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兵器博覽(2 / 3)

蘇聯7.62毫米DP輕機槍

7.62毫米DP輕機槍是由蘇聯槍械設計師捷格加廖夫1926年設計定型的一種輕機槍,1928年裝備蘇軍,20世紀50年代才撤裝。該槍口徑為7.62毫米。發射1908年式7.62毫米槍彈。全槍重9.1千克。全槍長1270毫米。隻可連發射擊。使用47發彈盤供彈。戰鬥射速為80-90發/分鍾。有效射程為800米。

1940年該槍槍管由固定式改為可更換式。全槍共65個零件,結構堅實,在風沙等惡劣環境中工作可靠性好。但全槍重量較大,機動性較差。DP的變型槍有DA航空機槍,DA-2雙管航空機槍,DT坦克機槍及其改進型DTM坦克機槍,彈鏈供彈的RP46輕機槍。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曾仿造過DPM和RP46機槍,稱為1953年式7.62毫米輕機槍和1958年式7.62毫米連用機槍。

捷克7.92毫米ZB26輕機槍

7.92毫米ZB26輕機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輕機槍之一。1924年由捷克布爾諾武器公司的胡萊克兄弟合作研製並定名為M24普拉加機槍,通常稱為ZB26,捷克國內稱為M24,槍上印記是VZ26。該槍口徑為7.92毫米。發射7.92毫米毛瑟槍彈。槍重9.66千克(裝滿彈時)。槍長1163毫米。可單、連發射擊。使用20發彈匣上方供彈。理論射速為550發/分鍾。有效射程為900米。該槍為導氣式自動武器,槍機起落式閉鎖機構,準星照門偏置於左側。該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火力較強而機動性又極佳,因而曾被24個國家裝備。1930年捷克又改進此槍,出產了改進型ZB30,1939年德軍占領捷克,繼續生產上麵兩種機槍,並改稱MG26、MG30裝備德軍。1932年英國生產ZB26,稱為布倫輕機槍。捷克後來又出現了發射7.62毫米短彈的VZ52式和發射7.62毫米M43槍彈的VZ57式。ZB26輕機槍在中國稱作捷克輕機槍,曾裝備中國軍隊。

蘇聯7.62毫米RPK輕機槍

7.62毫米RPK輕機槍是蘇聯AKM自動槍的同族武器,1964年裝備蘇軍。兩槍基本結構完全相同,多數零件可以互換。AKM自動槍的槍機有83%可更換到RPK輕機槍上,彈底間隙符合要求,這在戰場上的好處是很大的,有利於實戰需要。其口徑為7.62毫米。發射1943年式7.62毫米步槍彈。全槍重5千克(空槍時)。全槍長1035毫米。可單、連發射擊。使用30、40發彈匣或75發彈鼓供彈。戰鬥射速在連發時為80發/分鍾。有效射程為800米。差別在於,RPK的槍管加長,而且帶折疊式兩腳架,不能更換。

前捷克斯洛伐克7.92毫米ZB-26式輕機槍

7.92毫米ZB-26式輕機槍是前捷克斯洛伐克ZB公司胡萊爽兄弟於1924年研製的,1930年還出現了ZB-30式輕機槍。ZB-26式輕機槍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輕機槍之一,曾有24個國家裝備。中國曾大量引進並仿製,該槍在中國參加了抗日戰爭、抗美援朝。1932年英國仿製了ZB-26式輕機槍,這就是有名的布倫機槍。該槍具有結構簡單、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火力較強等優點。口徑7.92毫米,有效射程900米,射速500發/分,槍重9.066千克。

奧地利施太爾5.56毫米AUG式輕機槍

5.56毫米AUG式輕機槍與AUG式步槍為同一槍族,其結構基本相同,主要改進是:換裝了重型槍管,增大射程,提高了連發射擊能力,其特點是:采用無槍托結構,長度較短,大量采用塑料零部件,加工容易,其零件與步槍可以互換。該槍口徑5.56毫米,發射美國M193式或北約SS109式5.56毫米槍彈,射速680發/分,槍重49千克。

西班牙5.56毫米賽特邁阿梅利輕機槍

賽特邁阿梅利機槍是一種班用自動武器,隻能進行連發射擊。采用半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閉鎖機構為滾柱閉鎖式,由可散彈鏈供彈。機區由可分開的兩塊衝壓的鋼板組成,以使容易拆卸連接槍管和鍛造的槍管節套拆卸容易。機匣前端既可作槍管護套又可作護木使用,機匣後部裝有活動部件、複進機和緩衝器組件、供彈槽、小握把、增強塑料槍托等。發射美國M193式或北約SS109式5.56毫米槍彈,初速為875米/秒,全槍長970毫米,槍管長400毫米,槍重5.2千克,最大射程為1650米。

重機槍

重機槍主要用於射擊集群目標,薄壁裝甲和低空飛機等。其結構由槍身、槍架和瞄準裝置組成。重機槍通常采用機械瞄準裝置,有的還配有光學瞄準具和夜視瞄準具。有效射程:地麵目標為800-1000米,低空目標為500米。槍架用以支撐槍身,賦予槍身一定的射角和射向,多為三腳架,有杆式和輪式。重機槍可靈活改變射向,方向射角為360°。

英國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機槍是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研製的極為著名的機槍。1884年,馬克沁首先取得了這種機槍的發明專利。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該槍采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發射11.43毫米M71式黑火藥槍彈,槍身重27.2千克,使用容彈333發的帆布彈帶供彈,水冷槍管,可單、連發射擊。該槍一問世,便因其猛烈的火力受到各國重視。1893年,英軍在羅得西亞戰場首先使用此槍,大顯神威。此後在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機槍都顯示出它極大的威力和作用。德國人在此基礎上改進仿製出了MG式馬克沁機槍,口徑為7.92毫米,發射7.92毫米98式槍彈。槍身重26.54千克,三腳架重31.98千克,槍身長1175毫米,使用100或250發彈帶供彈,隻可連發射擊,依靠水套槍管冷卻,理論射速為400-500發/分鍾,最大射程可達2000米。中國1888年開始試製該槍,直到20世紀40年代,這種重機槍一直在中國軍隊中使用,其中以1935年命名的民國二四式重機槍最為有名。

美國M1917勃朗寧重機槍

7.62毫米M1917勃朗寧重機槍是1917年由美軍設計並裝備美軍的一種水冷式重機槍。該型機槍作為美軍的主要機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1936年改型為M1917AI型機槍。它在美軍中的位置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M60機槍取代。

