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 論(3 / 3)

古人敬字,於是寫字升華為書法藝術;今人若不再敬字、敬書,書法可能走向衰敗甚至消亡。

好在越是發達、越是文明的時代,人就越需要審美活動,人的精神生活就越豐富,越趨於高雅。書法似乎在遠離實用,但卻一步步走近高雅的純藝術。漢字書法不隻吸引國人,也引起了世界的重視,它以自身的魅力讓人們積極投身其中,孜孜以求、如癡如醉。書法能力,成為人的素質的一部分;書法篆刻賞析,成為高品質生活的一部分。人們漸知既要崇尚科學,也要崇尚藝術。“尚藝”的意識可能將繼敬字、敬書意識後成為新的書法心理動力。

二、實用價值

書法的實用價值,在前麵講大學書法與職業技能中已經談到,這裏隻就教師職業和設計職業兩方麵再作一些闡述。

高師生日後將成為教師,並以中小學教師為主。對教師而言,書法技能大致有三方麵的實用意義:首先是自身形象。人們常說“字如其人”,說字是人的第二品貌。教師在第一次走上講台,並拿起粉筆字作自我介紹,寫上這門課的課程名稱時,他在學生麵前就展現了自己。不誇張地說,如果有十位學生在私下議論他的相貌身材、衣著打扮,同樣在感受和品評他字跡的也不會少於十位。他們似乎感覺到了他的學問、他的性情、他的修養、他的審美觀甚至他的人品。他們期待的一個好老師,無疑也包括“字好”。教師的書寫水平有時甚至關係他是否得到學生的尊重,能拉近或推遠師生之間的距離。其次是教學效果。書寫是教學中的不可或缺的書麵交流手段。口頭語言具有表達和傳遞速度快,即單位時間傳播信息量大的優點,但它通常也存在著精準性差、條理性弱、重點不易突顯的缺陷。書麵語言,過去主要靠板書完成信息傳遞,似乎傳遞效率低下,但通常能做到條理清晰,語句、字詞表達精準,重點突出,也有利於學生記錄、思考、理解和記憶。兩種表達在教學中各有長處,相輔相成。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有許多優勢,尤其是課件的製作應用,很能引起學生興趣,快速地表達了許多板書、掛圖甚至實驗無法表達的信息,但其不足是課程過程及內容完全在課前設計,不便於課堂中審時度勢,隨機生發與應變。有時翻頁過快,雖然信息量大,但影響學生記錄、理解、記憶。有時強烈的光電效應、斑斕的色彩、誇張的形象,反而幹擾知識的理性接受。長此以往,也影響學生的讀寫能力的養成。所以不光近期內現代教育技術不應取代板書,即使將來也不會完全取代教師的課堂書寫。再一方麵,教師的批改作業,也需有評語和學習建議,用手寫比打字更便捷有效。或認為現在已有,今後將更流行作業以電子文本在師生間交流,但這隻是一部分,這種做法若普遍實施可能導致作業由網上材料下載、拚貼甚至直接抄襲之風的蔓延,教師的批改因此演變為對剽竊的稽查行為。為此,西方發達國家近年來也重新強調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教師的字正確、清晰、整齊、美觀,有助於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反之,可能影響學生的情緒,或讓學生花精力去辨認,當然也就影響了知識的傳遞。也許今天你的板書讓學生“猜謎”,明天學生作業也反過來讓你“猜謎”。最後是審美影響。小學、初中的學生,其年齡正值審美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模仿能力特強的時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位教師,無論他書寫水平如何,無論他是否專門學過書法,他的字對學生的書寫客觀上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可能因此情趣高雅且又出手不凡,反之也可能無視字的好壞,甚至以醜為美。這一方麵,小學教師尤須重視,因為他們是在啟蒙,是在“一張白紙”上“畫畫”,他們的教育麵又最廣。說重些,小學教師的字將影響全社會的字。

