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青澀戀情——莫名的就是喜歡你(2 / 3)

第四個特點是向往年長異性。在愛慕期,青少年有時也會出現喜愛、向往、崇拜年長異性的現象。例如,他們有時會由於激情勃發而給自己思慕的演員、作家、運動員等寫信和寄贈禮物,並翹首盼望他們回信和與之交往;有時對異性教師也會產生超過尊敬範圍的感情,以至於與異性教師接觸時也感到非常不自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異性的吸引並不等於戀愛,愛慕也並非是早戀,這是一種普通的兩性關係,區分這兩種狀態是非常重要的。但有的成年人卻不能正確看待,甚至有時孩子自己也分不清是不是早戀,誤把異性的好感當作是對自己的傾心,從而造成精神苦惱。家長既不能把發生在愛慕期的異性吸引不加區別地當作“早戀”,人為地抑製和反對,又要注意他們畢竟臨近戀愛期,必須引導他們正確地區分愛慕與戀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誘發他們追求異性的神秘感和狂熱性,過早地產生戀愛意識,進入戀愛角色,卷入戀愛旋渦。

第三階段是戀愛期。這一時期一般始於青年初期的中、後階段,介於17~20歲,是青春發育期異性意識發展相對成熟的階段。戀愛期異性交往有以下4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交往對象的特定性。在戀愛期,男女生已開始按照各自心目中的偶像尋找“意中人”。他們追求特定的異性,並喜歡與之單獨在一起活動,出現了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而帶有“離群”色彩的心理傾向,這一特點在男性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第二個特點是向往愛情的浪漫性。這一時期的男女生往往把戀愛看成一種神秘的、奇妙的、難以理解的力量。對戀愛的浪漫態度,典型的表現是“一見鍾情”,認為戀愛是婚姻的唯一標準,真正的愛是永恒的,一生隻有一次,等等。這種浪漫的愛情與關係基本穩定、堅固、和諧和以注重現實為特點的愛情是不同的。

第三個特點是感情交流的深刻性。與愛慕期兩性感情交流比較隱晦含蓄和以試探的方式進行不同,在這一時期,兩性間的感情交流較為直率、係統,並常以幽會的方式進行。正因為這樣,目前在中學生中,有過戀愛史的學生已占相當大的比例。

第四個特點是對愛戀對象的占有性。這一時期的男女生會產生對愛戀對象的占有欲,並出現毫不掩飾的忌妒心理:對愛戀對象與自己的同性同學和朋友的接觸十分不滿,甚至疑神疑鬼;對自己的同性同學和朋友與自己愛戀對象的接觸既尷尬萬分,又十分憤恨。這種占有欲主要是精神性的,但有時也表現為肉體性的。

為什麼會“早戀”

關於“早戀”的思考你身邊同學談對象的多嗎?你有喜歡的女孩/男孩嗎?你談對象了嗎?你談對象的原因:早戀是人在一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一項特有的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異性效應”。處於青春期,正是花一樣的年齡,兩性間的自然吸引而產生的愛慕之情是自然而美好的,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隨著人們思想的進一步開放,早戀風靡校園,中學生“拍拖”已成為一種時尚。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高中學生早戀占全體學生的39.2%,高三年級早戀人數占全年級總人數的50%。

對於“早戀”,我更願意稱它為“青春期的戀情”,原本這隻是一個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可是由於老師、家長及社會上的成年人過分的關注,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結果。甚至,原本正常的男友異性間的友情也被“妖魔化”成為“戀情”。

看過上麵的一些介紹,你或許了解到一些情況,處於青春期,喜歡異性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現象,正如歌德所說,“哪個青年男子不善鍾情,哪個妙齡少女不善懷春,這是人性中至真至純”。但很多同學並非很理智,並非很了解自己的情感,誤把正常的異性關係當作了所謂的“愛情”。在此我也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早戀”的舉動,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情感。

