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軍備競賽(2 / 3)

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指供步兵機動作戰用的裝甲戰鬥車輛。主要用於協同坦克作戰,也可獨立遂行任務。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中,裝備到步兵班。步兵可乘車戰鬥,也可下車戰鬥。步兵下車戰鬥時,乘員可用車上武器支援其行動。

20世紀50年代,各國裝備的裝甲輸送車以輸送步兵為主,為使步兵能乘車協同坦克作戰,增強對付敵方步兵反坦克武器的能力,提高部隊的進攻速度,有的國家開始研製步兵戰車。

1954年法國利用AMX-13輕型坦克底盤研製了一種裝甲輸送車,1956年裝備部隊。該車載員艙兩側及後車門上開有射擊孔,步兵麵向外坐,可乘車射擊,為步兵乘車作戰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最初車上安裝1挺7.5毫米機槍後經改進,加強了火力,稱為AMX-VCI步兵戰車。1967年蘇軍裝備了BMII步兵戰車。20世紀70年代,一些國家的軍隊也先後裝備了步兵戰車,其主要型號有:原聯邦德國“黃鼠狼”、法AMX-10P和南斯拉夫M980等。80年代初,美軍裝備了MZ步兵戰車。陸軍裝備步兵戰車後,加強了火力和防護力,提高了機動作戰能力,使陸軍的機械化和裝甲化達到了新的水平。

坦克架橋車

坦克架橋車指裝有製式車轍橋和架設、撤收裝置的裝甲車輛,多為履帶式。通常用於在敵火力威脅下,快速架設車轍橋,保障坦克和其他車輛通過防坦克壕、溝渠等人工或大然障礙。

1918年英國研製成V型坦克架橋車的實驗樣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前蘇聯、法國、意大利和波蘭等國也相繼製成了坦克架橋車的實驗樣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國家的軍隊先後裝備了用坦克底盤改裝的坦克架橋車,如蘇T-26和T-34MTy、英“邱吉爾”坦克架橋車。這一時期的坦克架橋車主要有前置式、翻轉式和跳板式3種,對提高坦克部隊在戰場上的機動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戰後,坦克架橋車的技術性能有顯著提高。20世紀40年代後期,英國在翻轉式基礎上製成了血型剪刀式坦克架橋車。50年代中期,前蘇聯在跳板式基礎上製成了MTy-l平推式坦克架橋車。70年代以來,剪刀式坦克架橋車的技術性能更趨完善,如捷克斯洛伐克MT-55式和英國“酋長”式;隨後原聯邦德國生產了“海狸”式多節平推式坦克架橋車。中國於70年代開始研製坦克架橋車,8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

坦克架橋車的橋體,多由合金鋼或高強度鋁合金製成。橋梁的架設和撤收,由乘員在車內操作。多數平推式坦克架橋車,前端裝有推土鏟,架橋時用於支撐和穩定車體,必要時可用於清除路障。

坦克架橋車戰鬥全重一般為30-56噸,乘員2-4人,行軍狀態車長11-18.5米,車寬3.0-4.3米,車高3.0-4.3米。橋長12-25米,橋寬3-4.2米,履帶式架橋車承載量40-60噸。

坦克架橋車將朝著車體輕,單跨長度大,架設和撤收時間短,橋體通用性好等方向發展。

坦克搶救車

坦克搶救車指裝有專用救援設備的履帶式裝甲車輛,亦稱坦克搶救牽引車。主要用於野戰條件下,對淤陷、戰傷和技術故障的坦克實施拖救和牽引後送;必要時,也可用於排除路障和挖掘坦克掩體等。通常裝有絞盤、起吊設備、駐鏟和剛性牽引裝置等,有的還攜帶拆裝工具和部分修理器材。車上通常有兩名乘員,還可搭乘2-3名修理人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搶救車多用坦克底盤改裝,大多依靠車鉤牽引完成拖救作業,有的裝有絞盤和起吊設備。戰後,坦克搶救車普遍安裝了絞盤、起吊設備、駐鏟和剛性牽引裝置等,提高了拖救、搶修和牽引能力。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在生產新型坦克的同時,也生產相應底盤的坦克搶救車,並廣泛采用液壓驅動技術,使作業裝置的工作能力、可靠性、自動化程度及總體性能得到較大的改進和提高。

裝甲輸送車

裝甲輸送車指設有乘載室的輕型裝甲車輛。主要用於戰場上輸送步兵,也可輸送物資器材。具有高度機動性、一定防護力和火力,必要時,可用於戰鬥。分履帶式和輪式兩種。在機械化步兵部隊中,裝備到步兵班。

裝甲輸送車由裝甲車體、武器、推進係統、觀瞄儀器、電氣設備、通信設備和三防(防核、化學、生物武器)裝置等組成。動力和傳動裝置通常位於車體前部,後部為密封式乘載室。有的乘載室裝有空調設備,采取降低噪音和減震措施,使載員乘坐舒適,減輕疲勞。車尾有較寬的車門,多為跳板式,便於載員迅速隱蔽地上下車。有的乘載室兩側和後部開有射擊孔。這種車的裝甲通常由高強度合金鋼製成,有的采用鋁合金,可抵禦普通槍彈和炮彈破片。車上通常裝有機槍,有的裝有小口徑機關炮。利用裝甲輸送車底盤,可改裝成裝甲指揮車、裝甲偵察車、自行火炮、火炮牽引車、反坦克導彈或地空導彈發射車、修理工程車和裝甲救護車等變型車。

多數裝甲輸送車的戰鬥全重6-16噸,車長4.5-7.5米,車寬2.2-3米,車高l.9-2.5米,乘員2-3人,載員8-13人,最大爬坡度25-35度,最大側傾行駛坡度15-30度。