M1917勃朗寧重機槍的口徑為7.62毫米,發射7.62毫米M1或M2槍彈。槍身重為18.64千克(帶水時),槍身長為981毫米,連發射擊,用250發帆布彈帶供彈。該槍理論射速為450-600發/分,有效射程為1000米。該槍槍尾有可單手發射的握把。采用水冷結構,在高寒及無水地區不便使用。因此,該槍後來又發展出一款氣冷式改進型M1919A4型機槍。

蘇聯7.62毫米SG-43重機槍

7.62毫米SG-43重機槍是由蘇聯槍械設計師郭留諾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設計出來的一種代替1910年式馬克沁水冷機槍的重機槍。該槍可高射與平射。口徑為7.62毫米。發射1908年式7.62毫米槍彈(包括重彈和輕彈)。槍身重13.8千克。槍架重26.6千克(輕武架)。全槍長1708毫米(戰鬥狀態時)。連發射擊。使用250發閉式不散彈鏈(l箱)。戰鬥射速為250發/分鍾。有效射程為1000米(平射時)或500米(高射時)。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管可以迅速更換,槍尾有兩個“D”形握把。本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火力猛烈,精度好,但重量大,攜行不便。SG-43重機槍有多種改進型,如SGMT和SGM型,SGMT是SGM的坦克機槍型。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曾仿造出兩種,稱為1953年式7.62毫米重機槍和1957年式7.62毫米重機槍。

蘇聯12.7毫米DSHK-38式大口徑機槍

12.7毫米DSHK-38式大口徑機槍是由蘇聯槍械設計師技格加廖夫對自己在1934年設計的一種機槍改進而成的。

DSHK-38式大口徑機槍的口徑為12.7毫米,發射蘇聯12.7毫米機槍彈。全槍重180千克,全槍長2330毫米(平射狀態時),隻可連發射擊。該槍采用槍械設計師什巴金設計的轉鼓式供彈機構。彈箱容量為50發,開式彈鏈。戰鬥射速為125發/分鍾。最大射程為3500米。該機槍火力猛烈,子彈破甲能力強。

該槍可采用何列斯尼可夫設計的高平兩用槍架,既可做普通機槍用,也可做高射機槍用。

蘇聯12.7毫米DSHK-38/46式大口徑機槍

該槍是蘇聯在1938年式大口徑機槍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而成的,1946年正式定型生產。該機槍口徑仍為12.7毫米。發射蘇聯12.7毫米機槍彈。全槍重180千克。全槍長2328毫米。隻可連發射擊。采用滑板式彈鏈供彈機構供彈。每一隻彈箱容量為50發。有效射程為2000米。與1938年式大口徑機槍相比,該槍將轉鼓式供彈機構改為滑板式彈鏈供彈機構;將槍管與機匣由螺紋連接改為槍管固定栓連接,便於迅速更換槍管。

20世紀40年代末,捷克以此槍為基礎研製了牽引式四聯高射機槍。中國也仿製了該機槍。生產了1954年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通用機槍

近年來英文軍事書籍中出現了一個Machine Rifle這個術語。人們把它叫做突擊機槍。突擊機槍是與突擊步槍同族的輕機槍。是現代戰爭中步兵的主要武器之一。普通輕機槍一般有兩名射手,一名正射手,一名副射手,副射手也是彈藥手。而現在有許多輕機槍是在突擊步槍的基礎上,加長和加粗槍管,加大供彈具容量,加裝兩腳架,既具有突擊步槍的輕便靈活的突擊性,又有接近輕機槍的火力持續性,並且不用副射手,可單兵攜行使用。典型的突擊機槍有俄羅斯RPK式、比利時米尼米式等。

德國7.92毫米MG42機槍

7.92毫米MG42機槍是1942年德國機械設計師魯格納在MG34通用機槍基礎上開發研製出來的一種通用機槍。該槍口徑為7.92毫米。發射7.92毫米毛瑟槍彈。槍身重11.5千克。槍架重19.2千克。槍身長1219毫米。采用連發射擊方式。使用50發彈鏈或75發鞍形彈鼓供彈。理論射速達1000-1300發/分鍾。有效射程為800米或1000米。MG42仍采用槍管短後坐的自動方式,機構動作可靠,既能平射,又能高射。MG4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名聲顯赫,而且對後來通用機槍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德國7.92毫米MG34機槍

7.92毫米MG34機槍是1934年由德國毛瑟兵工廠設計師施坦格研製的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該槍設計時參照了瑞士M30蘇羅通機槍的構造原理,可做輕機槍或重機槍用,還可改裝成高射機槍、坦克機槍或機載機槍用。其口徑為7.92毫米。發射7.92毫米毛瑟槍彈。槍身重12千克。槍身長1224毫米。可單、連發轉換射擊。使用50發不散彈鏈或75發彈鼓供彈。戰鬥射速連發時為200發/分。有效射程為800米或1000米。該槍可左右兩側供彈,故可以並聯成雙管或多管機槍使用。而且槍管可以迅速更換,各部件間用銷釘結合。

M34機槍對世界通用機槍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世界許多機槍都是在此基礎上或參照該機槍的設計思想設計出來的。

美國7.62毫米M60通用機槍

7.62毫米M60通用機槍是1957年1月在美國定型投產並裝備美軍的機槍。它徹底取代了裝備美軍長達40年之久的勃朗寧輕機槍和重機槍。該槍口徑為7.62毫米。發射7.62毫米北約彈。槍身重10.48千克,三腳架重654千克。槍身長1100毫米。隻能連發射擊。使用了散彈鏈供彈。戰鬥射速為200發/分鍾。有效射程為800米或1000米。該槍采用活塞短行程截流膨脹原理的導氣式自動方式,槍膛內鑲有鶴鉻鑽合金襯套,增加槍管壽命。零件多為衝壓件,結構精密緊湊,重量較輕。M60機槍成為西方國家廣為使用的機槍之一。M60通用機槍的改型槍有:M60E1機槍,坦克或裝甲車的並列機槍M60E2機槍,裝在直升機上的M60C機槍,帶“D”形握把和尾部扳機、用於直升機或炮艇上的M60D機槍以及單兵機槍M60LWMG-1式機槍等。