首先,生理上的成熟是“戀愛”的主要內因。當你進入青春期後,隨著性生理的變化,性心理也必然發生複雜的變化。現代男女均在13歲左右趨向性成熟,到16~17歲達到性成熟的最高峰。中學階段正是13~18歲的年齡,中學生的性生理的萌發與逐漸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變化,也給不少同學帶來了苦惱。進入青春初期的中學生,隨著活動領域的擴大和知識的增多,認知興趣和求知欲的增強,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一方麵對性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產生了許多疑問,從內心深處感到異性吸引的存在,試圖接近異性,探索異性的奧秘。另一方麵也產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甚至產生了生理衝動與體驗欲望,他們開始注意異性,親近異性,容易產生愛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現了一係列的思想問題。然而,由於此時的你生理、心理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特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於形成階段,思想還不夠成熟。因而,不能很好地調節控製自己的心理需要,缺乏健康的異性交往心理,可能把異性吸引誤認為愛情,過早地把那種愛慕之心發展為戀愛,產生戀情。

其次,信息化的影響,尤其是言情小說、大眾傳媒的渲染是戀愛的推動力。大眾傳媒對中學生的戀愛給予了過多渲染,描寫中學生戀愛的文學作品、影視節目紛紛出台,使青少年覺得中學生的戀愛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流,其結果反而對學生的戀愛起到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不良書報雜誌、低級趣味的甚至黃色電影、錄像等也對青少年的戀愛有直接影響。各種傳播媒介中,性刺激量大大增加,給成人看的影視作品中充斥的大量的情愛信息,而青少年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時候,還沒有能力去駕馭自己的內心情感,很容易受到這些外界環境的影響。

再次,家庭、學校的不正確態度是戀愛的催化劑。首先是家庭教育,有些父母整天為生計而勞碌奔波,沒有多少時間去關心孩子看些什麼,聽些什麼;也沒有多少時間顧得上與孩子交流思想感情,給予積極引導。很多家長往往對這個問題采取嚴厲禁止的態度,不允許孩子有正常的異性交往,封鎖一切有關性知識和愛情描寫的書刊,導致一些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次是學校、老師對戀愛問題采取回避態度,絕對禁止男女學生的個別交往,一旦發現任何戀愛的蛛絲馬跡,便不分青紅皂白地定性為“戀愛”,甚至公開處罰,常常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最後,中學生自己的錯誤“戀愛”行為。正如我一直傳達給大家的思想,“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前三個原因,我是從客觀角度去描述的,最後一個原因則是來自你自己對“戀愛”行為的反應,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同學的“戀愛行為”吧!

從眾型戀愛行為。有一句順口溜很有意思,“小學生一隊一隊,初中生一堆一堆,高中生一對一對”。隻要班裏有一對同學談“戀愛”,很快就有第二對,甚至有的同學說:“我們班裏的同學很多都在談戀愛,如果我不談或者找不上對象那就說明我沒有魅力,能力不夠。沒辦法,我隻好也找一個做做樣子。”攀比心理作祟,炫耀心理作祟!“別人能找到對象,我也能行。”這就是中學生在從眾心理影響下對待談戀愛的態度。以前談對象像個“地下工作者”偷偷摸摸的,很擔心別人知道,根本不敢讓老師和同學知道,現在卻公開談論、公開出雙入對,有的同學甚至請求第三者幫助自己向對方表示好感,要求進行交往。

逆反型戀愛行為:有些同學的“戀愛”,是被某些老師、家長或其他同學硬逼出來的。常有一些老師和家長見異性學生在一起或有來往,便不問青紅皂白,將“早戀”的帽子扣在兩人的頭上。而實際上,他們並非真的在談戀愛,但他們受不了老師和家長的訓斥,受不了同學們的譏笑,結果這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患難者”有了共同的語言,彼此分享他們的痛苦,最後兩個人反而“團結”起來了,形成真的“戀愛”關係。

寄托型戀愛行為。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占多數,加上父母工作忙碌,沒有時間跟孩子溝通,或者父母比較專製,或者父母離異。這樣的孩子得不到理解和關心,心靈上有一定創傷,於是便去外邊尋找自己的知音,尋找精神的寄托,由於“同病”使這樣的學生自然地“相憐”了起來,進而彼此間由同情向“戀愛”轉化。