履帶式裝甲輸送車陸上最大時速55-70公裏,最大行程300-500公裏。輪式裝甲輸送車陸上最大時速可達100公裏,最大行程可達1000公裏。履帶式和四軸驅動輪式裝甲輸送車越壕寬約2米,過垂直牆高0.5-1米。多數裝甲輸送車可水上行駛,用履帶或輪胎劃水,最大時速5公裏左右;裝有螺旋槳或噴水式推進裝置的,最大時速可達10公裏。

裝甲指揮車

裝甲指揮車指配備多種電台和觀察儀器,用於部隊作戰指揮的輕型裝甲車輛、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通常利用裝甲輸送車或步兵戰車底盤改裝,具有與基型車相同的機動性能和裝甲防護力。多數裝有機槍,乘員1-3人。指揮室較寬敞,裝有多部無線電台。1-3部接收機。一套多功能的車內通話器,多種觀察儀器以及工作台、圖板等。可乘坐指揮員、參謀和電台操作人員2-8人,有的指揮車還裝有有線遙控裝置、輔助發電機和附加帳篷等。在固定地點實施指揮時,指揮人員還通過有線遙控裝置,在距今1-2公裏範圍內,使用車上電台。輔助發電機用來給車上的蓄電池組充電。也可在車尾架設附加帳篷,構成車外工作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用VI型坦克,拆去火炮,安裝無線電報設備,改裝成裝甲指揮車,投入戰場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解決坦克和機械化步兵部隊的作戰指揮,英、美、德、法等國曾用履帶式、半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車輛改製成指揮車,車上一般不安裝武器,通信設備的品種少,性能較差。戰後,隨著無線電技術的迅速發展,裝甲指揮車的性能得到提高,能較好地保證指揮員在機動作戰中實施不間斷的指揮。

裝甲偵察車

裝甲偵察車指裝有偵察設備的裝甲戰鬥車輛,主要用於實施戰術偵察。有分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現代裝甲偵察車裝有多種偵察儀器和設備。其中,大倍率光學潛望鏡用於在能見度良好的晝間進行觀察,對裝甲車輛的最大觀察距離為15公裏左右。紅外夜視觀察鏡、微光瞄準鏡、微光電視觀察係統和熱像儀用以進行夜間偵察。微光瞄準鏡最大觀察距離:星光下為200米,日光下為2000米,熱像儀是一種被動式紅外偵察器材,觀察距離有的可達3000米。激光測距儀在能見度良好條件下、可測量20公裏內目標的距離,誤差約10米。偵察雷達是一種主動式電子偵察器材,具有全天候偵察能力,最大探測距離約20公裏,誤差一般為10-20米。車上裝有較大善的通信設備,可將偵察的情報及時準確地報告指揮機關。有的車上還裝有地麵導向儀、紅外報警器。地麵激光目標指示器、核輻射及毒劑探測報警器等。

裝甲偵察車的外廓尺寸小、重量輕、速度快。戰鬥全重6-16噸,個別的達19.5噸,乘員3-5人。車長4.4-7.7米,車寬2.1-2.9米,車高1.9-2.8米。車上通常裝有20-30毫米機關炮和7.62毫米機槍,有些車裝有76-105毫米火炮或14.5毫米機槍。履帶式裝甲偵察車陸上最大爬坡度35度,越壕寬可達2.l米,過垂直牆高0.7米。輪式裝甲偵察車陸上最大時速105公裏,最大行程800公裏,最大爬坡度27度,越壕寬可達1.9米,通過垂直障礙高0.4米。水上最大時速:履帶劃水645公裏,輪胎劃水5公裏,裝有噴水推進裝置的可達10公裏。

裝甲供彈車

裝甲供彈車裝有供彈裝置,用於野戰條件下為坦克和自行火炮供給炮彈的裝甲車輛。有兩種:

專用裝甲供彈車:專門為較大口徑的自行火炮供彈,其供彈裝置可直接將炮彈送人炮膛。

通用裝甲供彈車:用於為坦克炮和小口徑自行火炮供彈,其供彈裝置可直接將炮彈送入炮塔內。20世紀70年代,我軍最早研製成51992野戰炮兵彈藥補給車,專門為M109和M110自行火炮供彈。

裝甲搶救車

裝甲搶救車裝有救援設備,執行搶救任務的裝甲保障車輛。主要用於野戰條件下對出現各種技術故障的裝甲車輛實施搶救,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車上的搶救設備主要有起吊裝置、牽引裝置、焊接和切割等工具以及修理器材。車上還裝有自衛武器。乘員2-3人,可載員2-3人。起吊設備起重能力強,有可起吊坦克及裝甲車輛的動力裝置和炮塔;牽引裝置能拖動各種坦克和其他戰鬥車輛;修理工具及器材可對戰場上損壞或出現技術故障的坦克及裝甲車輛進行維修。

裝甲救護車

裝甲救護車設有製式擔架、醫療設備、醫療器材和藥品的輕型裝甲車輛。專用於野戰條件下救護和運送傷員。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裝甲救護車戰鬥全重20噸,乘員2-3人,醫護人員1-2人。車內有救護艙,可容納臥於擔架的重傷員2-4人或坐姿傷員3-8人。艙內可進行包紮、固定、輸血、輸液等急救處置和外科手術。

