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篆刻技法(1 / 3)

第一節印章的類型

中國篆刻有悠久的曆史,各種印章中包含了很多有意無意的創造,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印章是極其豐富的。

從印材來分,首先可分為無機材料和有機材料兩大類。無機材料中又分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金屬印有金印、銀印、銅印、鐵印、鋼印等,青銅為古璽印中最普遍采用的材料;非金屬印有玉印、石印、陶瓷印、磚印等,花乳石為元以後最常見的印材。這兩部分,概括起來就是“金”和“石”。有機材料的品種也不少,有牙印、角印、骨印、琥珀印、橡膠印、竹印、木印、瓜蒂印、果核印等。當代也有人曾嚐試用泡沫塑料板刻印,因其廉價、輕便、易刻,往往適合做很大的“印”。

從印章的使用來看,有用法和用途兩方麵。從用法看,有鈐封泥、鈐朱、烙印和實物佩戴與欣賞。從用途看,古時有鈐封泥以取信;手工業者在所製造器物上鈐印以記名;鈐作器物名稱的圖記;鈐於金幣上,製成所謂“印子金”;專作佩帶之用,有為裝飾用的,也有佩“黃神越章”以“辟除不祥”的;專為殉葬而造的冥印;烙木、烙馬,甚至烙在奴隸臉上,以表製造或擁有。古璽印又分為官印和私印,官印中有官職印和官署印。後來印章蓋在絹帛紙張上,又細分出許多用途:有姓名印,專為取信,或表藝術作品之作者;有鈐於書信的書簡印;有鈐於書畫作品或圖書的鑒藏印;有表居室名稱的齋館印(或稱室名印)、家居印;有表年代的紀年印;還有大量的表達印章主人祈望、胸懷、意趣、情思的所謂“閑章”,內容包括吉語、詩詞、警句等。吉語印古時多作為佩印,後來也多用在書畫作品上;根據鈐蓋位置的不同,有“起首章”和“押腳章”等。

從印章文與底的關係來看,有“陽文”印和“陰文”印。但古時印章鈐於封泥。印文下凹者,封泥中文字反上凸為陽文,反之則為陰文;南北朝後漸廢封泥法而代之以將印章蘸上印色蓋在絹麵或紙麵上,若印文下凹,因鈐出的印文為白(絹、紙顏色),印底為朱(印泥顏色),便稱為陰文;反之,文朱而底白者稱為陽文,正好與古時相反。所以此後的印章用“朱文”、“白文”來稱呼它們更加明確。除朱文印、白文印之外,還有一種印章,印文有凹有凸,即“陰陽文相間”或“朱白文相間”印。

從印章的印麵和結構來看,有單麵印、雙麵印和多麵印;有幾部分相套的子母印;有印麵幾部分獨立而相接續的連珠印;依印麵形狀不同,又有方形印、長方形印、長條形印、圓形印、半圓形印、橢圓形印、心形印、花瓣形印、盾形印、自然形印等等。

按照印章的製作方式,可分為鑿印、鑄印、琢印、刻印等。唐代時還有一種特殊的蟠條印,即焊印。

第二節篆刻的步驟

篆刻的技法,是體現在一方印章(印麵、邊款)的製作過程中的全部技術手段與法度。這裏的“製作”,包括臨摹或創作。創作是更為完整和複雜的過程,所以我們先以創作來談這個過程及各個步驟,下一節再專門講述篆刻的各技法要素,包括刀法、字法、章法等幾個部分。一些不能包括在主要技法中,但又屬於篆刻特有的技術、方法,在本章講述有關步驟中一並介紹。

1.選擇印材

初學通常用青田石、昌化石、壽山石、巴林石中的普通材料即可(詳見第二章第三節)。一般來說,初學者多選用普通石材,或稱“練習章”。選練習章的要點是:無砂丁、無裂痕、硬度適中、石質致密而均勻、大小和形狀合適。也可適當注重外表美觀,包括色澤、花紋、透明感、純淨感、加工精度等要求。臨摹古印一般用與原印印麵等大的印石,為進行技法訓練,也可放大臨或縮小臨。初學者往往熱衷於自然形印麵的石章,其實古印十有八九為方形。正方形的印樸實大方,刻各種題材的印都是合適的。如果是刻一組印章,並要做成印屏,不妨選幾方非方形的印石。

2.平印

石料的粗加工或欲磨去印麵原有印文,可用砂輪,甚至也可直接在平整而略粗糙的水泥地麵上磨。欲將印麵細磨,則可在襯有厚玻璃的砂紙上繼續打磨,先是略粗的鐵砂(100目左右),再用較細的水砂(500目左右)。還可用特細的砂紙(1500—3000目)來精磨、打光印材的其他表麵,使之更美觀。

