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 論(1 / 3)

第一節關於大學書法

什麼是“書法”?按《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就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現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指出是“特指用毛筆寫漢字的藝術”。這是正確的,也符合多數人的已有觀念。

各種論著或教科書對“書法”有不同的定義,但基本意思與上述權威辭書的釋義是一致的。有的定義,加上一些修飾性的限定,或意在強調書法高雅的品格和精湛的技法,維護其文人化、專業化的純潔性,以致排斥了上古非墨跡式的漢字銘刻遺存,如甲骨、鍾鼎文字,更不用說民間書跡和硬筆字。有的與此相反,將結個繩、刻個符什麼的,都寫入書法史,作為書法萌生的基礎,證明中國書法曆史之悠久,當然也不錯,但說它們都是書法而不是書法藝術,又顯得勉強。還有的試圖抽去“漢字”這一內容,目的大概是為探索書法新觀念、新形式、新技法、新效果提供打破審美載體界限的一種理論支撐。更有的認為書法在今天才進入了真正的創作階段,言下之意過去不是刻意創作的,自然也不是書法藝術了。又有“中國書法”一說,本來大概是為了承認西方的文字書寫同樣可以有藝術性,欲以“中國書法”來區別於外國書法,但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把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字的藝術化書寫包含進來。不過無論是西方文字書寫還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書寫,其藝術性與漢字書法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可以說,不僅不同時代人們對書法本質的理解不一,即使同是當代人,由於生活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關於書法的立場與理想不同,甚至是年齡不同,對書法的認識都會有很大差異。眾說紛紜,各執其辭,令讀者莫衷一是。

我們認為,各種出於特定立場的觀點,可能永遠辯不出一個統一的結論。隻能說,“書法”有其狹義的解釋,也有其廣義的理解。上述工具書的解釋,正好一個提及它的較廣義的概念,另一個加上特指內容,也就成了狹義的理解,所以我們說它們都是準確的。狹義的是對書法的一種專業化、文人化的理解,它有效地保持了中國書法高雅、純正的品格,也劃清了作為純藝術的書法與其他學科或藝術門類的界限;狹義之外的廣義書法有時似乎有點俗,有點大不敬,但它卻是狹義書法的根源、胚胎或枝蔓,甚至是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千百年來,中國的漢字書法在社會、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轉型尤其是書寫手段、文字傳播載體改變甚至發生變革的境遇中頑強生存、青春常駐,沒有像世界上其他幾種古文字那樣隨著社會發展而消亡,同廣義書法的存在是分不開的。中國書法是一座大山,堅實、廣大的基礎和一覽眾山小的巔峰是相互依存的。不僅如此,我們還認為“書法”一定有其恒久不變的內核,也有一個動態的、發展並適應著環境變化的邊界。

對書法在藝術中的歸屬,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稱它為視覺藝術,有人稱它為造型藝術,也有人稱它為線條藝術、平麵藝術、空間藝術、時空藝術、抽象藝術等等,都有一定的理由。諸多說法以致爭論,實際上主要也是出發點不同而已。我們認為,從“線條”和“時空”的角度去認識,至少是有利於我們的學習的。“線條”強調了書法的造型手段特征和對筆法的重視,“時空”則意味著把握結體、章法,以及書寫節奏和筆順。此外,書法與語言文字有密切的關係,這一聯係,本於書法的表現對象。它使書法一方麵帶有濃烈的實用色彩,通俗而普及;另一方麵又帶有文化和學術的色彩,更顯文雅和深邃。書法既是一門純藝術,也是一門實用藝術。

什麼是“大學書法”?這是我們開始學習這門課程時最先想要知道的。當然在我們著手編寫這本教材時,我們要解決的也是一個“大學書法”的界定問題。

大學書法,最廣義的,可以指一切與高等院校的人物、事件等相關的書法活動。狹義一點的,指高等教育中的書法教學活動。再專門一點,指大學開設的書法課程。目前大學的書法課程,大致有三種模式,各有其不同的教育對象和相應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一是為培養藝術家和師資而進行的書法篆刻專業教育,二是為培養學生從事非書法篆刻職業但可能用到書法篆刻而進行的職業技術技能教育,三是為使大學生理解和熱愛傳統文化,提高藝術鑒賞能力而進行的文化和審美教育。三者既有聯係又相區別。後兩者有時就被合稱為素質教育,屬於非專業教育。我們這一教材或這門課程,也取此意。教材適用於高等院校中書法專業之外的各專業所開設的書法篆刻課程。