裝甲輸送車

也稱“裝甲人員輸送車”,是車內設有乘載室的輕型裝甲戰鬥車輛。裝甲輸送車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由裝甲車體、武器係統、推進係統、電氣設備、通信設備和三防裝置等組成。車後有一個可密封的舒適的載員艙。車尾門較寬,便於載員迅速隱蔽地上下車。這種車裝甲較薄,隻可防普通槍彈和炮彈破片。車上武器主要是機槍或小口徑機關炮。裝甲輸送車主要用於戰場上運輸步兵,也可運輸彈藥和其他物資、運輸傷員、執行偵察、行軍警戒和巡邏任務。目前大多數裝甲輸送車的戰鬥全重為6-16噸,乘員2-3人,載員8-13人,最大爬坡度20.5-35度,最大側傾行駛坡度15度。履帶式裝甲輸送車陸上最大速度55-70公裏/小時,最大行程300-1100公裏,越壕寬可達2.7米,過垂直牆高0.5-1米;輪式裝甲輸送車陸上最大速度可達100公裏/小時,最大行程可達1100公裏。大多數裝甲輸送車可水陸兩用。

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是一種專在鐵軌上行駛作戰的裝甲車輛。它既有裝甲車的威風,又能像列車一樣在鐵軌上行駛。憑著車上數量較多的機槍、火炮和高射炮等武器,它能摧毀各種防禦工事、火力點,保障鐵路交通的暢通,為在鐵路沿線作戰的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由於它隻能在鐵軌上行駛,活動範圍受到限製,加上目標太大,所以常常遭到空中或地麵炮火的襲擊。它由裝甲機車、裝甲車廂或裝甲平台、2-4節作掩護用的鐵路平板車組合而成。鐵路平板車掛在首尾兩端,用來防止敵人爆破,裝甲機車位於裝甲車廂或裝甲平台之間,裝甲車廂或裝甲平台有1-2門火炮、4-8挺機槍。

最早的裝甲列車是用火車改裝成的,武器被放在平板車上這種列車,在19世紀中期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曾被用來對付經常騷擾鐵路的騎兵。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歐洲許多國家的軍隊也曾經使用過它,有的甚至還被列入城市防空作戰體係。

電子武器

電子戰裝備發展簡況

美、俄、西歐各國都十分重視電子戰武器裝備的發展,特別是美國裝備品種繁多、數量第一、性能優良。

它正把電子戰裝備的發展納入其武器裝備總體發展戰略目標的優先投資項目,其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美國陸軍電子戰裝備可靠性高,機動性好,使用汽車、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作為平台,偵察幹擾係統能滿足空地一體作戰的需要。空軍電子戰裝備的投資占三軍電子戰投資的一半左右。其機載電子戰裝備的技術水平,也是世界最先進的。海軍電子戰裝備的發展與更新,要比空軍電子戰裝備慢一些,但近幾年來海軍加強了這方麵的工作。

目前海軍所有艦艇除配備先進的雷達以外,還根據艦艇大小和用途,配備了電子偵察、電子幹擾和無源幹擾物投放係統。此外,海軍艦艇和飛機裝備了通信對抗裝備。

電子裝備發展趨勢

未來美國電子戰裝備發展總趨勢是裝備種類減少、增加通用裝備,各軍兵種和不同平台將盡量使用標準化裝備,並大量采用商業現成技術和設備,以便能節省研製投資、縮短研製聞期、減輕後勤支援壓力。

(1)21世紀初,EA-6B將是美國的主要戰術支援電子戰飛機。

(2)綜合防禦電子對抗係統將是21世紀初美國重要平台的主要電子戰係統。

綜合防禦電子對抗係統是一個多軍種聯合計劃,包括陸軍的通用導彈告警係統、空軍的先進戰術一次性使用幹擾器材和海軍的射頻對抗設備等。美國海軍和空軍的多種飛機將裝備1DECM係統中的幹係統。在未來20年內,1DECM係統還將增加一個信息戰子係統和一個定向紅外對抗子係統。

(3)海軍將裝備新一代高級綜合電子戰係統。海軍將用新一代高級綜合電子戰係統替換目前廣泛使用的AN/SLQ-32。該係統的正式型號為AN/SLY-2,它能探測和識別輻射源,並通過局域網將這些信息傳送到作戰係統中,A1EWS采用開放式結構,預計下世紀初投入使用。

原計劃用於LPD-17和“水麵戰艦-21”等新型艦艇,但預計“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和裝備有“宙斯盾”戰鬥係統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等也可能改裝A1EWS。

(4)機載自衛電子戰係統仍將是電子戰裝備的一個重要領域。海灣戰爭以後,美國曾一度認為現有的電子戰係統已能完全滿足作戰需要,但1995年美軍的F-16戰鬥機和法軍的“幻影”戰鬥機在波黑相繼被擊落以後,美國重新認識到了製導武器對飛機的威脅和高價值平台自衛能力的重要性。在平台自衛中,拖曳式誘餌和紅外對抗將起重要作用。美國認為,拖曳式誘餌是對付雷達製導導彈的費效比最高的手段。

(5)采用電子戰與隱身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平台生存能力。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目前已經開始了這方麵的研究,主要側重平台載和平台下的電子與光學對抗對飛機特征控製的應用效果、探討能夠用來降低飛機可視性的材料、設計和技術等。隱身技術包括對雷達、紅外、可見光、聲波等多方麵的隱身。

電子對抗措施

電子對抗措施係指依據電子偵察獲得的情報信息,對敵方使用的電磁波進行幹擾和欺騙,削弱或破壞敵方電子裝備的效能,甚至予以徹底摧毀的活動。目前實戰使用的電子對抗措施主要有電子幹擾、電子偽裝、“隱身”和直接摧毀等四種。

電子幹擾係統利用電子幹擾設備和器材,在敵方電子設備工作的頻譜範圍內施放壓製性幹擾或欺騙性幹擾,使敵方電子裝備不能正常工作,造成通信中斷、指揮癱瘓、雷達迷盲、武器失控等。

