本就不合理,所以,你要學會變通,及時修正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選擇出你現在最應該做的目標。
一旦確定了正確的目標,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就不要患得患失,瞻前顧後,你需要有“放得下”的魄力。
我的前途我決定
1995年中考結束後,小男孩中考成績很不錯全縣第11名,報考了一所中專院校(當時中專還管分配,學習好的學生多數會選擇中專)。就在填報誌願時,小男生忽然間做了一個奇怪的決定,不讀中轉了,要讀高中,因為大學是他的夢,這個決定在家裏引起了轟動,全家老少都來勸這個孩子,甚至母親都要給他下跪了。這個孩子沒有放棄堅持,終於通過努力換取了母親的同意。
1999年高考的時候,男孩以1分之差沒有考入理想的學校,落榜了,他很落寞去了市一中去補習,補習班中他的分數最高。就在男孩還在痛苦中掙紮時,有一所學校居然擴招了,他不敢相信,1998年這所學校的分數僅次於清華北大,而他的分數夠招生的分數,他猶豫了,但是很快他做出了決定,讀這個學校了!當時,他的老師、同學都勸他補習一年吧,以你的情況還可以考到北大、清華的,但是,男孩已經做了決定——讀這所大學,他選擇了通信專業。這位男孩在大學表現非常的優秀,每次考試在全係都名列前茅,多次獲得全係第一。
2003年男孩決定要考取研究生,他選擇了清華大學,以男孩的成績所有人都覺得考上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又是一場不幸,他班裏有三名同學考上了清華,全係有七名同學考上了,唯獨他落榜了。當時,他有機會選擇工程碩士和一份他非常喜歡的工作,父母都建議他讀清華的工程碩士,這時,男孩又做出了決定,他要報考北大,一年的努力,終於他來到了北大,選擇了當時最火爆的計算機專業。
畢業後,男孩一度彷徨:在北大他最喜歡的是教育,但是,迫於父母家庭生活的壓力,男孩選擇了一家外企,拿著優厚的薪水,可是男孩並不高興。他最喜歡的是教育,他從進入大學開始從來沒有放棄教育,無論是做家教、做家庭輔導,還是做講座、做教育研究調查,他都是那麼的喜歡。終於,在工作一年後,他毅然地辭去了報酬優厚的工作,回到了自己最喜歡的教育行業,但這次父母沒有逼迫孩子了,因為父母明白了,這是孩子的決定,他有自己的想法了,做父母的不能讓孩子再背負他們的希望了,既然希望孩子能幸福生活,那就全力支持他!
這個小男孩就是我,我的前途我決定,你的前途呢?
明天開始於你的選擇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三人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
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裏鼻孔裏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
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隻見他手裏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裏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裏還懷著第三個。
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看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如果你要被關進監獄,你會選擇什麼要求?雖然這僅僅是一個故事,假如你好好思考卻能給你很大的啟發。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效應——自我選擇效應,它指的是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抉擇將決定3年後的生活。一旦個人選擇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這條路走下去的慣性並且不斷自我強化,選擇效應對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初中你會怎樣選擇未來的三年高中,在高中你會怎樣選擇未來的四年大學,未來的生活完全取決於你今天的決定,今天的選擇。
正如本書一直給你傳達的思想,讓你認清楚自己,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操之在你,未來你會如何,都在於你的選擇,你的努力。
【家長之困——霍布森選擇效應VS布裏丹效應】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最大的問題,對於孩子的選擇問題,父母要麼直接給孩子答案,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和選擇做,要麼麵對多種選擇自己也束手無策,希望尋得外界的幫助。
心理學上有兩個非常有名的效應,我們分別看看,或許,你會發現你的困惑。
你的選擇就是沒有選擇——霍布森選擇效應
霍布森選擇效應: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隻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因為選擇隻能在門口選,這個空間就小。後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是一個小選擇、是一個假選擇,大同小異的選擇就是假選擇。
我經常聽說有些家長因為孩子不遵從自己的安排,而和孩子發生衝突。家長常常自相矛盾,他們告訴孩子讓你孩子自由發展,要孩子選擇自己的道路,可是在很多選擇上,孩子根本沒有選擇。比如一個孩子不願意學琴,願意去踢足球,但迫於父母的願望,他去學琴了,結果內心卻永遠在向往著足球;一個孩子喜歡白色的衣服,可父母喜歡她買紅色的,於是買了白衣的衣服,但孩子並不快樂。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沒有選擇的機會,一切都在經驗豐富的父母的掌管之下,結果失去了發展和完善自己、並心甘情願為之付出努力的機會。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前途,一個人選擇了什麼樣的環境,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想要改變就必須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在古希臘的神話裏有一個凶狠的攔路大盜名叫普洛克汝斯特斯。他有兩張鐵床,一張很短,一張很長。他強迫著過路的客人躺在床上,如果床比人長,就用一把巨鉗夾住人的四肢把客人抻長,抻壞客人的筋骨;如果床比人短,他就用刀砍掉客人的雙腳。
用一個呆板不變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父母,就相當於在把孩子的腳砍掉或者筋骨拉長,不僅是十分可笑的,還會激起孩子的不滿與憤怒。
有句話說“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教會孩子以後怎樣去選擇,而不是你限定了框框讓孩子沒有選擇。一個孩子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幼稚走向成熟,重要的一步就是學會選擇。尊重他選擇的權利,就尊重了他的思維和判斷,也就尊重了他的未來。一個人以後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就大小,不完全取決於他是不是聰明、幸運,很多時候取決於他是否懂得選擇,並為之付出努力。
作為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小,而不去告訴他們這個道理,其實對他們而言,生活早已經開始。有一個笑話很有意思:
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兒子懂得多?”
爸爸回答:“當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