蘇聯7.62毫米PK/PKS通用機槍

7.62毫米PK/PKS通用機槍是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研製出來的一種通用機槍。1965年正式裝備蘇軍,取代了RP-46連用機槍和STM營屬重機槍。PK是做輕機槍用的代號,PKC是PK放在三腳架上當重機槍使用的代號。

該槍口徑為7.62毫米。發射1908年式7.62毫米步槍彈。槍身重9千克。槍架重為7.5千克。全槍長1267毫米。隻可連發射擊。使用不散彈鏈式50、100、200或250發彈鏈箱供彈。戰鬥射速為250發/分鍾。

PK/PKS通用機槍的有效射程為1000米。該槍是卡拉什尼科夫槍械係列中的一種。該槍結構簡單,重量輕,射擊精度好。它的改進型槍為PKM通用機槍;它的變型槍有PKT坦克機槍和PKB裝甲運兵車機槍。

捷克7.62毫米VZ59通用機槍

7.62毫米VZ59通用機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捷克研製出的一種通用機槍。該槍口徑為7.62毫米。發射7.62毫米蘇聯1908年式底緣槍彈。槍重8.67千克或19.24千克。槍身長1215毫米或1116毫米。采用連發射擊方式。使用彈鏈供彈。戰鬥射速為350發/分鍾或157發/分鍾。有效射程為900米或1400米。該槍結構簡單,適於在惡劣環境中使用,性能穩定可靠。該槍作輕機槍時配用輕槍管,作重機槍時配用重槍管。該槍有4種類型:VZ59L為輕機槍型;VZ59為重機槍型;VZ59T為坦克上的並列機槍;VZ59N為發射北約彈的類型。

比利時7.62毫米MAG通用機槍

7.62毫米MAG通用機槍是20世紀50年代由比利時國家兵工廠聘請槍械設計師歐內斯特費爾菲設計研製的一種通用機槍。MAG機槍可做輕機槍用,也可做重機槍使用,還可以安裝在戰車上使用。該槍口徑為7.62毫米。發射7.62毫米北約彈。槍身重10.35千克。三腳架重10.5千克。槍身長1225毫米。采用連發射擊方式。使用彈性供彈。射速可在600-1000發/分鍾之間調節選擇。有效射程為800米或1200米。該槍結構堅實可靠,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機槍之一。世界上有50個國家裝備使用,總數超過15萬挺。

日本7.62毫米62式通用機槍

7.62毫米62式通用機槍是1956年由日本研製生產的一種用於裝備戰後日本自衛隊的機槍。發射7.62毫米北約彈。槍身重10.7千克。槍身長1200毫米。采用連發射擊。使用可散彈鏈供彈。理論射速為600-650發/分鍾。有效射程為600米或1100米。

瑞士7.62毫米SIG710-3通用機槍

7.62毫米SIG710-3通用機槍是由瑞士工業公司參照德國MG42、MG3等通用機槍研製出來的一種機槍。可作輕機槍和重機槍使用,也可作車載用機槍使用。該槍口徑為7.62毫米。發射7.62毫米北約彈。槍身重9.25千克。槍身長1143毫米。采取連發射擊方式。使用可散彈鏈或不散彈鏈供彈。理論射速為800-950發/分。有效射程為800米或1000米。采用半自由槍機自動方式,槍管輕、重兩型可以更換。作重機槍使用時,采用L810三腳架,折疊起來可由單兵背攜。

衝鋒槍

衝鋒槍是以雙手握持,發射手槍彈,用於近距離作戰、衝鋒和反衝鋒戰鬥的單兵連發自動槍械。一般認為衝鋒槍源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研製了不同型號的火力密集、殺傷威力大的自動衝鋒槍。後來又產生了微型衝鋒槍。

德國9毫米MP38衝鋒槍

9毫米MP38衝鋒槍是德國生產的一種著名的衝鋒槍。早在1936年,德國厄爾瑪兵工廠就研製出了一種衝鋒槍,1938年應德國陸軍總部要求進行改進生產,正式裝備,命名為MP38衝鋒槍。該槍口徑為9毫米。發射9毫米帕拉貝手槍彈。全槍重(空槍)MP38為4.086千克,MP40為4.027千克;MP41為3.7千克。全槍長(托伸)MP38和MP40為833毫米,MP41為864毫米。MP38和MP40隻能連發,MP41可以單、連發射擊。便用32發直彈匣供彈。MP38瞄準具是護翼片狀準星,“U”形缺口照門表尺,表尺射程100米、200米。該槍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金屬折疊槍托的衝鋒槍,也是世界上第一支全部采用鋼材和塑料的槍械。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的衝鋒槍之一。MP40是MP38降低成本的改進型。它大量采用衝壓零件和焊、鉚等工藝,部分采用塑料件,零件具有良好的互換性,適於大批量生產。為了增加容彈量,曾經改為使用雙彈匣和左右滑動彈倉。MP40在改進中有MP401和MP4011兩種型號。它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一種衝鋒槍。此後還有MP41型,由德國亨耐爾兵工廠生產,基本結構同MP40,但采用固定木托,增加了快慢機,可以進行連發或單發射擊,產量很少,未裝備德軍。

德國9毫米HKMP5衝鋒槍

9毫米HKMP5衝鋒槍是聯邦德國HK公司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衝鋒槍,最初的型號為HK54,1966年裝備聯邦德國治安和警察部隊,改稱MPS。該槍口徑為9毫米。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好手槍彈。全槍重MPSA3為2.55千克ZMPSSD3為3.4千克。全槍長(托伸)MPSA3為660毫米,MPSSD3為780毫米。可單、連發射擊。使用15發或30發弧形彈匣供彈。有效射程為200米(MPSA3)或135米(MPSSD3)。MPS後經多次改進,形成了一個衝鋒槍係列,基本型為MP5A2、MP5A3,微聲型為MP5SD,衝鋒手槍型為MP5K。MP5係列全部采用半自由槍機,1977年前使用直彈匣,1977年後改用弧形彈匣,配有輕型榴彈發射具和次口徑彈發射組件,備有光學瞄準具。瑞士、荷蘭軍隊也裝備了此槍。MP5SD分為3種:MP5SD1、MPSSDZ和MPSSD3,槍管稍短,消聲效果較好,深受各國反恐怖突擊隊員的歡迎,一些國家的武裝部隊和警察也裝備此槍。