電子反對抗措施

電子反對抗措施是為了保障己方電子設備能正常工作而采取的反偵察、反幹擾和反摧毀措施。

它不像電子偵察、電子對抗措施那樣有獨立的電子設備和係統,而是將各種措施附設在電子係統中或戰術運用中,且在不斷變化和發展。

綜合防禦電子對抗

綜合防禦電子對抗係統是一個多軍種聯合計劃,包括陸軍的通用導彈告警係統、空軍的先進戰術一次性使用幹擾器材和海軍的射頻對抗設備等。

美國海軍和空軍的多種飛機將裝備IDECM係統中的子係統。在未來20年內,IDECM係統還將增加一個信息戰子係統和一個定向紅外對抗子係統。

電子戰支援

電子戰支援係指對敵方電磁波進行搜索、偵收、標定並迅速分析其性質、位置,為作戰行動提供有關情報,為實施幹擾、欺騙和反對抗措施提供依據。

它一般又可分為電子情報偵察和電子支援偵察。

電子戰初露鋒芒

1944年6月,英美兩國聯合調動了2000多艘艦艇,合計達幾十萬兵力,準備在英吉利海峽南岸的法國諾曼底半島登陸,以開辟針對德國的第二戰場。

可是希特勒對此早有準備。德軍在諾曼底半島上部署了40多個雷達站,同時還集結了大量的殲擊航空兵和海防快艇。

英美聯軍為了確保登陸作戰的成功,早一個月就在德國的加萊、布倫對麵的英國多佛爾地區設立了一個假司令部,由著名的美國巴頓將軍擔任司令,並集結了一支假登陸部隊和大批作戰物資,還經常發出一些假電報,煞有介事地泄漏一些“軍事情報”,製造許多假象。

希特勒信以為真,他確信英美聯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部署,試圖在加萊、布倫登陸。

登陸作戰前夕,英美聯軍通過電子偵察摸清了德軍的無線電創通信、導航、雷達的工作頻率和部署情況,並通過航空兵和火箭武器摧毀了德軍設在法國沿岸的絕大部分雷達和幹擾站。同時在布倫海域實施佯攻。就是在許多小船上裝上能對無線電波產生強烈反射作用的“角型反射器”,使其拖著塗鋁層的氣球向布倫方向駛進;同時在小船上空投放了大量的幹擾物鋁箔條。

這樣,德軍的雷達熒光屏上呈現出這樣一種假象:英美聯軍的大型艦隊在成群飛機的掩護下,正快速向布倫方向駛去……於是,德軍趕緊把大批海空力量迅速調往加萊、布倫地區,這樣一來就完全打亂了他們自己原來的部署。

結果,一支20萬人的英美聯軍突擊部隊在諾曼底登陸順利成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這是在二戰中運用電子戰取勝的一個典型戰例。

電子對抗

1982年6月間,以色列同敘利亞在黎巴嫩南部的貝卡山穀中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空戰,是雙方電子技術裝備和戰略戰術的一次全麵較量,結果以色列獲得全勝。

敘利亞於1981年春天在貝卡穀地建立了導彈基地,他們在那裏總共部署了20個“薩姆-6”地空導彈營。

“薩姆-6”是前蘇聯在五六十年代研製的一種野戰防空導彈,其有效射程為30千米,射高100-18000米。在曆次中東戰爭中,“薩姆-6”戰績卓著,揍下了許多以色列飛機,被阿拉伯人稱譽為“戰場寵兒”。而以色列方麵則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欲將部署於貝卡穀地的“薩姆-6”徹底鏟除而後快。

果然,以色列終於報得一箭之仇,摧毀了敵人的導彈基地。以色列人所仰仗的克敵法寶就是電子戰。

當時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1982年6月9日下午,“薩姆-6”導彈陣地下靜悄悄的。突然,大中中傳來了一陣嗡嗡的聲音,山小而大,由遠而近。頓時,淒厲的戰鬥。警報聲在山穀裏回蕩。漸漸地,用肉眼也可以看得清楚,黑壓壓的一大群以色列飛機正向這邊飛來……

敘軍指揮中心的指揮官斬釘截鐵地下達命令:“雷達開機!”

看見敵人就打開雷達,這本來是導彈兵的基本常識。可是這一回情況不同敘利亞上當了!實際上那成批飛過來的不是一般的飛機,而是一種通過無線電進行遙控的無人駕駛“誘餌”飛機。以色列是想利用這種無人機來引誘敘利亞發射“薩姆-6”導彈。敘利亞果然上了這個圈套!

直到敘利亞人發現那些被揍下來的以色列一飛機全是用塑料製作的,而且居然未看到一個飛行員跳傘,這才知道自己是上當了!於是敘利亞指揮官立即下令“雷達關機”。可是這一切都已經晚了!以色列空軍已經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電子戰情報資料。

以色列的E-ZC型“鷹眼”預警飛機指揮控製無人駕駛偵察機,在摸清“薩姆-6”的具體位置和雷達工作頻率之後,用“狼”式反雷達導彈對這些雷達進行了毀滅性打擊。

與此同時,在距離貝卡穀地40千米的地方,以色列的一架F-16戰鬥轟炸機向“薩姆-6”陣地的指揮中心連續發射了兩枚美製“百舌鳥”空地導彈,結果兩發兩中,指揮中心不存在了!

在雷達係統和指揮中心被摧毀以後,整個“薩姆-6”導彈陣地已經變得“雙目失明”和“群龍無首”了……數十架F-16戰鬥轟炸機鋪天蓋地而來。它們如同餓狼撲食,一齊朝“薩姆-6”陣地猛撲過去。第一攻擊波剛過,第二攻擊波接踵來,緊接著又是第二攻擊波……

片刻功夫,整個貝卡穀地變成了血與火的海洋,20個“薩姆-6”導彈營全部被淹沒在這海洋之中!轟炸隻持續了6分鍾。敘利亞人一向引以自豪的“薩姆-6”,頃刻之間就化為烏有了!