模仿型戀愛行為。追逐影、視、歌明星,關注他們的緋聞和感情,進而模仿他們的感情做法;受言情小說的影響,自己也想“純情”一番;模仿成人行為,求浪漫、玩瀟灑;將影視小說中的香豔鏡頭作為模仿的“楷模”,特別是一些暴力、凶殺、淫穢的成分。

虛榮心型戀愛行為。認為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覺得身邊圍繞的異性多,就代表自己的魅力大,甚至以換男(女)朋友的快慢作為相互攀比的資本。

體驗式戀愛行為。“愛一個人,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社會上的高離婚率,讓人對感情的神聖感減低了,無論是成年人還是中學生都覺得“天長地久”太遙遠了,這種感情的不穩定性,更加劇了中學生暫時快樂暫時幸福的想法,於是很多中學生抱著“體驗一把,即使將來分手也無所謂”的心態在體驗“戀愛”。

你要明白的“情”和“事”

有位高中生對於“早戀”有這樣的看法:“每個時期都應有每個時期的事情,倘若提前做了後一個時期的事情,你便失去了前一個時期。”我很讚同他的看法,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事情做,有些“情”有些“事”你需要弄清楚。

情竇初開,喜歡一個人那是你成長的表現,你有這種心理證明你還是一個“正常的人”,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但是,喜歡不一定就是“愛情”,有好感不意味著要談戀愛,莫把男女之間的朋友關係、知己關係當作“愛情關係”。在前麵的分析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同學為什麼會有早戀心理,為什麼會有早戀現象,你需要分辨清楚自己的感情,我想有時候你也很無奈,因為開始並非是為了所謂的“愛情”,僅僅是友情甚至知己之情,結果被別人誤解,可是被別人誤解你要考慮你是否有哪些地方讓人誤解了,思考一下自己交往的行為,是否有哪些不當的地方。

人不是理智的動物,總會有各種衝動,但是,人又比別的動物高級,那就是可以慢慢學會控製自己,讓自己趨於理智。青春期是情緒化最激昂的階段,也是你的感情最動蕩的階段,我也經曆過那個階段,和現在的同學比起來,我還真是落伍了。初中階段,我單純的觀念裏也有朦朧的影子,當時班裏有兩個很可愛的女孩,就坐在我的身後,當時,我比較調皮,有時候上課還說話,她們倆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提醒我老師來了,要注意了。當時,我很喜歡去教室,因為有兩個可愛的女生在身後,那個時候很是單純,從來沒有想過這就是喜歡。雖然喜歡看見她們,但卻從來不敢牽手,更沒想過時刻讓她們跟在我身邊,因為她們也有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影響了她們,她們還會和我保持這樣的一種朦朧而又雀躍的感覺嗎?初中畢業後,我很少見她們了,這段情感也就深埋在我記憶中了,我也很自豪自己當時沒有做出過分的舉動。彼此保持距離地看著對方,彼此互相幫助也是很快樂的,因為緣分這東西很奇妙,誰知道命中注定的人在哪裏?

高中階段,我單純的感情中又出現了另一個女孩的影子。當時,學校裏有談朋友的,但是,對於年少輕狂的我,卻是不知情為何物,總之,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然而,那份懵懂的情愫一直讓我暗自努力,隻為了在將來的大學能夠更好地相遇。我始終覺得喜歡一個人,不是讓她困擾,不是讓她圍著自己轉,也不是讓自己不可救藥地圍著她轉,我相信隻有彼此幫助互相進步才會讓我們在未來有更多的機會。

在校園、公園、馬路甚至公交車上,有很多交往中的同學,抱在一起“啃來啃去”,甚至還“上下其手”,最離譜的是我看到很多中學生在小朋友麵前如此做。說實話我覺得很尷尬,甚至感到羞恥,我和太太結婚這麼久了,始終不敢在公交車、眾人麵前熟若無睹地接吻,表達愛意沒有錯,但是也要注意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