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故時月色照人歸 第145章生意經,艱難(1 / 2)

這是樊亦白第一次跟景自箴提及生意上的鬱結。

景自箴放下針線,認真道:“我倒是聽聞日本人的工廠裏多使用十一二歲的鄉下姑娘,人工成本很省,隻是……這不是上策,更不符合樊家的家訓。”

樊家對工廠裏的工人比較其他私人廠子來說,真是優渥不少,所以,別家工廠時不時出現的罷工事件,在樊家的廠子裏,從未有過。

“家訓不家訓的,倒不是首要。”樊亦白並不認為一道家訓就能夠阻止他在工廠裏做什麼變革,隻要他覺得可以,他就會去做。

樊亦白搖頭歎道:“大家都是中國人,就算不是三親六故,但也是同種同文,怎能像那日本人一般對同胞冷血無情。”

景自箴想想報紙上的照片,那些在日本工廠裏瘦得皮包骨的包身工,的確是太殘忍了,據說很多孩子都做不滿三年的約,不是吃不了苦而離開,而是,羸弱的身體根本撐不到三年。

“太過分了!”景自箴很是義憤填膺,“他們利用國人的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然後再跟中國人競爭市場,更可惡的是為什麼還有國人津津樂道地買日本貨?!而且,日本貨賣給中國人時可不便宜。”

“道理是這樣,可日本人的東西也確實是好。”樊亦白客觀地說,“誰不想買不論洗幾次、曬幾次都不變色的絲綢?雖說貴了一些,但是,畢竟掛了洋標簽,說出去還體麵。”

景自箴看著樊亦白,心中竟有幾分心疼。

沒有國家的扶持,僅憑一家之力對抗強大的競爭對手,樊亦白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而且,絲綢錦緞這種東西基本上也是家中富裕的才會購買,放眼全國,富足之人並不占多數,而這少之又少的富人還有不少崇媚洋貨的,這讓樊亦白的買賣做起來更加吃力。

想到這些難處,再看樊家生意的興旺,景自箴又不免暗暗生出佩服之心。

如此艱難的世道,他還可以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不僅養活了樊家這一大家子人,也讓跟著樊家吃飯的那些人生活得比較滋潤,足以說明他的頭腦才智不同凡響,若是居於廟堂,不敢說是聖主之才,但也想必是個能輔助聖主安邦定國平天下的賢臣良將。

“你沒有去查一查日本人用的染料有什麼特別之處?咱們能不能依葫蘆畫瓢?”景自箴出主意道,“就算咱們不從人工上節省,但若是掌握了他們的方法,讓咱們的東西也跟他們的一樣好,便不愁賣了。”

“誰家的染色方子都是當寶貝似的護著,豈是能輕易搞到的?”樊亦白搖頭淺笑道,這種事,他怎會想不到?明裏買了日本人的料子拿回來研究,暗裏也去日本人的廠子尋找可以收的人,隻可惜,日本人管理嚴謹,工人離開工廠時都會嚴格地搜身,別說是一瓶染料,就是一根生絲都帶不出來。

當然,這不難理解,樊亦白在這方麵對自家廠子裏的嚴苛與日本人不分伯仲,染料的方子隻有他信得過的樊姓族人才能掌握,能夠參與到染色這道工藝的工人也是多年在樊家當差的老人,都是不好賭錢吃酒的老實人,而且要麼是兒女也在樊家當差,要麼就是彎彎繞繞的遠親,總之,就是或多或少都與樊家有些瓜葛,這樣的人輕易是不能被收買了去。

“那你有沒有想過再拓展些新生意,聽夥計說,買布的不裁衣,為什麼不能裁衣?若是老祖宗的規矩,可老祖宗那個時候還有皇上呢,如今也都共和了,這種規矩有什麼非留不可的?”景自箴道,“若是鋪子裏提供剪裁服務,這客源根本不用愁,來買布匹絲綢的誰不想圖個方便?能在店裏順便裁剪了,也就不麻煩再去別處了,而且,別人沒有,咱們卻有,肯定還能吸引更多主顧來咱們這裏買料子啊。”

樊亦白詫異地看著景自箴,這個……他的確是沒想過的,雖然他不是個事事遵從傳統的人,可有時候,思維固化,也難免會落於窠臼。

隻是,這想法是好的,但真若是做了,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個……不是不可以,隻是……這裁縫的手藝不好辦,而且,人們做衣裳時,大多數還是比較認老裁縫的手藝。”樊亦白說道。

“我也隻是個初步想法,具體怎麼辦,以何種方式來辦,還需要斟酌推敲的。”景自箴當然不會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出的點子是完美的,但是,她願意在這方麵花費心思。

“這些事不用你操心。”樊亦白擺手道,“等時局穩定了,我會將生意往北方擴展,那邊的市場大,若是成了,恐怕再建一兩個印染廠都不夠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