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紅客我們是學校的眼睛學生的嘴巴(2 / 3)

組織這一切的正是新生不久的網絡紅客團隊。

他們幾乎是隨著邱永浩文章的拋出而動員起來。

通過鍵盤鼠標的人工方式,他們很快鎖定邱永浩發布文章的全部陣地。按照“一天三輪”的製度,邱永浩的任何動向都被值班紅客納入“輿情短信”和每日“輿情郵件”,供學校領導及相關老師參考決策。

“通過組建網絡紅客隊伍,加強對藍色星空BBS的指導,使得其逐步成為全校同學喜歡的網絡交流平台。”

學生群體的動態也要掌握,代表性言論很快被搜集起來,出現在學校領導麵前。

按照既定的工作安排,紅客們之後開始“采取相應措施進入後續引導工作”。他們開始集中在BBS和貼吧中集中發帖,不過負責人一再強調策略,要求紅客們避免與同學們“掐架”,而是“以一個普通學生的身份進行回複引導”。

當天下午,邱永浩又發出《江安高中問題解決方案》,然後,“給校辦各領導13個辦公室打電話,每個號碼至少兩遍,無一人接聽”。邱永浩連續打電話給四川大學校辦常務副主任等領導,希望學校能夠體諒學生的意見,並在網絡上更新他與學校溝通的情況。

邱永浩的堅持消磨著紅客們的耐心。

紅客們開始刪帖,並對一些發布激烈言論的學生“進行適當控製”。作為對邱永浩強硬態度的回答,百度四川大學貼吧的分站望江樓吧也解除了邱永浩的小吧主職務。近半個月後,輿論逐漸平息。

“邱永浩事件”的處理極大地鍛煉了紅客們,“網絡紅客”存在的意義也得以展現。在事後總結中,“知己知彼”被認為是成功處理關鍵,事件中所使用的方法也被作為經典載入了“網絡紅客”團隊的教學案例。

如同一次輝煌的戰役,邱永浩的故事在紅客團隊接下來的發展中一再被講述。特別是像羅奇和像他一樣的新成員進入團隊時,負責人們會不厭其煩地提及這些充滿了曆史感的往事,用以激發這些新人對團隊的認同。

事實上,“網絡紅客”在四川大學的學生社團組織中仍是一個年輕的成員。

據查證,四川大學“網絡紅客”隊伍最早組建於2008年。隨著發展,後來紅客們又細分出網絡信息隊、網絡技術隊、網絡策劃隊、網絡評論隊四個分支,分別負責校園網絡信息的收集、網絡秩序的技術維護、網絡交流方案的策劃和輿論走向的引導。

“網絡紅客是一個新生的特殊的學生管理隊伍,與傳統的學生組織隊伍有很大的差異。”針對團隊性質的特殊,網絡紅客在自我定位中特別強調自身的特殊,並在對外交流中淡化了存在感。

在四川大學,這個學生組織的另一個名字更為學生們所熟知—輿情研討中心。

隨著新鮮血液的加入,目前網絡紅客擁有40名左右的成員。

不過像羅奇這樣的新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紅客,還需接受團隊培訓的磨礪。

“我們是學校的眼睛,是學生的嘴巴”

“紅客在你們心中是什麼呢?”培訓會上的主持人問道。坐在台下的羅奇和新成員們一陣悸動,主持人是“網絡紅客”的副主任,一名大二學生。

“正義的化身”、“是一支維和部隊”,答案千奇百怪,更多的人則是一臉茫然,羅奇說自己當時“都懵了”。

副主任告訴大家,紅客是學生們中間具有敏銳的信息感知度和強烈正義感的人,是為“維護正麵聲音,最大程度消除負麵影響”而生的。

“我們是學校的眼睛,是學生的嘴巴。”看到仍有新生不明白,副主任形象地比喻。

“網絡紅客”的任務是收集學生言論,反映給學校,同時將學生群體的動向反映給學校,“代替他們說話”。

培訓結束後,羅奇和新成員們就開始了“網絡紅客”的見習期。

按照要求,他們每天都要去“泡貼吧和BBS”。羅奇申請了一串ID,每天登錄、灌水、回帖。他必須在完成這些步驟時截圖保存,以便在周末時作為“作業”交給團隊負責人。為了完成規定積分考核,他差不多要每天登錄貼吧和BBS各一次,每周回5次帖,同時發布一個原創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