太空偵察

偵察衛星

假定我們能展開翅膀,飛到地球表麵上空120公裏以上,看看太空中有些什麼?我們準能看到:

每天不知有多少顆人造的星星匆匆地過來,又匆匆地過去。你要是知道它們在做什麼,一個說:偵察!再一個,還是說:偵察!原來,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些軍用的偵察衛星。許多是美國的,有一些是俄羅斯的,其他國家的很少很少。它們偵察、拍照,在做著特務、間諜的事情,我們常稱它們間諜衛星。

不要小看了偵察衛星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1973年10月的阿以戰爭,也叫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方麵不能打敗以色列,其中的原因就同偵察衛星有關。

在這以前中東已經打過3次仗。第3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占去了好些阿拉伯土地,包括西奈半島、加沙地區、戈蘭高地和約旦河以西共有6.8萬多平方公裏。埃及和敘利亞當然想收複失地。他們整整準備了6年的時間。

到1973年,埃、敘兩國軍隊共有47萬多人,坦克3300多輛,飛機880架。以色列共有軍隊11.5萬人,坦克1700輛,飛機360架。

一切都準備就緒了,在以色列贖罪日10月6日,敘利亞和埃及從兩個方向,突然向以色列發起進攻。開始兩天比較順利。敘利亞軍隊前進了10-15公裏。埃及軍隊越過蘇伊士運河的有兩個集團軍,9日這天,還殲滅了以色列軍隊的第190旅,俘獲了這個旅的旅長。

但是情況很快朝有利於以色列的方麵變去。

先是敘利亞方向,以色列軍隊轉入反攻,8日晚逼使敘軍退到開始進攻的地方,10日晚切斷了約旦首都安曼通向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交通,向大馬士革方向推進了10-12公裏。

在埃及方向,以色列反攻得晚。15日以後,才選擇了埃及第2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中間的薄弱部分,渡過大苦湖,進到蘇伊上運河一線。18日渡過運河進入埃軍背後。到21日太陽落山前,以色列軍隊已經占有寬約30公裏、縱深20公裏的地方,有3個裝甲旅和兩個機械化旅站穩腳跟,向前進攻。23日下午,以軍逼近埃及城市蘇伊士。25日,正麵擴大到寬100公裏、縱深30公裏。埃及軍隊腹背受敵,處境十分困難,不得不提出停火。10月24日和25日,敘以和埃以間都停止了戰鬥。5年以後,1979年3月26日,埃及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條約,兩國之間宣告戰爭狀態結束。

1973年10月阿以間的這場戰爭,許多國家的軍方領導人、政治家、學者對它都有許多評論,但是有一點他們都忽略了,那就是以色列怎麼那麼準確地知道埃及軍隊的薄弱部分,一舉突破,使得戰局急轉直下?

當然,這不是被忽略,而是誰也不知道其中的奧妙。直到許多年以後,這個秘密才被透露出來。原來美國通過衛星偵察,發現埃及兩個集團軍之間有薄弱部,把這個情報提供給了以色列。以色列軍隊化裝偷渡,切斷埃及軍隊聯絡,造成埃軍被動。

從7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大的武裝衝突,不管同美國和蘇聯有關無關,它們都發射衛星偵察、監視。當時已有衛星在太空的,就調整衛星軌道姿態,下降或上升到適當高度偵察。戰爭就像一部機器,軍用衛星已經成了戰爭機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現在,太空中不但有衛星,還有載人飛船、空間站、宇宙探測器。衛星不僅可以用火箭發射,還可以用航天飛機帶到空間釋放。發射的衛星有繞地球轉的,以研究探測地球上的事情為主;還有越出地球範圍走向火星、木星,專門研究探測太陽係其他行星情形的。衛星會不會有朝一日飛向太陽係之外甚至銀河係之外呢?這個可能不是沒有的。

軍用航天器

人造衛星有民用和軍用的分別。90年代初的統計,全世界30多年裏,已經發射成功的航天器有3824個,其中美蘇的軍用衛星有2566個。當然衛星都有壽命,最長的幾年,最短的隻存在幾天。所以同時在天空中的衛星不會有幾百個幾千個。許多民用衛星和科學衛星,也為一定的軍事目的服務。

比如氣象衛星、通信衛星,民用和軍用是很難劃分清楚的。因為研究氣候、溝通民間聯絡用得到它,軍事上也一樣用得著它。和平利用宇宙空間同利用宇宙空間為打仗之用,其間不像白和黑的區別那樣一清二楚。所以如果把這類衛星加上,世界發射的航天器中,大約3/4是用於軍事目的。

各衛星的結構、控製溫度、姿態、程序、天線和發射手段大致一樣,不同的是衛星的專用係統。衛星的任務不同,設計和裝備也就不同。

軍事衛星有許多種,包括:

軍事通信衛星,能為陸上基地、海上軍艦和空中飛機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保障指揮順暢;

軍事導航衛星,能給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導航,還能為高速飛行的飛機、導彈以及地麵部隊提供精確的定位數據;

軍事測地衛星,能夠精確地測出各種需要打擊的目標的地理位置,提高導彈等武器的命中率;

軍事氣象衛星,提供比較準確的氣象數據以提高全球或局部地區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為製定作戰計劃提供依據,等等。

軍用衛星中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各種軍事偵察衛星。

中國古代兵法中有句話,叫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說熟悉自己和熟悉敵方的一切,那麼打仗就百戰百勝。所以,依靠偵察獲取情報,是戰爭準備中的重要環節。

