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身教勝於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道理,可現在卻被很多家長扭曲了。
許多家長一邊給孩子講“粒粒皆辛苦”,一邊卻隨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邊給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爭先恐後地擠車搶座;一邊讓孩子尊重父母,一邊自己卻不盡贍養父母的職責和義務;一邊給孩子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邊自己卻一年也不摸書本,甚至沉溺於撲克牌麻將桌上;一邊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邊卻又幫孩子打掃教室衛生,恨不得連勞動課都要替孩子上;一邊告誡孩子要好好聽老師的話,一邊卻在背後對老師品頭論足,甚至破口謾罵……諸如此類的矛盾行為,比比皆是。
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孩子怎麼適應?他們往往學家長樣子,一麵從學校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麵從家長身上仿效“說一套,做一套”圓滑世故的處世哲學。
教育難做也在於此,你把孩子放到多好的培訓班都抵不上你在家裏給孩子的“身教”,所以有人很形象地總結出“5-1=0”,即學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會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請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沒有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常常不知道怎麼做或者做錯了事情,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人生。結果,他們出於愛心教育孩子,最後卻發展成疏忽孩子成長的非愛行為。
2006年在美麗的珠海橫琴島,一棟8樓民居的天台上,一個花季少女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
被確認她是自殺後,她的許多同學陷入悲痛,和她要好的女同學說,根本看不出她會走上這條路,因為“她看上去沒什麼事啊”。一位男生則無比悲痛地說:“我根本不相信她會自殺,我不相信這是真的。”
為什麼這樣一個聰明漂亮、學習不錯、家境優裕、備受父母哥姐的寵愛、在學校很有人緣的花季女孩,剛過自己16歲生日就選擇了跳樓自殺呢?
2006年9月26日《廣州日報》的《一封永遠寄不出去的信……》報道了這令人痛惜的故事。
阿瓊在自己的遺書中寫道:“我不快樂,一直以來都不快樂,我似乎覺得缺了點什麼,但我說不出是什麼,那使我不安和痛苦……使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距離,每一分(鍾)都是那麼的難熬!”這樣的女孩在家很聽話,在學校和同學關係看上去很好,她哥哥說她“什麼事都能自己搞定”。可是,諷刺的是,她就這樣離開了,孩子處於青春期,缺少的是生命的激情,而父母看到的僅僅是孩子表麵的優秀,卻從來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孤獨與抑鬱。
作為父母,以為孩子優秀成績好就可以,愛孩子的方式就是給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好好學習,而孩子卻很在意父母的情緒,他們為了讓父母開心努力地改變自己,可有時候得到的卻不是父母的認可,而是諷刺。
你聽過孩子說這樣的話嗎?“我隻有取得好成績,父母才會誇我”、“隻有我學習好,父母才會給我好臉色”、“如果不是父母擔心我早就不上學了”。父母常常讓孩子覺得自己對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讓孩子們誤認為成績與愛是畫上等號的,讓他們以為隻有學習好,才能贏得父母的愛。
莫讓悲劇再發生,請父母們好好的想想,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吧!
【學子方法——把心中的愛拿出來,理解父母的
6大金律】我想和父母和諧相處,不再為父母的不理解而煩惱也是你渴望的,正如這本書一直向你介紹的那樣——“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一味地從別人出發,不主動起來,你可能很難擺脫這些煩惱。我希望你能擺脫這些煩惱,同時,不希望你陷入自己的邏輯——“我才不去做這種事,他們是父母他們應該主動,何況解決的了,解決不了又能如何”。
我相信你能做到,也願意做到,我給你提6條建議(也可以看做理解父母並與之和諧相處的6大金律),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條金律:不要把想法憋在心中,嚐試著和父母分享。也許這些想法不成熟,但是畢竟是你的想法,甚至是你的困惑,他們需要了解與你一起分享。
第二條金律:不要以學習繁重、沒有時間為借口。你完全可以抽出來一部分時間去找父母溝通,嚐試著與他們分享你在學校的收獲和困惑,一起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
第三條金律:嚐試著去了解你的父母。你常說他們不了解你,可是你又何嚐了解他們,你在上麵做了了解父母的表格,嚐試著去了解他們的點點滴滴吧,你會對父母有個新的認識。
第四條金律:沒有完美的父母。不要苛求父母是你心目中的完美父母,他們也會犯錯誤,給他們成長的機會吧,在你的世界裏,你也是他們的老師,嚐試著做做老師的感覺吧,對他們要寬容。
第五條金律:注意生活中的小事情。一句溫暖的話,一個甜美的笑容都會給你父母溫馨的感覺,他們也不容易,當他們對你有所幫助時,請主動說聲“謝謝”;你也可以主動些,告訴他們“我來幫忙”,不要吝嗇你的“我愛你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敢說你幾乎是沒說過這樣的話,是因為太害羞嗎?