美國11.43毫米M1928AI湯姆遜衝鋒槍

11.43毫米M1928AI湯姆遜衝鋒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衝鋒槍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火局長湯姆遜將軍認為需要一種威力介於手槍和步槍之間的自動武器,並且提出了Submachinegun一詞,得到了公認,後來就以湯姆遜將軍的姓氏命名這種衝鋒槍。湯姆遜衝鋒槍由工程師佩恩和奧克霍夫設計,1915年製成樣槍。最早生產的型號為M1921。後又出現MP1928AI等多種型號,少量裝備過美軍,並提供給英、法等國盟軍使用。該槍口徑為11.43毫米。發射11.43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槍重4.78千克。全槍長811毫米。可單、連發射擊。使用20或30發直彈匣供彈。有效射程為200米。該槍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結構比較複雜的半自由槍機。1942年對該槍做了改進,采用自由槍機,定名為MI,作為美軍第一種製式衝鋒槍裝備部隊,但由於重量較大,且成本較高,1943年停產。此槍曾被中國仿製。

美國9毫米卡利科M960A式衝鋒槍

美國卡利科槍械公司自1989年開始研製了一係列9毫米衝鋒槍,包括M955A式、M960A式、M96lA式等。該槍采用半自動槍機式自動方式,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該槍最大特點是采用大容量的螺旋式彈匣。彈匣內所有槍彈圍繞中心排列在帶槽的托彈體上,托彈體橫貫彈匣中心螺旋式彈匣的每一級裝有2發槍彈,托彈體旋轉一圈,可發射14發槍彈,槍彈到了供彈口被槍機推入膛內。彈匣容彈量有50發和100發兩種。為了便於快速裝彈,還配有快速裝彈器,可在25秒內裝滿1個50發彈匣。M960A式全槍長(槍托拉出)782毫米,不含彈匣時槍重2.36千克。

蘇聯7.62毫米1943年式衝鋒槍

7.62毫米1943年式衝鋒槍是在1942年德軍兵臨列寧格勒城下時,蘇聯槍械設計師A蘇達耶夫設計的一種易於生產的衝鋒槍,稱為1942年式,專門用於城市戰鬥。1943年列為蘇軍正式裝備,稱為1943年式衝鋒槍。該槍口徑為7.62毫米。發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全槍重3.36千克。全槍長819毫米。隻能連發射擊。使用35發彈匣供彈。有效射程為200米。該槍結構簡單,大量采用衝壓件,采用金屬折疊槍托,裝有小握把。戰後廣泛使用於華約各國。中國仿製槍命名為1954年式衝鋒槍。

瑞典9毫米M45衝鋒槍

9毫米M45衝鋒槍由瑞典卡爾古斯塔夫步槍廠於1944-1945年間研製生產,並裝備瑞典軍隊。M45衝鋒槍口徑為9毫米。金槍重3.35千克(空槍時)。全槍長808毫米(托伸時)。隻能連發射擊,最大射程300米。M45衝鋒槍在早期曾經使用一種容量為50發的大彈匣匣,後來改用36發容量雙列供彈彈匣,改進後稱為M45D衝鋒槍。M458衝鋒槍發射一種特殊的高速帕拉貝魯姆彈,稱為“9毫米M39B”彈,能在400米以內穿透鋼盔。由於膛壓高,所以禁止在手槍上使用。M45B衝鋒槍有一種裝消聲器的派生槍,美國特種部隊曾在東南亞使用。M45B衝鋒槍大量銷往印度尼西亞和愛爾蘭等國,埃及購買了生產特許權。

西班牙9毫米Z62星式衝鋒槍

9毫米Z62星式衝鋒槍是西班牙博尼法喬-埃色維裏亞有限公司在早期生產的Z45衝鋒槍的基礎上,1962年研製定型的一種衝鋒槍槍。Z62衝鋒槍已成為西班牙軍隊的正式裝備。

Z62衝鋒槍發射9毫米伯格曼貝阿德手槍彈或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全槍重2.62千克(空槍時)。全槍長700毫米(托伸時)。供彈方式使用20、30或40發直彈匣。Z62衝鋒槍的有效射程為200米。Z62衝鋒槍的拉機槽設在槍管護套;具有上下兩個月牙形的扳機式快慢機,扣動下方月牙部位可單發、扣動上方月牙部位可連發。

262衝鋒槍的改進型隻能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姆子槍彈,稱為Z63衝鋒槍。20世紀60年代末對Z63衝鋒槍又進行了較大改進,稱為Z70/B衝鋒槍,1971年裝備西班牙陸軍,同時原來的Z63衝鋒槍改稱為Z70衝鋒槍。

西班牙9毫米Z70、Z84型式衝鋒槍

西班牙Z70星式衝鋒槍是Z62衝鋒槍的改進型,該槍於1971年裝備西班牙陸軍。當時鑒於Z62衝鋒槍的。半月形扳機機構難以準確掌握,故對此扳機機構進行了改進設計,除此之外,其基本原理與Z62衝鋒槍相同。

Z70星式衝鋒槍使用的槍彈為9毫米伯格曼貝阿德手槍彈或9毫米帕拉貝4姆羊槍彈,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供彈具有20、30或40D發彈匣,擊發方式為開膛式擊發,發射方式為半自動或全自動,空槍重2.87千克,槍長701毫米。

Z84星式衝鋒槍是一種輕便、簡單、可靠而有效的衝鋒槍,該槍的良好防水性能和操作性參使其成為特種部隊和海軍手中的強有力武器。Z84星式衝衝鋒槍使用槍彈為9毫米×1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采用自由槍擊武,使用25發或30發彈區。采用半自動或全自動的發射方式。最大射程200米。Z84星式衝鋒槍的空槍重3千克,槍長為615毫米。

丹麥9毫米霍維M49衝鋒槍

9毫米霍維M49衝鋒槍是丹麥國家兵工廠於1949年仿製瑞典M45衝鋒槍的產物。霍維M49衝鋒槍不僅在結構與外形方麵與瑞典的M45非常相似,而且兩槍都使用卡爾古斯塔夫36發直彈匣。口徑為9毫米,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全槍重3.35千克。全槍長808毫米。霍維M49衝鋒槍隻可連發射擊。有效射程為150米。它的主體由厚鋼板衝壓、點焊、鉚接而成,有一折疊肩托,有將拉機柄推入卡槽的簡易保險。霍維M49衝鋒槍為丹麥軍隊的製式裝備,現在已停產。

