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目標——莫讓自己蒙著眼睛走路(1 / 3)

摸不著的生涯問題

兒時我們都曾有夢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夢卻變遠了,甚至,我們不敢再做夢。未來不是夢,可是連夢都沒有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你可曾寫出過自己的夢想?你還願意再帶著夢想上路嗎?對於一艘沒有航行目標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你的船會駛向哪裏?

我們經常抱怨我們沒有成功是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道路,卻極少捫心自問——自己的方向在哪裏?一個明晰自己前行方向的人,自然會想方設法找到前進的道路。請記住丘吉爾的名言——我沒有路,但我知道前進的方向。

【情景再現】遺失的夢想,迷茫的目標

2010年暑假,一批批中小學生來到了北京參加“夢想北大夏令營”,而我有幸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做講座,講座的主題是關於夢想和目標的。在講座的互動中,同學們的反應卻讓我震驚,他們的夢想早已經隨風而去,更要命的是他們對夢想的態度,今天覺得這個好玩,就是夢想,第二天就丟了。對於目標,似乎考試成績更靠譜些,想考什麼學校,未來想做什麼也僅僅是模糊地概念。所有人口中的目標卻並非真的目標,原來他們還不明白如何製定目標,更別提實現目標的具體行動計劃了。

後來我又陸續收到一些孩子關於夢想和目標的困惑。

小時候,我渴望長大做一名飛行員,因為在天空俯視大地的感覺是那麼棒。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發現飛行員不容易做,兒時的夢想,已不那麼強烈。後來我又想做一名醫生,然而,醫生也不容易,讀醫學要五年——好長。父母告訴我學計算機好找工作,確實看到計算機程序員設計出來的東西真是太棒了——我的夢想似乎又變了。

我想我應該有夢想吧,可是我的夢想到底是什麼呢?夢想會變化嗎,這樣會不會像課文中的“猴子掰玉米”,最後,我一個也做不到?其實,我很懷疑,這些是我的夢想嗎,可是如果不是我的夢想又是什麼?我怎麼樣確定這是我的夢想呢?

假如我找到了自己的夢想,我能實現它嗎?

【學子之惑——誰盜走了你的夢】

你還有夢想嗎

兒時,我們天真爛漫,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想當科學家,想當畫家,想當醫生,想當司機……總之,我們接觸過的,向往的東西,成了我們的夢想,為了這些夢想,那時我們很開心,甚至努力還煞有其事的對父母、別人或者天空,大聲說“我一定要做……”

你還記得自己當時的想法嗎?時過境遷,當你慢慢長大,你還堅定當初的夢想嗎?今年暑假,當我做關於夢想與目標的講座時,當我問同學們有沒有夢想,絕大多數同學都告訴我,他們有;當我問他們這個夢想還是你小時候的夢想嗎,絕大多數人說不是了,隻有少數人說是;當我讓大家舉手站起來分享自己的夢想時,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人舉手,沒有人敢站起來,所有人都是在四處張望,看誰在舉手。終於,有個同學勇敢站起來了,說出了自己的願望,這時,很多同學開始舉手,想分享他們的願望,但是,我卻停止了分享。

為什麼你擁有夢想,卻不敢說出來?為什麼你要等別人,看別人?我知道大多數同學在積極踴躍上做的很不好,絕大多數同學都喜歡等,看別人做了自己才做,等別人嚐試了自己再嚐試。殊不知因為這樣你錯失了多少機會,說實話,你心中的夢想在你等的過程中,也變得越來越脆弱,我很懷疑它能否經曆風雨。

在講座中,我發現他們對夢想很貧瘠,幾乎沒什麼同學寫過這樣的作文:《我的誌願》《我的夢想》《我的未來是……》。寫過的同學,我問是否還記得當時寫的什麼,現在還保留著嗎?聽到的答案,讓我有些難受,這些作文都是當時應付老師的,僅僅是一份作業,寫完早就忘記了,腦子裏根本就沒有留下什麼。

有些同學告訴我,夢想那是空想,空想有什麼用啊?空想不好嗎?如果一個人連想都不敢想,又怎麼可能做呢?我想到一個詞——“白日夢”,說起這個詞,很多同學可能會笑——“白日做夢”多不好啊,一個人千萬不能“白日做夢”!其實,我們犯了個很大的錯誤,做夢不是件壞事兒,至少腦子思考了,在構思未來了,在你的心底埋下了一顆種子,一個隨時都可能發芽的種子。如果連想都不敢想,你又何來的未來,不設想,又怎麼來的目標呢?