第六條金律: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有時候父母會犯錯,父母讓你煩惱,也許改變他們的觀點不容易,可是你可以改變你的態度,控製你對父母的行為,甚至控製自己的選擇,不要以為他們是你的父母,就可以過分地對他們發火,過分地對他們提要求。
與父母相處,最核心的是:先理解父母,再讓父母理解你,抱著雙贏的態度,記住自己是一切的根源。
事情不是沒法子解決,關鍵是我們是否願意改變,在前麵你也做了一份對於父母了解情況的測試,你了解父母多少呢?我在下麵也給家長提了些建議,同時也列出了一個處理分歧問題的表格,你可以參考一下,相信對你有所幫助。
也許,你還不能完全放開,跟父母溝通,你可以先做這樣的事情,把自己內心的想法發泄出來,采取心理谘詢中的“空椅子對話”。
空椅子對話:拿兩把椅子,找一個適當的位置,讓兩個椅子正對,你坐在一個椅子上,想象媽媽或爸爸就坐在對麵那把空椅子上。對著空椅子,你可以把平時想說而不敢說或不好意思說的話都說出來,可以是對媽媽或爸爸的感謝、關心,可以是對媽媽或爸爸的不滿,可以是對媽媽或爸爸的建議,也可以是自己的困惑、抱負或希望得到的幫助等。
假如有條件你可以錄製下來交給你的媽媽或爸爸。
假如你和父母出現分歧,你需要跟他們一起完成下麵這個表格,你的父母也有一份這樣的表格。分歧解決表你與父母的分歧點:父母的想法:你的想法:可能的解決方法:父母不能接受的方法你不能接受的方法雙方最後都可以接受的方法:出現誤解的原因:相信你可以了解父母,也能夠讓他們了解你,一起努力吧!
【家長方法——給孩子溫暖的家,理解孩子的6
大金律】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寶,也是父母心中的痛,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給孩子溫暖的家是每個父母最渴望的事情。
我給父母6條建議(也可以看作理解孩子並與之和諧相處的6大金律),作為你的參考,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第一條建議:不要隻盯著孩子的問題。你用什麼方式看孩子,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問題是正常的,你應該讓孩子明白問題、缺點隻是一小部分,他還有很大一部分好的方麵,遇到問題,你要做的是引導和幫助孩子尋找並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第二條建議:不要渴望塑造完美的孩子。教育理論隻是你的參考,給你指引方向,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不足,請尊重孩子的選擇,“太聽話”不一定是優點。
第三條建議: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望,讓他去延續你們的夢想。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好的成績,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比什麼都可怕,成才未必要通過上大學,良好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隻要有上進心,不斷在進步就一定會走出自己的路。
第四條建議:嚐試著融入孩子的生活。關注他所關注的事情,學習他所學的新事物,譬如博客,了解孩子最關注的事情,尋找與孩子的共同話題。同時,也引導孩子去了解你們的世界,譬如工作、生活,甚至以前生活的點點滴滴,了解你們成長的經曆。
第五條建議:不要過多地拿孩子與別人比較。孩子有他的自尊,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可以借鑒別人的優點,但是不是用來打擊自己的孩子的,讓學習別人的優點成為孩子的動力。
第六條建議:盡可能抽出時間關心孩子,與孩子做些溝通,注意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譬如,一句溫暖的話、一個甜蜜的微笑。當孩子放學回家,可以對他說一聲“孩子辛苦了”,當孩子幫了你要說“謝謝”,多表達一些愛意,盡可能多給孩子擁抱,盡可能適時地告訴孩子“我愛你”。父母之間也要注意愛意的表達、溫馨的傳遞。
親子關係是個大話題,你肯定看過了很多這方麵的書籍,我僅僅就幾個需要關注的方麵再次給你加深。為了更好地維護親子關係,理解孩子,做好跟孩子的溝通,我設計了處理衝突問題的表格,當與孩子遇到衝突時,也希望你能遵循下列步驟,好好處理。
遵循的步驟:
第一步:明確是哪裏發生了衝突;
第二步:明確雙方的矛盾分歧是什麼;
第三步:對於衝突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法有哪些;
第四步:哪些解決方法是孩子不能接受的,哪些解決方法是父母不能接受的;
第五步:哪些解決方法是父母和孩子都能接受的;
第六步:檢驗解決方法是否有效。
在你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建議你以這樣的方式解決:
先理解孩子的方式;
再分享你的想法尋找理解;
和孩子一起進行頭腦風暴,找到機會和解決問題的想法;
確定最好的解決方式,並且驗證它。
溝通約定表我很喜歡一首詩,把它送給你。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憐憫之中,他就學會了自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學會了忌妒。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之中,他就學會了負罪感。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學會了慷慨。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個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頭腦平靜地生活。
——多蘿西·洛·諾爾特
你的孩子生活在什麼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