槍彈

槍彈可用於射擊暴露的有生目標及薄裝甲目標等。由彈頭、發射藥、底火和彈殼4部分組成。使用時,通過槍械的擊針撞擊底火中的擊發火藥,引燃發射藥,產生高溫高壓火藥燃氣,推動彈頭沿槍膛加速運動,將彈頭射出槍膛。高速飛行的彈頭可直接殺傷或破壞目標。

箭形彈

箭形彈是一種彈頭內藏有小箭的槍彈。

使用這種槍彈之前,須在槍或炮口上安裝脫殼器,因為小箭藏在槍彈裏麵,發射時,需將它的外殼去掉。當箭頭射中人體後,迅速變形成一個小鐵鉤,並象螺釘一樣繼續旋轉著往裏鑽。所以,它比普通槍彈更具有殺傷力。除此以外,它還有穿透薄型鋼板的本領。另外,有一種對付大片目標的集束式箭形彈,裏麵裝有數10枚小箭,每枚小箭重不足1克,發射時,猶如數箭齊發。箭形彈的不足是發射距離近、射擊精確度差。它的外表與普通彈藥一樣,不同的是,它身體較細長,彈頭沒有殺傷力,僅僅起到依托小箭的作用;彈殼好比火箭發射架,供小箭垂直豎起,做好“起飛”的準備。

發射後,當彈頭帶著小箭通過槍或炮口上的脫殼器時被刮掉,小箭衝了出去,依靠尾翼控製飛行方向。

開花彈

開花彈原名“達姆彈”。一種在彈頭頂端開口的槍彈。這種彈頭射入人體,會產生相當可怕的炸裂性傷口。如果射中頭部,就會使腦袋丹花、它為什麼會這樣厲害呢?

原來,這種子彈的彈頭頂端有一個切口,彈頭裏麵的鉛芯裸露在外,囚此,隻要彈頭侵入人體就會變形,並產生翻滾,造成入口很小、出口卻很大的可怕傷口。

開花彈是19世紀末葉,由英國設在印度加爾各答的達姆·達姆兵工廠製造出來的。英國軍隊在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發現,即使對方身中數彈,也還能夠繼續戰鬥,這使英軍束手無策。於是,英國殖民軍便把賭注下在研製新武器上,不久,開花彈投產,並迅速交付部隊使用。由於這種槍彈的殺傷手段太殘酷,遭到了當時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1899年召開的海牙國際和平會議發表了一份宣言,禁止任何國家在以後的戰爭中使用這種槍彈。

但是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有一些國家的軍隊違約使用了經過改進的開花彈。

無殼彈

無殼彈是一種沒有彈殼的槍彈。它由可燃粘結劑先將用作發射的火藥粘牢,然後模壓成一個堅固的柱體,再把彈頭和底火分別嵌在火藥柱的兩端。無殼彈的形狀比較特別,彈頭細長,身體略顯矮胖。發射時,在燃燒的藥柱所產生的氣體的推動下,彈頭飛出槍口,而藥柱則被燒成灰燼。100發無殼彈,大約隻相當於20發常規子彈的能量,因此,打仗時,士兵可以隨身攜帶很多子彈。

我們知道,槍發射的是彈頭,蹦出來的是彈殼,因此,當子彈打完之後,地上便會留下一堆空彈殼。

這些用金屬做成的彈殼,增加了子彈的造價。無殼彈的試製成功,不僅使傳統的子彈走出了一條新路,同時,也使槍的結構相應簡化,這真是一舉兩得。由於它的製造工藝複雜,而且槍又要作相應的改進,它對槍膛的燒蝕嚴重,所以現在僅有為數不多的國家使用無殼彈。

槍榴彈

槍榴彈指用槍和槍彈發射的超口徑彈藥。

由彈體、引信、彈尾等組成。常用彈種通常有殺傷槍榴彈、反坦克槍榴彈、反裝甲槍榴彈、殺傷破甲槍榴彈,以及燃燒、發煙、照明、信號、毒氣槍榴彈等。

殺傷槍榴彈彈體多為球形或柱形,預製破片彈殼,配瞬發或跳炸引信。

一般彈徑35-65毫米,彈重200-600克,殺傷半徑10-30米,最大射程300-600米。

反坦克槍榴彈多采用鋁製彈殼,空心裝藥,配用機械或壓電瞬發引信。

一般彈徑40-75毫米,彈重500-700克,直射距離50-100米,垂直破甲可達350毫米,可穿透混凝土工事1000毫米。

槍榴彈的出現不遲於16世紀末。17世紀出現了將手榴彈加尾杆,直接插入槍口,用黑火藥發射的槍榴彈。18世紀中葉,英國人在燧石槍槍口安裝發射筒發射的槍榴彈也得到了發展。後來又出現了專用槍榴彈。

20世紀50年代以後,槍榴彈不斷得到改進、可直接以槍口兼作發射具,彈上帶瞄準具,彈尾內裝彈頭吸收器,使用實彈發射。

槍榴彈的生產簡易,使用較方便,能夠使步槍手具有點麵殺傷和反裝甲的能力。不少國家還在繼續研究,采用火箭增程、提高空心裝藥效應等技術,以便進一步提高槍榴彈的射程、殺傷和破甲威力。

手榴彈

手榴彈的出現和使用

手榴彈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早在宋代,中國就已有了‘火球”。到14世紀,中國已有人將火藥裝在陶罐中點燃,擲出後使其發揮爆炸作用。這便是手榴彈的雛形。在西方,15世紀時意大利人才開始製造早期的手榴彈。同代手榴彈的廣泛使用是從1904年的日俄戰爭開始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手榴彈已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手榴彈已成為陸軍士兵的常備武器裝備。

手榴彈的構成

手榴彈主要由彈殼、裝藥、引信、保險機構、握柄等5個部分組成。彈殼由金屬或塑料製成,用以裝炸藥或化學藥劑,並與引信相連接,爆炸後形成破片。裝藥一般采用壓裝或鑄裝梯恩梯,也有的用其他高能炸藥。引信是引爆炸藥的機構,也是手榴彈的心髒部分。有柄手榴彈的保險機構為柄端的保險蓋,投擲時要取下保險蓋或拉出保險銷;無柄手榴彈的保險機構由保險握片和保險銷組成,投擲時要用手壓住保險握片,拔出保險銷。握柄由木材、金屬、塑料或玻璃鋼材料製成。