夢想在我眼裏,從來不是空想,也從來不是無用的東西,它是目標的開始,有了夢想,就有了目標,它是成功的開始。我很喜歡雨果的一句話“哪怕是一個最英勇的人,一經奪去了他珍貴的理想,都會落到一個境界裏去,這是生活空虛的結果。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隻好停止前進了。生活既然沒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

你還有夢想嗎?假如你有夢想請堅定你的夢想吧,假如沒有夢想請好好的思考下,你的夢想是什麼。也許,有了夢想你不一定成功,可是沒有夢想一定不會成功!

誰盜走了你的夢

2010年9月一部名為《盜夢空間》的好萊塢大片空降到中國,典型的好萊塢大片,又讓我們享受了一次視覺大餐。可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故事中關於夢的理解。故事的主人公科布是一個經驗老道的竊賊,在人們精神最為脆弱的時候,他潛入別人夢中,竊取潛意識中有價值的信息和秘密。雖然科布的特殊技能令他在這個貪婪的世界中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商業間諜,但他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科布成為企業間諜中令人垂涎的對象,也讓他失去了所愛的人,並成為一名國際逃犯。這次科布等到一個贖罪的機會,隻要他能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奠基(Inception),他將能回到原本的生活回到自己孩子的身邊。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科布的任務不是竊取思想,而是植入思想,要讓一個大企業的繼承人自願解散公司。

假如你的潛意識中被植入一個思想,這個思想將改變未來!“最具有可塑性的寄生生物是什麼?是人的想法。人類一個簡單的念頭可以創造城市,一個念頭可以改變世界!”你有這個念頭、這個思想嗎?

現實和夢想總是有差距,而我們的夢想又總是高於現實。可是慢慢地很多人被現實的殘酷打擊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小,最後,夢想也消失了。為什麼會如此,為什麼你的夢想缺少了那個改變你世界的“思想”。

什麼盜走了你的夢想?

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你自己,你需要找到夢想中的那個“思想”,先來看幾個重要的原因吧。

原因一:受他人影響使自己的夢想受阻。

現實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勸你別有夢想,別去實現夢想,也許這些人不願意看到你往上走或做一些對你學習生活有意義的事,也有可能是按照他們的經驗告訴你別那麼做,他們覺得這是為你好,可事實並非如此。無論別人處於什麼意願,總之,你受到了影響,開始懷疑自己的夢想,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原因二:被以往的失敗或傷害阻礙了夢想。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都有過出乎意料的失敗經曆,都不得不學會適應那些無法實現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脆弱”的希望也受到了衝擊。當事情進展不順時,當學習遇到困難時,當與朋友交往遇到挫折時,你會說“我以後再也不做那件事了”這樣的話嗎?經過一次次的失敗,受了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訓後,你的內心就會自動地設置一個“無形的障礙”,當你再去做時,這個無形的東西在內心中會告訴你:“太可怕了,你曾經被它們傷害過打擊過,不要再做了。”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典型的自我設限,不是你不具備能力,而是你的內心被“套住”了,給自己植入了一個“不可能,無法實現”的思想。

原因三:缺乏追求夢想實現夢想所需的自信。

為什麼很多事情沒有做成功,說白了是缺乏自信心,在最關鍵的時刻缺乏了自信心,在最該做決定的時候缺乏了自信心,在最應該堅持的時刻缺乏了自信心。在我的講座中,我提到過自信有三種情況:“I can(我能)”“Let me try(讓我試試)”“I can’t(我不能)”。我曾經有位同學,自信心非常的強,隻要老師提問問題,他總是第一個舉手。有一次,老師提問問題,老師話音剛落,他就“蹭”的一下,舉起了手,老師一看他舉手了,馬上就讓他站起來回答。可是,他站起來後愣是待了十幾秒沒吱聲,之後再開始回答問題。下課後,我問他怎麼回事兒,他告訴我,每次老師提問他都是自信的舉手,以至於現在隻要聽到老師說提問問題,本能的告訴自己“I can”,因此第一反應就是舉手。這次,老師提問,他自然的反應——“I can”,立馬舉手,站起來之後才知道問題還沒有思考,除去強大的自信,內心告訴他“我能解決”,然後,再去回答老師的問題。

你越是自信,你就越不會放棄去嚐試獲得你想要的東西。其實,你夢想中植入的思想就是“自信”,當你給夢想植入了“自信”,在麵對別人的懷疑,麵對困難挫折的打擊時,才可以堅持下去。正如奧巴馬說的“我們應該堅定地回應那些說我們不行的人,我們將以無窮的力量來回應他們,然後說:‘是的,我們行’!”