平印麵時砂紙下襯玻璃板是為保證其平整。執石宜低,手勢須平穩,用力要勻,並不時轉換執石方向,以防印麵磨成傾斜麵或角部低落,甚至整個兒成為球麵狀。有人以“∞”的手勢來磨,也是一法。對於某些作寫意追求的印章,有時會有意將印麵磨成略帶球麵狀,使印文更顯突出。有些大印,亦用此法。

平印須防止印麵傾斜,即印麵與四壁要保持嚴格的直角關係。印麵不正,鈐印時易造成一側輕一側重。印章豎立在桌麵上,也顯得不穩。

3.查篆

印章通常用篆書來刻。創作一方印,首先要確定欲刻內容的每個字的篆法,寫不出或稍感疑惑的,都應通過查檢字書以確保用字無誤。初學者最好所有字都查一下。用字具體要求將在“字法”一節中詳述,這裏談談查篆的一些學問與技巧。

各種篆字工具書其排檢法不盡相同,尤其古代的和早些年出版的工具書,有按筆畫筆形排的,有按四角號碼排的,有按部首排的,也有按聲韻排的。加上有的是用繁體字或異體字,有的甚至是與篆書字形相近的隸定字,沒有一定的經驗,會覺得很花時間,甚至查不到字典本身已收入的字,還可能錯查,必要時須利用《繁簡字對照表》、《異體字表》。查到的字要細心理解,準確臨摹,稍不留心,則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有時學生會說:“這字我是查過的,怎麼又錯了呢?”原因在於平時篆書寫得不多,查檢時又看得不細。查到了篆字,最好把頁碼記下來,以便設計印稿中重選或核對。

4.設計印稿

設計印稿主要是解決章法(布局)問題,當然其中也一定同時包含結字和筆法(如線條的長短、輕重、疏密)。有時遇到困難,還得回過頭去重新查篆,另辟蹊徑。可以先在大腦裏構想一個布局,醞釀成熟,然後在紙上追寫出來,也可以反複易稿,不斷修正。意在筆先,筆在刀先,前期工作做得越充分,刻印的成功率就越高。有人主張七分寫,三分刻,認為篆刻的時間應當有大半花在設計印稿上。這是一種認真的、嚴謹的態度,初學創作應當這樣鍛煉自己。不過也有的篆刻家認為印稿是不用寫出來的,他們隻在印麵上用筆稍點幾下,就操刀刻石了。他會說:“印稿是應當寫在肚子裏的,都畫好了,還有什麼刻頭。”這話也不錯的。其實,這當中除了熟練因素外,還有個印風問題。前者適宜於刻嚴謹工穩一路,後者則是講刻狂放寫意一路的。率意而為,可能獲得出其不意的偶然效果。追求不同,方法也不同。

設計印稿,有人用鉛筆,為的是可以反複修改、調整,待草稿基本上滿意了,再用較透明的紙以毛筆拷貝一遍,水印上石;有人直接用毛筆寫,為的是發揮和保留書寫的筆意,甚至以此來獲得一些特殊效果,追求生動、自然。

若是純粹的臨摹,就沒有查篆、設計印稿這兩步。但在臨摹中也須有意識地去領悟、體會原印的設計思想。開動腦筋地臨,以後就能較快較好地過渡到創作。

同一內容的創作,可以嚐試進行多種形式的印稿設計,挑選最滿意的來刻。初學時也可專門進行印稿設計,寫而不刻,為的是積累更多的構思、布局經驗。有時為了達到最佳結果,還可能調整印文內容、印章風格、石章大小或形狀等等。思路越廣,印稿質量往往也越高。

5.印稿上石

即將設計(或描摹)好的印稿以其鏡像形態(即反相)移植到磨平的印麵上,亦稱“渡印稿”。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1)水印法

先用濃墨將印文設計或鉤摹在竹棉製紙上,待墨跡幹透後將紙反轉覆於印麵,稿之四邊應與石之四沿對準,稿四周的紙向下折下,用左手捏住,以確保印稿與印石的位置關係。然後用筆蘸清水少許,施於紙背,使微濕,片刻,待水剛透入紙,即用吸水性強的紙(如毛邊紙或生宣紙)覆於其上,輕按,使紙麵與石麵緊貼在一起,並吸幹多餘的水分。接著用表麵光潔且呈突弧形的硬度適中的磨器(如筆杆、印泥盒蓋、牙刷柄)或右手大拇指指甲由輕而重反複壓磨,使印稿上的字跡反印到石麵上去。若是用拷貝紙寫的印稿,墨跡發生轉移會在紙的背麵反映出來,即墨痕會變得較淡。也可先掀起印稿一角,看是否清楚,若不清楚,可稍補一點水重新壓磨不清楚處。揭紙後若還有少許不清楚的地方,用毛筆對照原稿細心補全之。水印質量的好壞,關鍵在墨、水分和時間的控製。另外,印麵不要用過細的砂紙磨得過於光滑,否則反不易水印渡稿。

