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愛的困惑——愛你還是傷害你(1 / 3)

【情景再現】

情景一:愛你為何卻傷了你

和老師,我上高二了,我很矛盾。原來我在班上是前三名,後來我喜歡上了班裏一個男生,我很喜歡跟他在一起,他也很喜歡跟我在一起,他經常要求我陪他散步。我們無法克製地喜歡彼此,隻想兩個人無憂無慮地待在一塊兒。我不喜歡別的女生跟他說話,也不喜歡他主動跟某個女同學好。每當上課學習時,總是想知道他在做什麼,我沒法子集中注意力學習,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我知道這是不對的,可是跟他在一塊兒真的很快樂很幸福。每當他要我陪他時,我又不會拒絕,就這樣關注他喜歡他,可是成績卻越來越差,為什麼幸福和現實相差很多?我該怎麼辦?

情景二:她是在懷孕中完成高考的

2004年網易社會新聞有則報道:

在婦產科走廊內,記者發現一名男孩正在勸說一名哭泣的女孩。當記者走近他們,說明采訪意圖的時候,二人慌張地用手擋住臉龐,說了聲“你別采訪我們”,便一起跑出了醫院。

記者等了2個小時,終於找到一名願意接受采訪但要求身份保密的19歲女孩。這名女孩先是表示“我已經被一所藝術院校錄取了”,隨後神色黯然地說:“我的男友卻落榜了,現在準備複讀。”如果不是出現在婦產科病房,記者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快樂女孩竟然有未婚先孕的遭遇。在采訪過程中,女孩一再向記者強調她與男友是如何相愛。當記者表示“你對未婚先孕的行為是否後悔”時,她不再言語,思考良久後輕輕地點點頭。白醫生隨後告訴記者:“根據這名女孩的妊娠周期,我們斷定她是在懷孕期間參加高考的。”醫院每天都會接診類似未婚先孕的女學生前來做“人流”。

情景三:女生三五成群結伴看女性病

2006年搜狐教育新聞有則報道:

“現在的學生都很開放,隨隨便便地跟男友發生性關係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至多也就是花一點錢來看醫生。很多學生都是高高興興,甚至是三五成群結伴來看女性病的,完全沒當一回事兒。”廣州婦嬰醫院的伍主任說。

她還提到,有一次,一個女孩在一群同學的陪同下,穿著校服嘻嘻哈哈地到醫院看醫生,當醫生問她怕不怕懷孕時,她無所謂地說,你情我願,大家開心唄!“這種現象,實在令人痛心啊!看著她們年紀輕輕的就這麼不愛護自己,不自重,以後怎麼辦啊!”

情景四:悲劇的網戀

2008年4月初,贛州市某中學一高中女學生,與19歲的網上戀人“戀愛”三個月,由於“戀人”要與她分手,該女生不堪忍受“失戀”的痛苦而服毒身亡。

2008年在《中學生博覽》上有篇文章:我是一名高二學生,我網戀了。不久前,網友來找我,可我卻發現自己一點都不喜歡他!他很生氣地質問我不喜歡他為什麼還跟他戀愛?他說他為了見我背叛了他爸媽,現在已經沒錢了卻有家不能回。他說他為我付出了這麼多,如果什麼也得不到是不會甘心的……我無言以對。那一天,他偷偷拿了我爸和我姐的電話號碼,說如果我不跟他在一起,他就給他們打電話或者殺了我。他說自己是混混,喝酒、打架什麼事都能做出來的,為了我更可以不要命。我很清楚他是說到做到的那種人。可我一直是個乖乖女,家裏人都希望我好好讀書考大學的,我不敢想象他們知道這件事後會不會失望死……我也不知道以後的路該怎麼走下去……他現在等著我回答,我好煩、好恨、好怕……我真的不甘心要跟他在一起,可是卻發現自己已走投無路了……

【學子之惑——當“愛”變成傷害】

你無法控製的情感

你覺得人一輩子說什麼字說的最多呢?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我沒有統計過,也很難做調查,我想“愛”字是我們說的最多的字。可是一個疑惑讓我們不解,什麼是愛呢?愛,太抽象了,有各種各樣的愛,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太多了,很難對“愛”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我想你天天說“愛”,卻也不明白愛的含義。

我比較喜歡給“愛”這樣的定義: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具有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同時,真正的愛,既愛自己,也愛他人。

喜歡一個人是莫名其妙的事,你無法阻止,你不知道哪天哪個時候哪個地方就遇到那個人,莫名的就是喜歡上了。這是你無法阻止的,人是情緒化的動物,越是用理智去克製這種喜歡,越是感到難受,你會發現自己滿腦子都是他,揮之不去。現在的社會給了你更多的信息,你心中是否有了完美的“他”或“她”的影子?你父母的感情,你崇拜的偶像的感情,你最熟悉的朋友的感情,甚至你看過的浪漫小說、電影,都對你心目中的那個他有影響。當你遇到了類似於你心目中設想的他時,你極有可能淪陷。

我聽過很多同學說“我就是喜歡他,我無時無刻不想和他在一起!離開了他我會痛不欲生,覺得人生沒有意思了。”真的嗎?你無法控製的不是你心中的“愛”,而是過分的依賴感!這是一種寄生心理,其實,離開了他你真的就無法生存了嗎?你可能沒有仔細審視過自己的內心,你想要的不是愛,而是需要。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你隻是尋思著獲得別人的愛,卻沒有精力或者沒有想過給予別人愛。

我遇到過這樣的女孩,她交過好幾個男朋友。她與每個男朋友交往時,都覺得自己很喜歡他,無時無刻不想見到他,每次分手又都是哭得天昏地暗的,仿佛要死掉一樣。可是,沒過多久,她又歡天喜地起來,她說她又遇到了新的白馬王子了,她太喜歡他了,於是就和他在一起了。變化之快如同魔術,其實,她需要的根本不是愛情,而是有人依賴的滿足感。