誰會盜走你的夢想?不是別人是你自己,要知道,“放棄”更多的是由於你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外在環境所致。每個人在為夢想奮鬥的過程中都會麵臨困難,有的人失敗後總是能找到借口來解釋什麼事情做錯了,意想不到的事是怎麼發生的,別人是如何讓他情緒低落的,環境如何對他不利,諸如此類。但事實上,外部事物是不會讓人停下腳步的,真正阻礙人的是你自己內部的問題。大多數同學都是自己阻礙了自己能力的發揮,他們自欺欺人,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外部的人、事物或環境,而事實上,一切都要怪他們自己。當時運不濟,困難重重,夢想似乎遙不可及時,你的任務就是繼續努力。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2009年7月7日《新文化報》上有一則新聞讓我很震撼——13歲男孩高考654分考取北航。

孫天瑞,1996年6月30日出生,2009年畢業於長春市第二實驗中學。6月21日,高考成績出來了,他考了654分,這時離他13歲的生日還有9天。

成績一出來,孫天瑞的爸爸孫峰就趕緊跟各高校在長春市的招生組聯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表示非常願意錄取這個孩子,同時北京大學也表示可以錄取他。

在選擇大學這方麵,孫天瑞頭一次跟在他就讀的高中教英語的爸爸出現了分歧。爸爸希望他上北大,因為畢竟北大的名氣要“更大一些”。但孫天瑞堅持要上北航,因為北航保證他可以學習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可以專門研究飛機的發動機,這是孫天瑞特別喜歡的。

最後,還是爸爸向兒子“屈服”了。

看到這則新聞你想到了什麼?天啊,13歲參加高考居然考654分,太高了,天才啊!說實話,我13歲時,還在念初一,我想大多數同學在13歲時也是讀初中吧。也許你會羨慕讚歎,孫天瑞真是個神童。但是,讓我感到驚詫的則是新聞中關於學校選擇問題的父子爭論。北大與北航都同意錄取這個孩子,父親覺得北大“名聲大”,決定讓兒子報北大,但孩子堅持報北航,原因是“北航保證他可以學習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可以專門研究飛機的發動機,這是孫天瑞特別喜歡的”。

在北大,我有一個師妹,16歲參加高考,考了702分,在北大最好的學院——光華管理學院就讀,今年19歲,已經大三了。在你眼裏是不是又是一個小天才?可是,她現在也有自己的迷茫,高考時她沒有想過未來的專業是什麼,將來自己要做什麼,甚至現在她對自己未來的路也還在摸索中。兩相比較,可以看出都是那麼優秀,不同的是一個早早的就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一個還在摸索中。

我為孫天瑞的見地與堅持感到震驚:一個13歲的孩子,竟然明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更能為了自己的追求義無反顧地拋棄在別人看來光鮮誘人的東西,這多麼難能可貴!套用一句廣告語:“隻要你知道自己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13歲的孫天瑞做到了。

現在就談論未來,你說的最多的詞是什麼——“迷茫”。看看吧,高考後很多同學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畢業後很多同學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而現實又逼著我們向前走,我們總要學點什麼、幹點什麼,於是稀裏糊塗地就上路了,走來走去,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驀然回首,頓時迷茫了……

你是否有同感呢?如果你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麼恭喜你!堅持下去,遲早會成功的,你最終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怒放的生命”!如果你還在迷茫之中,那麼你該好好想想了。

好吧,現在先停下來,好好思考下你想要什麼,你的夢想是什麼?問題你的行動1.你有夢想嗎?假如有,你還記得它是什麼嗎?是否寫在了紙上?如果沒有書麵的敘述,請拿出紙,寫這樣的題目《我的夢想是……》。2.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想呢?既然你有了夢想,請拿出紙,寫出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夢想,什麼原因讓你產生這樣的夢想。3.你的夢想是否改變過?當你擁有自己的夢想後,是否改變過自己的夢想,如果改變過,請寫出改變的原因。然後,請回答一個問題,對於新的夢想你是否會再改變。4.你覺得什麼會阻礙你實現夢想?拿出紙,寫出來你能想到的阻礙你實現夢想的所有因素。

夢想不是直線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會處於這樣的狀態,你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你會聽從家長或朋友的意見,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但那反映的是別人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願望和夢想。

你有這樣的感受吧,隨著成長,隨著知識的增長,你的夢想也不斷的發生變化。以前,我們知道的少,會通過父母和其他榜樣的眼睛來看自己,隨著你長大,你開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並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夢想。說實話,絕大多數同學,開始的想法並不成熟,尤其在中學階段的想法在大學和工作後會變化很多。甚至,大學畢業工作了幾年後又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那份工作,自己真正想做的是另一行,此類事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