(2)複印法

將設計(或描摹)好的印稿複印下來,再將複印稿準確地覆在印麵上,然後在紙背麵塗適量鬆香水(或用類似的有機溶劑,如洗甲水),均勻而稍用力地壓磨紙背麵,印稿便能渡到印麵上去。同樣,此法是否成功,關鍵在溶劑量和時間的控製。初學此法最易掌握,但往往使學習者單注意了刻,而忽視了寫,少了對印的整體、細部的理解。(3)反描法

熟練者可借助印稿鏡像,如用鏡子照出的印稿、拷貝紙或硫酸紙背麵顯現的反文印稿等,直接用毛筆反描印文到印麵上。現在有專為初學者設計編排的反文字典出售,可以按其反文篆字直接描摹上石。

(4)反書法

極熟練者也可以在腦子裏構思好印稿,想清每個印文的篆法,直接將反相篆字書寫到石麵上。寫好後,要用鏡子反照,看鏡中之像是否無誤和美觀。為了便於改稿和以後刻印時的清晰可視,也有先用朱墨塗底,再用黑墨反書的方法。寫後不滿意,可用朱墨或黑墨作或增或減的調整。

(5)腹稿法

前麵已說過,不起任何稿,或者說隻憑腹稿便操刀向石,也能刻出印章來,但成功率要低一些,而且是專用於寫意印風,追求爽利勁健。古代的急就章、極草率的殉葬印,也可能是不書而徑作鑿刻的。一般也可以在印麵先塗一層黑墨或朱墨,使刻製過程中更能看清刻痕。

6.刻製印章

有了刀法練習的基礎和設計並上石的印稿,就可以較有把握地開始刻印了。刻的步驟,對一些較強調筆意的印章,宜按寫的筆順去刻;對以方正平直線條為主的印章,可用流水作業法,即將同一方向的線條依次全刻完,然後再轉動石章刻另一方向的線條。

刻朱文印,保留印文和邊闌,此外全部刻去。在用雙刀刻出一個線條後,還須用兩小刀刻出兩個端頭,或切或轉。兩線相接或相交處要稍謹慎,角部可用轉刀的辦法使兩線銜接自然。刻出線條的同時可順便將空白處殘留的凸出顆粒收拾掉,但不必特地去鏟平凹麵的底部。

刻白文印是將文字的線條刻去。粗白文印也用雙刀法,每一刀刻線條的一側,刻完後石章轉一百八十度,刻線條的另一側。用流水作業法逐步將所有的橫、豎和斜線、弧線刻完。端頭和轉角處也用轉或切的方法刻成。細白文中,又有單刀和雙刀的區別。齊白石的白文印多用單刀刻製,有時嫌不夠粗重可補一刀;古代玉印大多工整,線條雖細,仿臨時亦須用兩刀小心鐫刻而成。

注意刻印中不可用口吹印麵上的石屑。這樣做的後果一是傷元氣,二是不衛生。應用右手無名指隨時拂去石屑,同時讓部分石屑自然填入刀痕中,這樣會使印文更加明顯,便於下一步的刻製。

刻印如作書作畫,盡可能一氣嗬成。刻完後須作總體的收拾。

7.修改調整

刻完後應用小刷子刷盡印麵中石屑,揩洗去墨跡,為的是保護印泥不致汙損。

修改印章可借助於鏡子,對照原稿進行。熟練後也可將印鈐出,靠大腦中的反相形象來修改調整。臨摹印的修整依據是原印,初學總以越像越好,不隻求形似,更須追神似。創作印章的修整是創作最關鍵的定稿階段,須調動全部的審美判斷和規範意識,決定是補刀,是擊殘,還是有必要磨平重來。先產生調整方案,再確定並實施,有了判斷力才能大膽而謹慎地一步步改進直至成功。

修正同樣要注重刀法、字法,最要當心。不恰當的刮削隻會使線條變得疲軟,字形變得呆板。

8.鈐印

鈐印是篆刻的最重要步驟之一。古代印章,用法多樣。有以朱色鈐拓的,有壓印於泥而成立體的封泥的,有加熱後施於人臉、馬身、木材等成烙印的。現在我們刻印,最終的篆刻作品,通常鈐朱成印蛻再製成印屏或印譜來展示、保存。一方好的印,其展示效果還有賴於精當的鈐印。鈐印得法,可使毫發具顯,精神煥發而引人入勝;鈐拓不當,則麵目全非,黯然失色而令人生厭。

