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正確評價自己——誰都有自卑的一麵(2 / 3)

上一節我講了很多“標簽”,這些“標簽”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如果不加區分對待,你極有可能出現問題。你身上有一個“篩子”會篩選各種標簽,這個“篩子”包含文化的因素,譬如,通常會認為“不自信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而失去許多發展自己的機會,最終成為生活的失敗者”、“不自信的人不快樂、不可愛”,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積極”和“消極”這兩個兄弟在起作用。

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某處的海島上,漁夫們在一塊巨大的圓花崗石上刻上了一行題詞——紀念所有死在海上和將要死在海上的人們。這題詞使巴烏斯托夫斯基感到憂傷。而另一位作家卻認為這是一行非常雄壯的題詞,他是這樣理解那句題詞的:紀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將征服海的人。

再給大家看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位國王,夜裏睡覺做了個夢,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謝了!次日醒來,便叫王後給他解夢。王後一聽,失色道:“國王,大勢不好啊,山倒了,是指江山要倒啊;水枯了,是指民眾離心啦,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呀;花謝了,則是指好景不長了!”國王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從此患病,且越來越重。一天,一位大臣來參見國王,見國王病重,就拜問緣由,國王在病榻上說出了他的心事,大臣一聽,笑著說:“國王啊!這可是好兆頭啊,山倒了,是指從此天下太平了啊;水枯了,指真龍現身,國王,你是真龍天子啊;而那花謝了,則更好解釋了啊,花謝見果子了呀!”國王頓覺全身輕鬆,很快痊愈。

是不是很有意思?積極樂觀的人在每次危難中都能看到機會,而消極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中都隻看到危難。消極悲觀者的眼光總是專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後他們隻看到了那些不可能的。積極樂觀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夠心想事成。

我們常說自卑者是自我評價低的人,可是自信者就不自卑嗎?在奧修的寓言故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激動地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難過成這樣?”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最近我開始有強烈的不自信,這很糟糕,快告訴我,我要做些什麼來消除它。”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發生了什麼讓你如此不自信了呢?”納斯魯丁非常沮喪地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

自信的人也會自卑,因為自信的人也會害怕失去。心理學認為,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心的作用,人尋求卓越正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行為。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有不足才去彌補,這恰恰是一種動力。就如同我們對待問題一樣,你覺得問題是好還是壞?積極與消極會有截然不同的答案,而正確的答案會意味著進步的機會,解決了問題你就進步了。

沒有人會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有缺點也有優點,重要的是自己肯接納自己,人最大的痛苦是比較,總是喜歡拿自己的短處去比較別人的長處,結果越比越短,自己反而難受;人又喜歡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結果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還有種人拿自己的優點與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優點比,結果把自己搞得很受傷。他們不懂得從中尋找進步的力量,相反隻是看到了差距,受到了打擊,慢慢地優勢都消退了。

你自己正在成長中,會有進步也會退步,你隻看現在還是要看將來,這都需要你能正確地評價自己。

【家長之困——孩子總是有問題】

很多父母在谘詢時告訴我,他們的孩子是多麼的不自信,總覺得孩子有點自卑。正如我前麵提到的,很多父母看了太多教育方麵的書籍,慢慢地在心目中形成了一個“合格的孩子”的形象,然後,總是不自覺地拿自己的孩子與他對比,結果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與他有差距。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人懷疑先生有外遇,於是每天都在先生的衣服裏找證據,有時候找到一根長頭發,就開始哭,認為先生已有了外遇;有時候找到一根短頭發,也開始哭,她也認為是其他女人的頭發。有一天,她找遍了先生每一件衣服,一根頭發也沒找到,這時候,她又放聲大哭,丈夫問她:“你到底怎麼了,連一根頭發都沒有,你也哭。”太太哭泣著回答:“我沒想到你連禿頭的女人都會喜歡。”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卻告訴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覺察是有選擇的,當你執著於某一件事情時,你會拚命去鑽那個牛角尖,你會搜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信息,然後從這些信息中挑出某些東西來證明自己內在的那個根源那個想法是正確的。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們總是習慣用問題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覺得隻要把問題解決了,世界就美好了。殊不知,很多問題正是因為我們關注它,它才變得更嚴重。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關注食品衛生,我們就發現所有食品都不安全;過去我們不知道,反而我們什麼都吃。我們關注水,發現北京市的飲用水標準還是20年前的,按照西方標準,北京的飲用水是化學水,根本不能喝,一些人就買礦泉水飲用。後來報紙上又說,礦泉水細菌超標,甚至就是自來水灌的,我們喝什麼?我們越來越不安全,我們不知道該吃什麼,喝什麼,我們處於恐慌之中。假設我們沒有關注這個事情,又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