手榴彈的種類

手榴彈可分為殺傷、反坦克、燃燒、發煙、照明、毒氣和教練等彈種。

殺傷手榴彈又分兩種:一種是常用的破片型,亦稱防禦手榴彈。主要用破片殺傷有生目標,兼有震懾破壞作用。其彈體外殼用鑄鐵或衝壓鋼板製成,也有用鐵皮殼內襯鋼珠、鋼絲等預製破片製成的。一般全彈重300-600克,有的僅重120克,也有重達1000克左右的。引信延期時間3-5秒,有效破片重0.1-0.4克,數量300-1000片,有的可達5000片以上。殺傷半徑為5-15米。一種是爆破型,亦稱進攻手榴彈。彈殼用鐵皮、塑料或其他材料製成。一般全彈重100-400克,炸藥重占30-70%,引信延期時間4秒左右。爆炸時,產生爆轟作用,震懾殺傷敵人。因所生破片很輕飛散不遠,投擲後繼續衝鋒,也不致傷及自己,適於在進攻中使用。有的可臨時加裝破片套,作防禦手榴彈用。普通木柄殺傷手榴彈在投擲時,帶出拉火繩,可使火帽、延期藥、雷管、炸藥相繼作用,產生爆炸。加重型木柄殺傷手榴彈則適於在防禦中使用。

反坦克手榴彈,亦稱反坦克手雷,多用空心裝藥,瞬發引信。通常配有手柄,彈尾有尾翅或穩定傘,以保證命中姿態正確,利於破甲。一般全彈重1000克左右,垂直破甲厚度可達170毫米,可穿透混凝土工事500毫米以上。燃燒、發煙、照明、毒氣等手榴彈外形和結構與殺傷手榴彈相似,內裝化學戰劑或煙火藥,配延期起爆或點火引信。

炮彈

炮彈的發明和完善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衝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鬥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製或鐵製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藥,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準確地對準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藥看起來象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裏麵裝的炸藥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藥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麵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隻用足夠的炸藥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幹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裏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藥,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藥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準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準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藥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藥。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炮彈的種類

現代炮彈的種類繁多,達上千種。若按用途分,可分為主用彈、特種彈、輔助彈3種。

主用彈即直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的炮彈,如殺傷彈、爆破彈、殺傷爆破彈(這3種俗稱“榴彈”)以及混凝士破壞彈、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縱火彈、化學彈、霰彈等。特種彈即完成特定戰術任務的炮彈。如發煙彈、照明彈、宣傳彈、曳光彈、幹擾彈、電視偵察彈等。輔助彈是部隊訓練和靶場試驗等非戰鬥使用的炮彈。如訓練彈、教練彈、試驗彈等。

按裝填物的類別,炮彈可分為常規炮彈、原子炮彈、化學炮彈、生物炮彈等。

按配用炮種可分為加農炮彈、榴彈炮彈、坦克炮彈、航空炮彈、高射炮彈、岸(艦)炮彈、迫擊炮彈和無坐力炮彈等。

按裝填方式可分為定裝式炮彈和分裝式炮彈。定裝式炮彈的彈丸和藥筒結合為一個整體,發射藥質量固定不變,發射時一次裝入炮膛。分裝式炮彈根據有無藥筒,可分為藥簡分裝式和藥包分裝式。藥簡分裝式炮彈發射時先裝彈丸,再裝發射裝藥,射速較慢,但能改變發射藥量,以獲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藥包分裝式炮彈沒有藥筒,發射時將彈丸、發射藥包和點具分3次裝填,依靠炮閂來密閉火藥燃氣,其射速更慢。

按彈丸穩定方式可分為旋轉穩定和尾翼穩定兩類。旋轉穩定炮彈由線膛炮發射,出炮口時獲得高速旋轉而產生陀螺效應,使彈丸穩定飛行。尾翼穩定炮彈可在滑膛炮或線膛炮上發射,利用其尾翼使氣動力壓心移到質心後麵,形成穩定力矩以保持彈丸飛行穩定。

按彈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可分為適口徑、次口徑和超口徑3種。次口徑炮彈的彈徑小於火炮口徑,初速高,有些穿甲彈和殺傷彈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采用這種結構。超口徑炮彈的彈徑大於火炮口徑,彈丸露於炮口外,可獲得較好的毀傷效果,如迫擊炮彈、長榴彈等。

對付活動目標的末製導炮彈

火炮對付的大多是固定的點狀目標或集團群體目標,所以一般使用具有顯著殺傷爆破作用的榴彈,如果要對付遠距離的活動點狀目標,普通炮彈就無能為力了。於是美國首先為其155毫米火炮研製成功了激光半主動末段製導炮彈“銅斑蛇”。

發射這種“銅斑蛇”炮彈時,火炮就象發射普通炮彈一樣,把末製導炮彈送到目標附近的上空,飛行到靠近目標的一定範圍時,接收到來自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開始製導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靠另外一個激光目標指示器照射到目標上,所以是半主動式末製導炮彈。這種未製導炮彈集中了許多優點,如火炮初速高、彈丸飛行大部分時間靠自然彈道飛行、不會受到外來幹擾、彈丸在飛行最後階段可改變飛行彈道追蹤目標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備了攻擊遠程活動點狀目標的能力。

炮彈的構成

現代炮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藥兩部分構成。彈丸包括引信、彈體和裝填物,用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引信是利用目標信息和環境信息,在預定條件下引爆或引燃彈體戰鬥部裝藥的控製裝置。發射裝藥包括發射藥、藥筒、底火和輔助元件。發射藥是發射彈丸的能源,藥筒用來連接彈丸、底火和盛裝發射藥,保護發射藥不受潮或損壞。發射時,筒體膨脹,與火炮藥室貼緊以密閉火藥氣體。底火受火炮機械或電的作用發火,點燃發射藥,產生膛壓推動彈丸運動。

各國炮彈

末製導迫擊炮彈

末製導迫擊炮彈兼有導彈和迫擊炮彈兩者的優點,因而受到軍事家們的青睞。

英國和瑞典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後研製成功了引人注目的8l毫米“莫林”末製導迫擊炮彈和120毫米“斯特裏克斯”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此後,世界各國掀起了研製末製導迫擊炮彈的熱潮。