其實凡是需要書寫漢字的職業,都可以算在上述第二類中。但我們現在主要針對性開課的:一是各專業師範類學生,三筆字(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書寫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教師基本功之一,“書法”(或“書寫”)多被列為教育類必修課;二是設計類學生,他們今後在工作中的漢字應用超出了徒手書寫的手段限定,所以除了能寫之外,更要把握書法審美意蘊和漢字的造字規律、字體和書體特征,以便日後能合法度、合目的地去做字體變形和各種創意;三是除書法專業外的美術類學生,尤其是對繪畫專業中的中國畫方向。“書畫同源”,學習書法篆刻,一則可直接用於落款鈐印,成為創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則提高筆墨技巧和造型能力,促進自己專業水平的提高,三則把握書法的審美意趣、古今書法理論,對提高中國畫水平,亦極有利。其他如學文秘專業的當然要有一手好字,學文博或旅遊專業的當然要對曆史遺存有所了解,對真、草、隸、篆字跡能辨識,對古今佳作能賞析。這些,作為職業技能,應當在大學階段得到有效的培養。過去,詩人、文學家,做曆史、考古、編輯、中醫行業的,以至擔任各級領導工作的,許多人字寫得很好,雖然這並不是硬性要求或指標,但確實是同職業相關的“追求”加“養成”的技能與修養。

書法教育,原則上應該是由接受過書法篆刻專業教育,並接受過師範教育的人來從事的。但“寫字”啟蒙教育或“書法”初步培訓,需要的師資量很大,實際上很多時候是美術教育專業或中文(漢語言文字)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在做。當然這兩個專業的大學書法課程要求也是不一樣的,為此,本教材對“書法教學法”作了簡要的介紹。

書法又是一門旨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審美能力的素質教育類課程,這對任何專業、任何方向的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修身養性,不單了解了名家、佳作,更通過動手實踐來體悟那種深刻的內在的書法精神。學習書法,也增長文學、詩詞、曆史方麵的知識,培養審美情趣,鍛煉意誌和毅力,增進交往,提高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水平。

中國的篆刻,可以看作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它與書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所以廣義的書法也包括篆刻。我們的教材雖定名為《大學書法》,但實際內容涵蓋了書法與篆刻兩大部分內容。

所謂“篆刻”,就是雕刻印章,是一門以篆體為主的漢字設計並雕刻成為印章的藝術。說“以篆體為主”,是因為印麵文字基本上是篆體,但有時也包括真、草、隸、行諸體,甚至以少數民族文字為印文,或以圖形作為印麵的構成部分。說“設計並雕刻成為印章”是指在特定尺幅、形狀的平麵內通過構思而製訂方案,排布、書寫特定文字,再通過鑿、鑄、琢或刻等製作手段,最後做成印章。即使是篆字雕刻,若施於摩崖、碑和碑額、匾額、對聯等或施於其他實用器具上,也不能視為篆刻。稱其“藝術”,是因為中國的篆刻與書法乃中國藝術中之孿生姐妹。篆刻的筆法、篆法和章法等表現形式與書法很接近,且又獨具豐富表現力的刀法,於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好的印章能給人以高雅的審美享受,人們將詩、書、畫、印並提,也說明了篆刻與詩詞、書法、中國畫一樣被公認為獨立的中國傳統藝術,同時它們也常常有機地結合在一件作品中,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印章的實用價值變得不那麼重要,而創作和欣賞方麵的審美意義卻進一步凸現出來。過去中小學教育中有把篆刻列入“勞動技能”課程的。在美術新課標中,篆刻成為美術中一個專門部分,有獨立的教材,強調了它的藝術性。篆刻在設計中的應用,由於得到國人的喜愛、世界的讚同,已經趨於更廣泛,也做得更高雅而富有新意。中國篆刻的發展,除了藝術家的創作之外,後繼有人、社會應用和社會關注,都是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第二節書法篆刻的意義

毫無疑問,書法是中國的國粹,是華夏傳統文化藝術之精華,也可以認為是東方藝術之典範。中國書法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同時又有不可忽視的實用價值。