藝術設計是近些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專業,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規模隨著社會對設計人才的需求發展而快速擴大。漢字在設計應用中,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中國元素。當代的許多設計家,都十分重視設計中的漢字應用。而真正能做好漢字設計的,卻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作者缺乏書法的、篆刻的、文字學的功底以及對中國傳統審美的理解。缺乏書法功底,很難理解字到底怎樣算是美的;缺乏文字學功底,就不知如何去創變是合理合法合傳統的,怎樣做卻是對漢字傳統的破壞、淩辱和褻瀆。沒有對中國傳統審美的理解,拿了所謂中國元素、民族元素、傳統元素往作品中填,移花接木,隻能是不倫不類。篆書和篆刻在當代設計中,應用非常廣泛,尤其是在徽標和各種裝飾圖案中。藝術設計的學生是否需要動手來臨摹傳統書法篆刻?我們認為是必要的。因為隻有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才能積累知識,有些深層次的東西才能被體察和感悟。他甚至可能因此而知道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流在中國人血液中而為中國人真愛的東西。他還可能因此而喜歡上《論語》、《莊子》。追求設計品位既要洋為中用,也須古為今用。通過對中國書法篆刻的學習,可以了解傳統、領悟傳統,進而熱愛傳統。樂在其中,又進而深悟其道,應用時自然如數家珍,信手拈來;反之,往往是瞎拚湊,甚至鬧出笑話。

書法篆刻的另一重要價值,是有益於人的健康。資料表明,中國書畫家中有不少長壽的例子。現在有不少人發現並研究著書法與健康的關係,主要的結論有:書法活動能集中意念、調節勞逸、養氣助氣、暢神散鬱、活動周身、中和健體、協調心手、通暢氣血、平衡陰陽等等,故能強健體魄,益壽延年。對大學生而言,有兩個調節作用是明顯的。一是調節腦體活動。不同的學習,思維形式、動作方式和注意力方向都不同,書法不是純粹的腦力活動,也不是純粹的體力活動;書法須要思考,但不是單一的形象思維,也不是單一的邏輯思維,書法須要動作,但又不是強烈的肢體運動。這對各專業的學生來說,都能作為專業學習之外的一種調節。二是調節情緒。大學生會經曆來自各方麵的壓力,他們經常須要獨立承受這種種壓力,他們還經曆各種挫折和委屈,心情不好是常有的事。不少學生認為,練書法能夠除去煩惱與妄念,使心緒平和。進一步,就是愉悅身心,振奮精神,對學習、對身體都有好處。

第三節怎樣學好書法篆刻

要學好書法,除了客觀外在條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外在條件包括老師、寫字的環境和工具材料。學習書法篆刻,老師不單指直接授課、輔導的教師,廣義的,我們也將所學古代碑帖、印譜及其作者看成是自己的老師。這些,將在下一章中展開介紹。這裏,先談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

一、學習態度

學習書法篆刻的態度,無非兩條:一是“敬”,二是“樂”。

敬字、敬書,首先是對祖國文字的熱愛,然後就是對漢字手寫字跡的敬重,對書法家、篆刻家的崇仰,對曆代經典書作、印作的推崇,對文房四寶的珍愛。於是形成上述積極向上的心理傾向,包括一腔熱情和執著的意誌行為。我們在對書法篆刻的仰慕、敬佩、讚美、欣賞、摹仿中,追求完美,渴望成功。

樂書,就是在書法篆刻的學習、創作中找到並感受樂趣。優秀的作品可能給我們很大的審美享受,無論是觀摩或臨摹,我們會產生共鳴,或積累新的經驗;在書寫中可能有忘卻一切塵俗煩惱的體驗,在盡情揮灑中會有暢懷舒心之感;對紙、筆的試驗和成功駕馭,寫出得意的一幅字,甚至是一字、一筆,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在得到他人的肯定時還會有自豪感;即使失敗,也在麵前立起一道想跨越的坎、欲登攀的山,樹立起新的目標和探索欲望。書法以其可無限深究的理論、技法和境界,吸引古今多少人樂在其中。

能敬字樂書,自然有了嚴謹的、百折不撓的、持之以恒的、主動探索的、自信而謙遜的、大膽而細心的、尊重傳統又勇於創新的、超功利的態度。

二、學習方法

1.臨摹入手

書法不同於繪畫和其他大多數美術門類,它的表現對象不是存在於天地間的自然物象,而是抽象的文字。文字的基本構成是約定俗成且規範化了的,篆有篆法,草有草法,也即有其共性;漢字書寫的審美取向也有地域或時代的特色,有各種風格和趣尚,各有其規則和法度。無論是個別的點畫,還是全字的結構關係,甚至整幅的章法、意趣,都需要學習傳統。如果說各種學習都包括了模仿的成分,那麼應該說學習書法篆刻是最需注重模仿的。