“莫林”的英文原意是“灰背隼”,而“斯特裏克斯”的希臘文原意是“貓頭鷹”,這兩種鳥都很凶猛,能從空中俯衝而下,餓虎捕食般地擒獲獵物。末製導迫擊炮彈正象灰背隼和貓頭鷹一樣,是從坦克等裝甲車輛的頂部來攻擊厚度較薄的頂裝甲。由此可知,人們給這兩種迫擊炮彈取名的良苦用心。

“灰背隼”毫米波末製導迫擊炮彈前部裝有毫米波製導和控製裝置,而在彈丸中部裝有電子裝置、電池和聚能裝藥,在彈丸後部還裝有穩定翼和解除保險裝置。這就是說,把導彈上能自動追蹤目標的那一套裝置移植到迫擊炮彈上,使它象長上眼睛一樣,能靈巧精確地擊中目標。

這種製導迫擊炮彈用81毫米迫擊炮發射。當炮彈飛離炮管後,彈丸以其後部彈出的6片尾翼保持飛行穩定。彈丸飛至彈道最高點時,裝在彈上的毫米波雷達便開始工作,隨即進行目標搜索,與此同時,裝在彈上用來控製彈丸飛行方向的4個鴨舵翼也打開了。

毫米波雷達捕獲到目標後,通過製導和控製裝置將彈丸導向目標,從而使炮彈準確地攻擊坦克薄弱的頂裝甲。

迫擊炮發射時采用的是間接瞄準發射,而且“發射後不用管”,炮彈便能自己追蹤和擊中目標。這比直接瞄準發射的優越在於既可用於攻擊處於隱蔽地形處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又避免了直接瞄準發射時敵方火力的反擊。

在“灰背隼”末製導炮彈上的毫米波雷達開始搜索目標時,首先要搜索地麵300×300平方米範圍內的活動目標。如果在此範圍內未發現活動目標,它就自動轉入搜索100×100平方米範圍內的靜止目標。一旦發現目標,便通過控製彈丸上的舵翼將彈丸導向目標。它的射程可達5000米。

“貓頭鷹”末製導迫擊炮彈的彈徑比“灰背隼”的大,為120毫米。它的頭部裝有紅外製導控製裝置,中部裝有電子裝置、電池和聚能裝藥。而後部裝有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和折附在彈體上的穩定翼。

這種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采用120毫米迫擊炮發射。它由迫擊炮發射出炮口後,彈丸後部的4片尾翼便自動打開,以便使彈丸保持穩定飛行。當彈丸到達彈道更高點時,紅外傳感器開始搜索地麵目標,搜索範圍為150×130平方米。由於它的紅外導引頭與一個高智能的處理器相連接,因而它還能對目標進行敵我識別和種類識別,如區別出坦克或裝甲車輛等。一旦發現目標,紅外傳感器便輸出適當信號使製導控製裝置來捕獲目標。與此同時,處理器將控製安裝在彈體重心前部的12個小型火箭發動機來修正彈丸的飛行彈道,從而使彈丸能象貓頭鷹捕鼠那樣,迅速而準確地擊中目標。

“貓頭鷹”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比普通迫擊炮彈要優越得多。在1991年10月的一次實彈射擊中,發射的3發“貓頭鷹”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準確地擊中了3輛坦克靶車。

這種靈巧迫擊炮彈比一般迫擊炮彈還具有更大的破甲威力。“灰背隼”毫米波末製導迫擊炮彈可擊穿150毫米厚的坦克裝甲,而彈徑120毫米的“貓頭鷹”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的破甲厚度達550毫米。由於這兩種靈巧迫擊炮彈攻擊的都是裝甲較薄弱的坦克頂裝甲,因而它們足可以用來擊毀現代各種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而且命中率相當高。

貧鈾穿甲彈

海灣戰爭結束後不久,伊拉克於1991年11月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就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海灣戰爭中使用“核”彈貧鈾穿甲彈一事,譴責美國違反了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要求聯合國派遣一個專家組調查此事。

據英國報紙透露,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和英軍的坦克和飛機向伊軍發射了貧鈾炮彈,其殘片迄今仍在散發著化學毒氣和射線,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構成了長期的威脅。有關的核物理專家認為,在今後20-30年中,伊拉克將有數十萬人受到貧鈾彈的影響,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而喪生。

貧鈾是生產核反應堆燃料鈾時的副產品,貧鈾有著其他金屬不可替代的性能,它具有高密度、高強度和高韌性,其硬度是鋼的25倍。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發現貧鈾是製造穿甲彈的理想材料,就用貧鈾合金製成了穿甲彈。

貧鈾雖然不會象核彈那樣產生爆炸,但它有微弱的放射性,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特別是作為武器彈藥在戰場上使用後,大小碎片分布範圍廣,而且放射性是聽、摸、看、感覺不到的,人們長期接觸,身體將會受到一定損害。另一方麵,貧鈾還有一定的毒性。這是因為它本身化學性質有毒,猶如汞、鉛等金屬那樣,進入人體後不易被肌體全部排除,並會損傷內髒。

貧鈾穿甲彈是靠射擊後獲得的動能來擊穿坦克的防護裝甲的。彈芯在侵徹裝甲的過程中,由於高速碰撞,溫度可達900℃。作為彈芯的貧鈾合金在空氣中燃燒的溫度較低,約為400℃。在彈芯穿透裝甲後,彈芯碎片就自行燃燒,在車內形成較大的殺傷破壞作用,即殺傷乘員和破壞坦克內部設備。更為嚴重的是,貧鈾燃燒時會形成淡黃色煙霧狀的氧化鈾塵埃。這些塵埃狀的氧化鈾擴散開來,將周圍環境造成放射性汙染。實際上,它的危害並不亞於原子彈爆炸後的放射性汙染,隻不過每發穿甲彈的汙染區域較小而已。

目前,英、法、德、瑞士、俄等一些國家也在研製貧鈾穿甲彈,有的已裝備部隊使用。

雲爆彈

雲爆彈是采用燃料空氣炸藥製成的,爆炸分兩次完成。它在目標上空第一次爆炸後,將燃料空氣炸藥爆出。0.1秒之後實施第二次爆炸,形成100千克/平方米的超壓,這種高壓可以引爆地雷。當人員遭受這種壓力以後,內髒會嚴重毀傷,甚至導致死亡。超高壓隻是雲爆彈殺傷手段的一種。更為可怕是,它爆炸時會把周圍空氣中的氧氣燒光,在這個範圍內的人將窒息而死。因此,具有兩種殺傷手段著本質的區別。普通彈藥靠爆炸的衝擊力和飛射的彈片殺傷人員,隻要躲在工事中,就能有效防護。而雲爆彈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就是躲在掩體的人也躲不過這種炸彈的殺傷。