一、審美意義

書法在中國藝術中,有著至高的地位。梁啟超將中國書法認定為最高的藝術,說:“寫字有線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現個性的美,在美術上,價值很大”;宗白華也說:“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代替它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三代以來每一個朝代有它的書體,表達那時代的生命情調與文化精神。我們幾乎可以從中國書法風格的變遷來劃分中國藝術史的時期,像西洋藝術史依據建築風格的變遷來劃分一樣”;林語堂更將書法與美學聯係起來,分析道:“書法提供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與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書法藝術給美學欣賞提供了一整套術語,我們可以把這些術語所代表的觀念看作中華民族美學觀的基礎”。所以,書法也就成了中國藝術中“核心中的核心”、“精髓中的精髓”。甚至也有人指出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但中國書法卻能成為中國文化的詩意化哲學表達,從而認定書法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梁啟超講線的美,說:“真正的美,在骨格的擺布,四平八穩,到處相稱。在真美中,線最重要。”“如果繪畫,要用很多的線,表示最高的美。字不比畫,隻需幾筆,也就可以表示最高的美了。”講光的美,說:“寫得好的字,墨光浮在紙上,看去很有精神。好的毛筆,好的墨汁,幾百年,幾千年,墨光還是浮起來的。這種美,就叫著光的美。”“中國的字,黑白兩色相間,光線即能浮出。在美術界類似這樣的東西,恐怕很少。”講力的美,說:“寫字完全仗筆力,筆力的有無,斷定字的好壞。”“寫字,一筆下去,好就好,糟就糟,不能填,不能改,愈填愈笨,愈改愈醜。順勢而下,一氣嗬成,最能表現真力。有力量的飛動、遒勁、活躍,沒有力量的呆板、委靡、遲鈍。”講個性的表現,說:“個性的表現,各種美術都可以。……但是表現得最親切,最真實,莫如寫字。前人曾說:‘言為心聲,字為心畫。’這兩句話,的確不錯。放蕩的人,說話放蕩,寫字亦放蕩;拘謹的人,說話拘謹,寫字亦拘謹。一點不能做作,不能勉強。……美術一種要素,是在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美術,那末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

現在,人們對書法美學有了新的更係統的研究,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認為,書法篆刻作為一門純藝術,其審美價值表現在它十分強調主體精神,主張抒情、比興,將有個性的審美意趣融入作品形式,重視以情、意、境、趣為內容,抽象文字的線條與結構為其表現形態。具體落實到書法作品中,創造出的是空間塑造的形態美、時間安排的秩序美、變化紛呈的風格美。有了風格,就又分出“骨”之美、“力”之美、“筋”之美、“氣”之美、“韻”之美等等,表現為雄強、清秀、古拙、灑脫、剛健、婀娜、險勁、老辣、端莊、放逸、圓熟、爽利、渾厚、靜穆、靈動、雅致、粗率,千姿百態,意趣橫生。

書法以徒手畫線書寫,這在藝術中有其特有的意義。首先它體現了一種生命的律動。用筆濡墨在紙上揮寫,伴隨著用意的安排和心緒的發展,一筆一筆、一字一字漸次生成,字是心境、心緒和審美理想的跡化,所謂“書為心畫”。其次它體現了積澱而形成的個性。作為個體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觀念、意識與潛意識、動作技巧和習慣,加上即興發揮,作品體現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所謂“字如其人”。再就是現代技術的不可取代性。現代技術中,攝影、攝像,特別是計算機圖像處理等,對具象的、抽象的藝術都產生了強烈的衝擊,但對展現心跡、個性的徒手線表達,各種技術都隻能起輔助作用而絕無替代的可能。最後是揮灑過程的樂趣。人們在書法過程中,無論是刻意模仿獲得的形似、神似,還是隨意揮灑、天機自動,似有神來之筆,都能引起一種高尚的快感。書寫動作、姿態的舞蹈性,書寫時序、節奏的音樂性,作品筆法、構成的圖畫性……無不令書寫主體興奮和愉悅。

在世界上各種文字中,為什麼隻有漢字書法成為真正的藝術?過去人們多將它歸結為三個方麵,即:漢字的特殊性、書法特有的工具材料、漢民族對線條特有的感受。其實還應加上一條,就是:漢民族對文字和書法的崇拜。

1.形美感目之漢字

書法是造型藝術,它追求的是一種視覺的審美。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要表現的視覺美必須附著在某一載體上。這一載體,就是漢字。通常我們也將漢字稱為書法藝術的表現對象。藝術總是尋找美的素材再作美的提煉、美的加工、美的創造。書法亦然。漢字形態美,是書法成為藝術之首要條件。魯迅曾讚揚中國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漢字形美,是書法得以產生的基礎;而書寫中書法意識之注入,又促進了漢字向更美更“感目”的藝術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