為了得到敵方的一切情報,古今中外軍事首腦及其參謀部門真是絞盡了腦汁,使盡了各種手段。常用的就是派遣和網羅特務、間諜,盜竊、偷聽各種軍事機密,用人、信鴿、無線電報等密報回來。

但是,靠這樣的偵察手段是很不夠的。

你知道敵方導彈的發射井都設在哪裏嗎?你知道敵方部隊在何時何地集結嗎?你知道敵方的飛機、坦克都藏在什麼地方又已經運到哪裏去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去人,也沒有那麼多特務間諜可派。中國通俗的有點兒荒誕的小說《封神榜》中寫了一個“千裏眼”,觀看千裏之外發生的事情如在眼前一般。還寫了一個“土行孫”,可以從這裏鑽進土裏,又從那裏鑽出土來。如果有這麼一雙千裏眼和鑽地的本事,要看哪裏就看哪裏,想去哪裏就去哪裏該有多好啊!

當代的軍事偵察衛星,可以稱得上是一雙真正的千裏眼。

(1)它速度快。快到什麼程度呢?如果是近地軌道上的偵察衛星,每秒鍾大約飛七八公裏,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繞地球一圈。這種偵察衛星速度比火車、汽車快幾百倍,比起超音速飛機也得快十幾倍或二十幾倍。打個比方。從北京出發,到天津隻要半分鍾,到上海三分鍾,到拉薩五分鍾也就夠了。不但偵察及時,而且保證有連續性。一般長壽的偵察衛星,在空中可以停留兩年以上,在這段時間內可以偵察到目標連續不斷的變化情況。

(2)範圍廣闊。飛機和衛星作比較,同樣都是20°的視角,從3000米高度的飛機上能看到地麵1平方公裏的範圍,從300公裏高空的衛星上看地麵,就可以看到1萬平方公裏,看到的範圍相差萬倍以上。有人作過計算,說在高空飛機上把我國拍攝一遍,需要拍100萬張照片,用10年的時間;如果用衛星拍攝,隻需拍800多張照片,花不了幾天的時間。

(3)受限製少。要是在對方地麵上拍軍事目標的照片,對方一定會把你抓起來問罪。你到我空中來照相也不行,侵犯領空主權,飛機也會被打掉。天上衛星誰能管得著它呢?它有超越國境的自由,而無侵犯領空的麻煩。高山、大海、荒漠戈壁、茂密森林,人無法到達的地方,都阻擋不了衛星去偵察。

照這樣說,軍用偵察衛星就沒有缺陷和不足的地方了嗎?當然不是。世上沒有哪一樣事物會是十全十美的,衛星也一樣。

“太空千裏眼”

軍用偵察衛星因為高度不同,運行軌道不同,從地球上看去,就好像有動的和不動的兩種狀態。大多數偵察衛星,是處在120-200公裏高空的低軌道和350-1500公裏高空的中軌道上,它們繞地球運行的同時,地球自己也在不停地自轉,所以不會老停留在一個點上。這些衛星繞地球一圈,就像用一道寬帶子把地球綁了一道,但是下一圈不在同一個地球緯度上,兩圈之間就會留下一個沒有觀察過的空白地帶,人稱之為“盲區”。

彌補的辦法是有的。一個是在設計衛星軌道時,有意讓衛星繞行周期同地球自轉周期的關係不等,或者稍多一點,或者稍少一點。錯開的結果就可以把要偵察的地方全部不漏地偵察到。另一個辦法是在同一個軌道內多放幾顆衛星,並網,聯網。就像電視轉播用的差轉台一樣,隔一定距離就設一個,這樣就不怕有遺漏的地方了。

如果把偵察衛星發射到離地球表麵35800公裏的高空,這時候,它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恰好同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同,從地麵上看去,就好像是靜止不動的了。這種衛星叫做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又叫做靜止衛星。它站得高,看得廣,停留的時間長,能24小時連續工作。有3顆這樣的衛星,整個地球就全都在它的監視之下。

軍用偵察衛星從性能上分有四種。

(1)照相偵察衛星。它的設備主要是可見光照相機,其中有用來作普查的全景掃描相機和用來作詳查的畫幅式相機。衛星拍攝的照片有的密封裝人回收艙,直接送回地麵衝洗判讀,世界上掌握這種技術的國家隻有3個。為了防止回收艙落到別人手裏,上麵會裝上自爆裝置,規定時間一過就自行炸毀。另外的一個辦法是無線電傳輸,就是先在衛星上把拍攝的照片自動衝洗出來,然後把目標圖像轉換成電信號,用無線電波形式發給地麵,再還原為目標圖像。有的照相偵察衛星上裝有電視攝像機,一邊對地麵目標進行偵察,一邊就把信息發送給了地麵指揮中心,這就更快更簡便了。

可見光照相機分辨力高,但是受天氣影響大,陰雨、雲霧和夜間都不適宜。白天也隻有上午8-9點和下午2-3點工作最佳。所以人們又研究出了用紅外線照相、多光譜照相和微波照相等設備。

但是,這些照相設備也都各有長處和短處。紅外線照相的長處是可以揭露地表麵的一些偽裝,多光譜照相的長處是便於識別更多目標,可它們依然要受到雲霧雨雪天氣的影響。微波照相的長處是不受天氣影響,還可晝夜工作,有穿透地表層和冰塊、森林的能力,所以一般的隱蔽和偽裝逃不過它的眼睛,它的短處是一遇到無線電幹擾,所有可以發揮的作用就統統都失效了。要是這些照相方式配合起來使用,取長補短,不是更好嗎?然而這樣一來,衛星的負擔就加重了。