先是濡朱,即給印麵蘸上印泥。在濡朱前,須認真清理印麵使無石屑和其他雜質。如水洗過,還要使其幹透。可用刷子、絨布等處理,不能用劣質餐巾紙,因為它容易破損,會有纖維甚至小塊紙片粘在印麵筆痕間。一般總是右手執石,左手持印泥缸,使印麵輕拍印泥表麵,反複多次直至印麵蘸勻印泥,既無遺漏,亦無過多過厚現象。切勿重撳猛按,拔離時帶出印泥中的纖維,導致印拓失真。

鈐印最好用優質的連史紙,也可用其他宣紙。鈐拓時,根據各人不同的喜好和習慣,可於紙下適當墊幾層紙。通常是小印少墊,大印多墊;工細輕靈印不墊或少墊,粗放厚重印多墊。橡皮板有一定的彈性,在鈐拓時當襯墊便於作輕重的處理。玻璃板平而硬,鈐細朱文印用作襯墊最為合適。

印鈐於紙,不可立馬提起,應停放片刻以求印泥透入紙中。按壓輕重,須視印麵大小和平整度、印文線條粗細、印風工放等因素確定,不可一概而論。若印泥較幹、印麵較大,僅壓印不易清楚,可用背磨法解決。即在按壓後連印帶紙翻轉過來,在保證印麵與紙不相移位的前提下,於紙背用指甲或磨器磨壓。磨壓不可太重,也須防止磨的幅度太大以致磨器滑落印邊。

鈐印完,要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平壓印的上下側紙麵,右手將印輕輕提離紙麵。鈐大印而印泥欠佳,最好用印規,以便不清晰的情況下可以重新濡朱再次在原來位置上準確複鈐。最後讓印蛻自然陰幹,注意防止汙損。

9.刻、拓邊款

與書畫相似,印章也有落款。款字落在印章的邊側,故稱“邊款”,又稱“側款”、“旁款”或“邊跋”。邊款的主要內容有:①為誰而刻,常用謙詞。多作“×××囑刻”、“×××雅屬”、“為×××作”、“刻奉×××”、“×××正之(或指正、教正、雅正)”等,其中姓名或用字、號,或再加以稱謂。②刻製記事。如對特殊篆法的說明,對所采用或模仿印風的表白,對印石或其來源的描述,對作印時的心情、天氣和環境的記述,還有對索印者(或贈印對象)友情的記述,對篆刻尤其是這一印創作的認識等等。這部分有時用詩、詞、文的形式來表達,長的可達數百字。③印麵文字。或認為此即“題”,其餘為“跋”,其實也可看作印麵篆文的釋文。④作者姓名。⑤創作時間、地點。地點多雅而虛,往往模仿古人而稱××樓、××軒、××齋、××草堂,或大到隻署××(地區)、××山麓、××湖畔、××江上之類,而不是署現在的街道、門牌、樓室編號等。

款字最常用的是楷書,行、草、篆、隸也都可用。

簡單的邊款僅刻在印之一側,稱單麵款。通常應該刻在左側,是我們右手鈐印時手指不碰到而能顯露的一側。長款有一定的起落次序。

邊款的具體刻法見“刀法”節。

邊款刻製完,若要展示或保存,也須轉換為純平麵的形式,通常是用墨拓的辦法。拓款的步驟與方法是:①拭款。即將刻有印款的石麵上的雜屑、汙漬處理幹淨,可用相應的溶劑洗,用刷子擦刷,遇有蠟質要用竹片刮淨。②覆紙。即將拓款用的連史紙覆於石麵,用白芨水或清水使紙與石麵緊貼住。③去水。用吸水性強的紙覆於其上,用手按擠,排出和吸除多餘的水分。吸水紙揭離時要小心,從一角輕掀慢揭,以防帶起下麵的拓款紙。④排刷。趁濕在拓款紙上覆上護紙(拷貝紙),用舊棕老虎排刷。此舉尤須細心,要自無字處起,由輕而重,上下左右刷勻。拷貝紙潮濕後容易破,須隨刷隨換。至基本幹燥,護紙會自動脫離拓款紙,拓款紙呈半透明狀,同石麵粘緊,字口清晰。⑤上墨。用上好的油煙墨於淨硯上磨出濃墨,或用優質書畫墨汁,最好在研磨中摻入少量雞蛋清。拓包蘸少許墨汁於白瓷碟上揉勻,先從無字處試拓,視幹濕、濃淡的程度合適後,再發展到有字處,由輕而重,由淡而濃。勻而淡者,如薄紗,似蟬翼,稱“蟬翼拓”;濃而亮者,如黑漆,似烏金,稱“烏金拓”。有時還可以在上墨的紙上用棕帚輕輕拂擦以增加光澤。⑥揭紙。款紙幹透,會自動脫落,必要時可輕輕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