書法篆刻的藝術個性發揮,都建立在對共性掌握的基礎上。沒有對傳統的繼承,便無從創新。

學習傳統最好的方式是臨摹。臨摹包括臨與摹,具體內容詳見“書法技法”和“篆刻技法”兩章。

2.循序漸進

學習書法篆刻,須要循序漸進。這個程序和步驟,曆來受到書家關注。根據前人經驗,首先,在字體選擇上是先正後草,在字形上是先大後小(詳見第五章第一節);其次在分解教學中是先點畫,次結體,後章法;取法上須先專攻一家,立定腳跟,後師法舍短,博取眾長;在學習進程上一般是先繼承後創造,即先臨摹後創作,創作又從集字創作、模仿式創作到綜合創作,最後是個人風格形成和成熟。但所有這些次序,不是純單向的,如正與草、臨與創,都可以有一定的穿插、交替,甚至作局部的逆行。

3.勤以補拙

大學生無疑是會寫字的。但是,我們這一代大學生又不同於以往,我們處在一個剛完成書寫工具轉型,又經曆記錄方式革命的時代。就寫字的能力而言,我們是拙的,我們比不上上一代,更比不上前幾代,雖然我們的語言記錄能力在某些方麵勝過前人。如果我們認識了書法的價值和藝術的樂趣,我們便會選擇以勤來補拙。

況且,書法是有難度的,非勤奮不能修成正果。勤奮包括手勤、眼勤、腦勤。書法篆刻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藝術。有再好的老師、再好的碑帖、再好的教材,如果隻是目識耳聞,不自己親自動手做,而且是大量地做,是不會有手頭功夫的,所以手勤是頭等重要的。眼勤就是要多看,看珍品、真品,眼界要闊,眼格要高。眼低手必不高。要多讀帖,加深對範本上美的書跡的印象,也要多讀書,讀書法篆刻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也要讀各種曆史、文化、哲學、藝術等方麵的書,開闊思路。要多思勤想,學習傳統須要解讀領悟,自創一格更要敢遐想敢評判敢定奪。沒有思想的書法,開始隻是進步慢或路走偏,到後來,工夫花大了,也至多成書匠、書奴。另外,口也要勤,多提問、多交流、多討論;足也要勤,多尋師訪友,多觀展,多探尋名勝古跡、博物館中的先賢遺跡。

4.融會貫通

一是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對非專業學生而言,所謂用,不隻是藝術創作,也包括日常書寫、文字設計應用等,甚至是更強調後者。學和用,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作為藝術,我們可以用毛筆書法來寫作品,布置我們的教室、寢室。在用的過程中,因為天天看,我們會發現其中的長處和不足。看到美處,會增進我們的信心和興趣;看到問題,會令我們想要寫更好的來替換。人說“字怕掛”,一掛起來,問題就容易顯現。增強興趣和發現問題,都能促進學習。

書法學習,絕不是隻在書法課內把字寫好,更不是交個作品、得個成績、拿個學分。如果最終我們的日常書寫能力沒有提高,課程的收效也是值得懷疑的。一些上過書法課的學生,臨到求職時,卻全無信心應對“書寫”考核,也是學用脫節的後果。如何改進,本書第三章第五節“日常書寫”有專門的論述和建議。

二是三筆字相互促進,觸類旁通。

因為教學課時數有限,許多學校在開設“大學書法”課程時,三筆字往往難以兼顧。一般隻能以一種字為重點進行教學,帶動其他兩種的訓練。有興趣且學有餘力的同學,最好以毛筆字為主,來帶動、提升鋼筆字、粉筆字水平,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毛筆字和硬筆字可以選用同一字帖。毛筆字訓練重在把握用筆,使寫出的字有韻味,有情趣,練久了,硬筆字也能有書法的意味;硬筆字主要關注字的結構,又便於寫得快、練得多,所以便於掌握並熟記範字的形體,這對毛筆字也有促進。

三是理論聯係實際。

應當多讀點書法篆刻的史與論,從古今優秀的相關論著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增進學問,促進技法的進步。掌握一定的風格詞,有助於我們分析、評價別人和自己的作品,形成對書法篆刻審美的個人取向。

前麵說過中國漢字的書寫如何發展成高雅藝術。知道這一點,也就容易明白一個人怎樣去學好書法,因為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其實是非常相似的。可以說,掌握漢字、善用工具材料、感悟線條和崇尚藝術,是我們學好書法篆刻的幾個關鍵。

討論思考題

1.用自己的語言,結合個人經曆,表述對書法、篆刻的認識。

2.簡述書法線條與繪畫線條的異同。

3.在你認識並直接交往過的人中,舉出若幹你認為字寫得很好或較好的人,再舉出若幹你認為字寫得不好的人。

4.回憶自己的學書經曆(包括小學寫字教育),試評價自己的字。

5.你認為學習書法篆刻對自己今後發展有什麼意義?

6.列一個學習書法篆刻的個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