對衛星拍的照片的分辨、判讀是又一個關鍵技術。衛星到底能看到什麼?照的照片同照相館照的人像,或者同我們用的傻瓜機照出來的風景、山水照片一樣嗎?過去有一種傳說,說北京軍事博物館廣場上停的汽車,衛星照片上都能看出它牌照上的號碼來,真是這樣的嗎?可以肯定地說,現代的高新技術還做不到使衛星上拍的照片同我們日常拍的照片一樣,看出有鼻有眼的人、有磚有瓦的房子。

最先進的照相偵察衛星,在160公裏高空,用焦距2.44的相機拍的照片,可以分辨出地麵上長、寬都是0.3米的物體。但是這個物體在照片上依然不過是很小的小點,還要結合周圍環境中其他目標信息,經過判讀才能識別出這個小點究竟是什麼。如果目標大到長、寬都有1.5-2米以上時,照片上有可能看清楚一些細部特征,比如兵艦的艦首、艦尾之類。

(2)電子偵察衛星。裝備有偵察接收器和磁帶記錄器,主要用來偵察雷達和軍用電台的位置、使用的頻率,有時也截取導彈試驗時發出的遙測信號,掌握對方戰略武器發展情況。電子偵察衛星比其他電子偵察手段優越和安全,弱點是當地麵雷達或電台過多、信號過密過雜,就難以篩選出真正有用的信息,而且容易受假信號的欺騙和幹擾。如果地麵雷達和電台臨時關機,也可以躲過它的偵察。

(3)導彈預警衛星。用來戒備導彈襲擊。洲際導彈飛得快,彈道高,射程遠,發射後30分鍾左右便可打到8000-13000公裏的目標。

因為地球表麵是橢圓形而不是平麵,所以最先進的警戒雷達也隻能在導彈飛過一半路程以後發現它。預警衛星在導彈離開發射架1分多鍾就能發現它,從發現到自動把信息傳給地麵站,再從地麵站傳給指揮中心,全部過程也就三四分鍾時間。對付從陸地發射的洲際導彈,有25分鍾預警時間,對付從潛艇上發射的洲際導彈,也至少有15分鍾的預警時間。這種導彈預警衛星存在的問題是,無法跟蹤導彈在關機以後的慣性飛行,是真的發射導彈還是發的假導彈,衛星辨別不出來。

(4)海洋監視衛星。專門用來監視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的活動。裝有電子偵察設備的這種衛星同電子偵察衛星沒有什麼區別;裝有雷達設備的,可以主動搜索目標,不靠對方發射信號來發現目標。國外正在實驗裝備紅外探測器的海洋監視衛星,設想從幾百裏高空能偵察到水下60米深的核潛艇。

偵察係統

從空中、海上回到地麵,我們看到許多的兵器器材,還依然是用來作偵察的。太空的偵察衛星,低空、高空的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偵察飛機,地上的傳感器,高倍率望遠鏡,炮射電視,尤其是眾多的遍布陸海空軍中的雷達,等等,真像是在編織一張張天羅地網,拚命地捕捉每一個可以捕捉到的信息。

偵察技術在今天已經發展成一個複雜的技術係統。

從軍事目的上說,可以分戰略偵察和戰術偵察。或者可以分作為長遠目標作準備的,就像積累材料,一點一點地收集;以及為近期的當前的特定目標的情報收集。

如果從空間地域分,那就有地麵偵察,航空偵察,空間偵察,水下偵察。

要是從技術手段上分,大體有電磁波偵察,聲學偵察,力學偵察等。細分起來,僅電磁波偵察一項,又有光學照相偵察,多光譜偵察,夜間偵察,雷達偵察,傳感器偵察。

全世界軍隊中究竟有多少兵力用在偵察方麵,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每天收集有多少信息,更是一個很大的數目。有人寫文章說,一架飛機飛到重要戰區上空300米以上高度,可能會有1000部雷達跟蹤監視。這話也許說得過了,但是有許多部並且性能不一的雷達監測,是肯定無疑的。這從一個側麵可以看出世界上偵察器材真多呀!

核武器

所謂核武器,又稱原子核武器,它是一種利用自持進行的核裂變或聚變反應,在瞬時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爆炸,對攻擊目標產生大規模殺傷作用的武器。原子彈為第一代核武器;氫彈以及中子彈和衝擊波彈為第二代核武器;現在正在研製第三代核武器。

所謂原子彈,是利用鋼或鈈等原子核易發生裂變反應,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武器或裂變彈。原子彈的爆炸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能量,主要依靠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汙染和電磁脈衝進行殺傷與破壞。

所謂氫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能量點燃氚、氚等氫核的自持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聚變彈和熱核彈。它的殺傷力比原子彈大得多,最大可達千萬噸級TNT當量,殺傷因素與原子彈基本相同,多作為戰略核武器的核彈頭。所謂中子彈,是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具有相對較弱的衝擊波和輻射效應的一種專門設計的小型氫彈,又稱增強輻射彈,是一種理想的戰術核武器。

所謂衝擊波彈是一種以衝擊波效應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的特殊氫彈,又稱減少剩餘放射性彈。它對地麵建築或堅固工事有很強的摧毀作用,是一種理想的戰場使用核武器。

原子彈

也稱“裂變彈”,是利用“鈾”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由於它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故稱為核導彈、核航彈、核地雷、核炮彈等。

原子彈的設計原理,是使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瞬間達到超臨界狀態,並適時提供若幹中子觸發鏈式裂變反應。超臨界狀態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達到:一是“槍法”,又稱“壓攏型”,即把2-3塊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在炸藥爆炸產生的高壓力推動下迅速合攏成為超臨界狀態;二是“內爆法”,又稱“壓緊型”,即用炸藥爆炸產生的內聚衝擊波和高壓力,壓縮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壓縮後的裝料密度提高,處於超臨界狀態。

