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故時月色照人歸 第143章辨羅紗,洋人(2 / 2)

景自箴心想,他倒是不拘泥於舊例,挺會隨機應變的。

景自箴勾唇淺笑,繼續看其他的,“這個又是什麼羅?”她指著一幅淡青色的料子問。

“這是蟬翼紗。”夥計糾正道,“也難怪少奶奶會說錯,這羅和紗本就不好區分,少奶奶誤會了也是再正常不過,別說少奶奶了,就是一些學了七八年的夥計,也常常將那軟煙羅誤認成蟬翼紗。”

“這個顏色給我裁五尺。”景自箴說道。

這次,夥計沒有直接說句“好嘞”然後就直接讓櫃台的扯料子,而是詢問道:“少奶奶要這麼多羅紗做什麼?這夏天已經過了大半,還要換帳子窗屜?可若是更換,這一點兒也不夠吧?”

“我當然是自有用處,難道我做什麼事需要跟你過問?”景自箴端著架子問。

夥計一慌,他本是好意,不成想卻觸怒了主家,連忙道歉:“不敢不敢,小的逾禮了。”

接下來,景自箴又是選了幾樣料子,因選了一幅八尺的玫瑰紫的提花綢,夥計揣度著說:“少奶奶若是要裁剪衣裳,東邊隔兩處鋪子就是城裏最好的裁縫師傅,要我陪著您過去嗎?”

景自箴搖頭道:“不用了,我自己裁。”想了想,又問:“咱們的鋪子裏怎麼不請個裁縫?顧客們買了料子就可以直接在這裏量體裁剪了。”

“少奶奶有所不知,俗話講,買布的不裁衣,這是咱們這一行的老規矩。”夥計耐心解釋。

景自箴“哦”了一聲,心想,看來樊亦白還是走不出一些條條框框。

景自箴將自己選好的料子一並交托夥計先送到樓上,她還要在一樓繼續學習呢。

這裏是恒芙瑞位於觀前街的總店,占了五間鋪麵,上下兩層,一層當然是買絲綢錦緞、布匹刺繡等的鋪子,二層是辦公和庫房之地,樊亦白的辦公室就在二樓。

樊亦白的辦公室是個單間,其他人就在他辦公室外麵的一個開間裏辦公,管錢賬的老吳也是個單間,房間的門修得像是當鋪的櫃台,誰要支領銀錢都要仰著頭、踮著腳才能看到老吳那張不苟言笑的臉。

樊家做的是絲綢布匹等紡織物的生意,樊亦白先祖那輩初創事業時,隻有一家印染的作坊和兩家買綢布的店麵,生意的範圍沒出蘇州城,不過,憑借先祖頭腦,不到十年,生意的範圍就擴大到了江浙一帶,還有一些出口業務,蘇州的店鋪就已經有了五家,各地分號更多,而觀前街這家總店的規模就是在那時打下的。

樊亦白父輩一代,不止有了更大規模的印染廠,還拓展了繅絲廠,織造廠,紡線廠,繡花廠,店鋪更是擴展到了福建和兩廣一帶,隻是,出口生意縮小了,這並非是樊家人不思進取,而是因為日本紡織業的崛起,絲綢錦緞的質量趕超中國,所以,造成了整個中國絲綢出口市場的萎靡。

到了樊亦白這一代,生意開始往中國西南方向拓展,而樊亦白更是規劃北地市場,隻能局勢穩定,便要全麵展開,而出口生意因為樊亦白積極與多家洋行合作,同時加大生產工藝的改造,總算是有了起色,雖然成品絲綢的銷量還是不行,但坯綢和生絲的出口量已經比他父親那時翻了幾倍。

隨著景自箴了解樊家生意的情況越多,她對樊亦白的印象就與她之前聽說的那種紈絝子弟越發有偏差,看來樊亦白還是有些本事的。

隻是,這並不能消除她對這段婚姻的排斥感,那種想要因為愛情而結合的渴望依舊充斥在她的每根神經裏,督促著她更努力。

正當景自箴要問夥計如何分辨國產錦緞和進口錦緞時,一個金發碧眼、西裝革履的洋人走了進來。

掌櫃的眼尖,立刻讓一個夥計去叫少爺和亞東下來,而他則說著蹩腳的英語跟那洋人打招呼。

洋人聽到掌櫃的那兩句發音不準的“哈嘍”、“咕滴阿福特怒”,臉上露出了不屑的神情,又有幾分看笑話的得意。

“有沒有人會說法語。”洋人問道。

原來是個法國人,怪不得聽到英語就擺出那樣一副態度,驕傲的高盧雄雞怎麼可以說那種又難聽又低級的語言呢?

整個鋪子裏的人麵麵相覷,根本聽不懂這位洋老爺說的是什麼。

景自箴心中雀躍,這是她的機會,她向樊亦白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嗯,至少是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