很多同學弄不清感情背後的東西,是無法控製自己的情感,但是這個情感卻不是你口中說的“愛情”。很多同學把追求女孩的愛當作目標,殊不知越是這樣越不容易成功,要想獲得別人真正的愛,至少你要成為別人值得愛的人。

當愛成了傷害

很多同學很自私,或者說初與異性接觸的同學,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下課你要陪我走走路,放學你跟我到小樹林聊聊天,我想抱著你,我希望你能跟我在一起。總之,對方如果不出現在你跟前,你就有些不爽,滿腦子盡是他要滿足我才可以。有些女孩或男孩,或許是由於家庭的經曆,或受小說情節描寫的影響,滿腦子都是“自我犧牲”的想法,覺得愛一個人就是可以為他奉獻自己的所有。結果時間都浪費了,學習成績下降不說,還把整個家庭弄得滿是傷口,最慘的是獻出了自己寶貴的身體,到了最後卻還是分手。我覺得這樣的男孩或女孩有些傻,這樣的犧牲根本就不是愛,或者說你想用這些做法去證明你很愛她或他?難道隻有這麼做才能說服你,你是愛他的?

記得我在前麵提到的愛的定義嗎,真正的愛是愛自己,又愛別人。好吧,看看受傷的同學吧,所謂的愛總是傷了別人滿足自己,或者傷了自己去滿足別人,總之,有受傷的人,而所謂的滿足,後來又恰恰被證實並非正確的,又是一個“杯具”。

有個很奇怪的事實,在高中談戀愛的,最後牽手成功步入婚姻殿堂的很少,基本上高中畢業進入大學便分手了,抑或到了大學又發現對方並非自己喜歡的類型而分手了。而很多則是因為這“該死的愛”弄得兩個人學習成績下降都沒考上大學,或者讀了很一般的學校,感情的打擊也嚴重影響了今後的學習,影響了未來的發展,甚至到了改變未來命運的地步。我之所以說的這麼沉重是我遇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原本學習名列前茅的男生女生,結果以落榜或者進入三流本科“杯具”收場,到了大學又受了環境的影響,感情也非那麼可靠,最後也多數是分手,未來的就業也是痛苦。

談到“戀愛”,更多的是離不開“性”。在很多同學眼中,性是神秘又讓人向往的。當老師、父母沒有給你講過這些知識時,你的好奇心驅使著你通過其他手段去了解。於是,有些同學,尤其是男生,去看黃色書籍、錄像,瀏覽色情網站,而結果是越發的迷戀和向往,於是有人開始越界偷吃禁果。現在的很多中學生居然把“戀愛”和身體接觸、“性”聯係到了一塊兒,你可以做一個小調查,看看身邊的同學、朋友,他們談戀愛時對於接吻、撫摸甚至性行為是什麼想法。

看看案例中的女孩吧,懷著身孕參加高考,看看那些成群去醫院做人工流產的女孩吧,沒有成熟的身體卻因為偷吃禁果,而孕育了生命,可是對於珍貴的生命,又是殘酷打掉!很多人說女性都有母愛的光輝,可是現在的她們還不具備成為母親的能力,對於人工流產、打胎,她們有的隻是恐慌,唯恐被人發現,完全沒有意識到對身體的傷害。她們很少知道人流手術本身就是對身體的一種傷害,更不知道人流術後有時會引起炎症,會導致輸卵管堵塞,最後甚至不孕。醫生告訴我們,由於年輕女孩身體發育還不成熟,過早的性生活、流產,宮頸癌的發生率要比常人高四五倍。

當愛變成了一種沉甸甸的負擔,當愛變成了一種傷害,你還願意愛嗎?說句實話,你們是否知道什麼是愛,難道僅僅是為了排解學習、生活、家庭帶來的壓力和孤獨嗎?

傷人的網絡戀愛

曾幾何時,網絡也成了很多同學談情說愛的工具,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前無古人的“網絡戀愛”便產生了。有首歌寫的很形象,被無數網絡的癡男怨女傳唱——“網上一個你,網上一個我,網上你的溫柔我就犯了錯。網上的情緣,也輕輕地問我,愛一場夢一場,誰能躲得過?”

虛擬的網絡世界,給了你不一樣的感覺,也許現實生活中你是一個“青蛙”,但是到了網絡中你可以成為“王子”;也許現實生活中你不敢說話,畏畏縮縮,但是到了網絡中你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於是,你驚喜地發現,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幾乎是沒有任何限製的,它可以讓你充分展現自我,它可以讓你盡情宣泄,它可以讓你忘乎所以,它可以讓你為所欲為。它是安全的!它可以讓你說平時不敢說的話,它可以讓你做平時不敢做的事,它可以讓你扮演平時不敢扮演的角色!它是自由的!它就好像束縛了很久,突然解開了繩索;它就好像壓抑了很久,突然釋放了心靈!

網絡給了你一個平台,虛擬世界讓你找到了一份寄托,網絡中的戀愛給了你前所未有的衝擊!網絡聊天中,同學們大多給自己起了個浪漫時髦且頗具誘惑力的名字,如“辣妹”、“小可愛”、“愛你一萬年”、“PLMM”(漂亮妹妹)等。一些同學更是在網上互稱“LG”(老公)、“LP”(老婆),柔情蜜意的肉麻語言讓成年人都感到難堪。

看看網戀的可怕症狀吧。

“一旦網戀,時間是永遠不夠的;一旦網戀,精神是永遠恍惚的;一旦網戀,肚子是永遠空空的;一旦網戀,現實忽然變得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