兩種方法相比,內爆法可少用裂變裝料,因而被廣泛采用。原子彈主要由引爆係統。炸藥層、反射層、核裝料和中子源等部件組成。引爆係統用來起爆炸藥;炸藥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裝料的能源;反射層由被或鈾構成,用來減少中子的漏失;核裝料主要是鈾-235“和鈈-239”;中子源是提供觸發鏈式反應所需的“點火”中子。1945年美國製造了3顆原子彈,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是迄今為止唯一用於戰爭的核武器。戰後,一些國家相繼發展了低當量、威力可調及加強型等高性能的原子彈。中國1964年10月16日的第一次核試驗是以塔爆方式進行的,用的是內爆法鈾彈。共試驗4次。

氫彈

也稱“聚變彈”或“熱核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氖、氖等氫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果的核武器。

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或幾萬噸TNT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氫彈由起爆原子彈、熱核裝料和外殼等主要部件組成。一般多以“鈾”‘作外殼。聚變反應產生大量的高能中子能引起“鈾”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當量並降低費用。

世界上已有美、俄、英、中、法等5個國家擁有氫彈。中國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於1966年12月28日首次進行氫彈原理試驗。1967年6月17日爆炸的第一枚氫彈,威力大於300萬噸梯恩梯當量。中國是第4個擁有氫彈的國家,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至爆炸第一顆氫彈隻用了2年零2個月的時間,其發展速度在世界上是最快的。

中子彈

也稱“增強輻射武器”,是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的低當量小型氫彈。主要特點是加強了中子輻射而削弱了衝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效應。一枚1000噸當量級的中子彈,其瞬時輻射對坦克乘員的殺傷半徑可達800米,相當於一枚1萬噸的裂變彈,但其產生的衝擊波對建築物的破壞作用半徑隻有300-400米。

如果適當增加爆高,在核輻射的殺傷半徑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對建築物的破壞半徑還可顯著減小。但當武器的當量增大時,核輻射殺傷半徑隨當量的增大比衝擊波。熱輻射的破壞半徑隨當量的增大要慢得多。因此,中子彈必定是一種低當量的核武器,多用於有效地殺傷敵方戰鬥人員和對付集群裝甲目標。1977年美國首次進行地下試驗,1980年法國宣布進行了中子彈試驗。

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是以化學戰劑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遲滯敵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破壞武器,它包括裝有毒劑的化學炮彈、航彈、火箭彈、導彈和化學地雷、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材,以及裝有毒劑前體的二元化學炮彈、航彈等。化學武器在陸海空軍及導彈部隊中均有裝備。使用時,將毒劑分散成蒸氣、液滴、氣溶膠或粉末等狀態,使空氣、地麵、水源和物體染毒,造成人員傷亡,遲滯敵方軍事行動。

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比較,有以下特點:一是殺傷途徑多。毒劑可經呼吸道、皮膚、食物、水等途徑使人員中毒;二是持續時間長。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可延續幾分鍾、幾小時;有時達幾天、幾十天;三是殺傷範圍廣。化學炮彈比普通炮彈的殺傷麵積一般要大幾倍至幾十倍。染毒空氣能隨風擴散,滲入不密閉、無濾毒設施的裝甲車輛、工事、建築物等;四是受氣象、地形條件的影響較大。如大風、大雨、大雪和近地層空氣的對流,都會嚴重削弱毒劑的傷害作用,甚至限製某些化學武器的使用。

化學武器家族的六大“魔王”

用來作為化學武器的毒劑林林總總,但總而言之,常用的不外乎六種。

第1種是窒息性毒劑,這種毒劑會對人體的肺組織造成損傷,使人感到呼吸困難、胸部壓痛,直至昏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這種窒息性毒劑對人的眼、鼻、喉等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1956年5月6日,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曾用B-29轟炸機對北朝鮮南浦市地區投擲窒息性毒劑炸彈,造成了1127個老百姓中毒,其中480人窒息而死。

第2大“魔王”叫糜爛性毒劑,這種毒劑能對人體的呼吸道、肺組織以及神經係統產生巨大損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人的皮膚接觸這種毒劑後會發生紅腫、起泡、潰爛等現象,尤其當人眼沾染了以後,眼睛就會瞎掉。其中最出名的是芥子氣,芥子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被稱為“毒劑之王”,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找到它的解毒藥。1984年3月,伊拉克軍隊曾用飛機向伊朗軍隊的陣地大量布灑芥子氣,造成伊朗士兵大量中毒而被迫撤退,造成的傷亡人數達2700多。

第3種是中毒性毒劑,因為它主要是對人體的血液細胞產生破壞作用,因此也稱血液中毒性毒劑。人體吸人這種毒劑以後,會由於血液細胞受損而導致全身性組織缺氧,特別是呼吸器官受到損傷,出現呼吸麻痹,嚴重時可致死。

第4種是刺激性毒劑,這類毒劑主要是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喉嚨、皮膚等器官,人中毒後會出現流淚、咳嗽、惡心、胸痛、頭痛以及皮膚灼痛等症狀。不過在脫離接觸後幾分鍾至幾個小時後,這些症狀便可消失。但是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吸人也會造成肺部損傷而死亡。

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曾多次使用一種叫CS的刺激性毒劑,攻克了用常規武器久攻不下的越軍堅固的防禦陣地。

令人感到恐怖的是,這種毒劑大都是芳香性固體。人會情不自禁地為其香味所吸引。然而,它卻讓人在聞到香味的同時受到“陰險”的毒害。

第5種毒劑是失能性毒劑,人在遭受它的襲擊後,會出現精神失常或軀體失去效能的情況,如出現幻覺,走路跌跌撞撞、辨不清方向或是全身癱瘓,暫時失明等症狀,從而失去了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