穿甲彈

裝甲彈的主要特點:該彈是依賴於彈丸本身的質量和火炮初速穿甲的,因而彈丸越堅硬和飛行速度越大,穿透能力就越強,也就是說,彈丸命中坦克裝甲時,比動能越大,穿甲威力就越大。穿甲彈不僅可以攻擊現代的坦克和裝甲戰車,還可以攻擊土木工事、磚石結構火力點和鋼筋混凝土工事等目標。穿甲彈彈芯大都采用鈾合金或鎢合金材料製成。在彈芯的中部包有三個卡瓣,用來支撐彈芯和在炮膛內密閉火藥氣體。彈尾部裝有4-5片尾翼,主要起穩定飛行的作用。當穿甲彈從火炮炮膛內發射出去後,就以每秒1500-1800米的速度高速飛行。在飛離炮後,卡瓣在飛流作用下很快脫落,餘下一根很細的彈芯,高速地飛向目標。當它命中目標時,其堅硬銳長的彈芯以巨大原壓力作用在裝甲上,坦克裝甲刹那間便產生數百塊高速破片和上千度的高溫破片在坦克“心髒”內部橫衝直撞,殺傷坦克內的乘員,毀壞車內的設備,引燃和引爆柴油和彈藥。

照明彈

戰爭實施證明,照明彈的用途是比較廣的,在進攻時,可以迅速觀察敵方的部署,觀察我方的射擊效果,及時修正射擊偏差,以保證進攻的突然性;在防禦時,可以用來偵察、搜索敵人,及時監視敵人的活動。一發中口徑照明彈發出的光,在爆炸高度為400-600米時,能照明方圓1000米內的目標,持續時間為23-55萬坎德拉。這樣的高度,連耀眼奪目的碘鎢燈在它麵前也大為遜色,因此,有人給它冠以“人造小太陽”的美稱。照明彈之所以能發出明亮的光是因為彈丸內裝有一個特殊的照明裝置,這個照明裝置用的既不是電也不是油,而是一種發光能力很強的照明劑。這種照明劑是由金屬可燃物、氧化物和黏合劑組成的。

殺傷爆炸燃燒火箭彈

殺傷爆破燃燒火箭彈,顧名思義,它既具有殺傷,爆破彈的性能,也兼燃燒彈的特性。這種彈的基本結構與一般火箭彈沒有多大差別,其戰鬥部殼體也與一般火箭彈大同小異。最重要的是該彈內藏火種燃燒合金,這種合金材料通常采用鎂、鋁合金、鋯合金以及金屬氧化物等材料製成。它燃燒時,能產生幾千度的高溫,因此可以利用彈內燃燒材料所產生的高溫來燒毀敵人的易燃物,包括一些木製建築物、彈藥庫、油庫、車輛等目標。這種彈的殺傷威力比普通火箭彈大得多。

發煙彈

發煙彈也叫煙幕彈,內裝發煙劑,爆炸後能產生大量煙霧。主要用於幹擾敵方的觀察和射擊。發煙彈由彈體、發煙劑、炸藥和引信等組成。發射後,引信引燃發煙劑,產生大量煙霧,形成煙障,用以掩護自己的軍事行動,迷惑敵人。發煙彈對敵方直接瞄準射擊的火包和乘機做靈活運動,因此是戰場上經常使用的彈種之一。

電視偵察彈

電視偵察彈是裝有電視攝象機和發送信號裝置的新型特種炮彈。經火炮發射到預定地區上空後,拋射係統將攝象機,發射機,天線等拋出,並使其懸吊於降落傘下。攝象機攝下對方陣地圖象,從而獲得敵方陣地和軍事行動的直觀情報。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指同車輛底盤構成一體自身能運動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進出陣地快,多數有裝甲防護,戰場生存力強,有些還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於不間斷地實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裝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戰鬥協同更加緊密。

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係統、底盤部分和裝甲車體組成。武器係統包括火炮、機槍、火控裝置和供彈裝填機構等。為減小炮身後坐量,多采用效率較高的炮口製退器;為減少戰鬥室內的火藥燃氣,炮身上裝有抽氣裝置;為提高射速和減輕裝填手的勞動強度,多采用半自動或全自動供彈裝填機構。底盤部分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行動裝置和操縱裝置,通常采用坦克或裝甲車輛底盤,有的則是專門設計的。車體的裝甲材料主要有鋼質和鋁合金兩種,厚度一般為10-50毫米,前裝甲較厚,其他部位較薄。

自行火炮除按炮種分類外,還可按行動裝置的結構形式分為履帶式、輪胎式和半履帶式;按裝甲防護可分為全裝甲式、半裝甲式和敞開式。全裝甲式車體通常是密閉的,具有對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護能力。

牽引火炮

牽引火炮指靠機械車輛牽引而運動的火炮。牽引火炮均有運動體和牽引裝置,有的還帶有前車。運動體包括車輪、緩衝器和製動器,車輪采用海綿胎或充氣胎。有的牽引火炮在炮架上裝有輔助推進裝置,用以在火炮解脫牽引後驅動火炮進出陣地和短距離行軍,或在通過難行地段時驅動火炮車輪與牽引車一起運動。有些長身管的牽引火炮,炮身可回拉或調轉180°以縮短火炮成行軍狀態時的長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汽車和拖拉機的使用,出現了牽引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機械車輛牽引成為火炮運動的一種基本方式。牽引火炮結構簡單,造價低,易於操作和維修,可靠性好,有些國家在發展自行火炮的同時,仍重視牽引火炮的發展。

現代自行火炮

目前,所有類型的牽引式火炮都有了相應的自行火炮,諸如自行榴彈炮、自行加農炮、自行加榴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迫擊炮、自行無後坐炮、自行高射炮等,它們如虎添翼,馳騁自如,在戰場上施展著各自的拿手本領。

當前投入使用的口徑最大的自行火炮,是美國的203毫米自行榴彈炮,所配用的榴彈重90千克。別看這種火炮體大身重,卻可以在半小時內被分解成炮與底盤兩大件,用大型運輸機空運。

現代火炮中,身價昂貴而結構和技術十分複雜的自行火炮,當屬新型的全天候、全自動的自行高射炮。例如雙管35毫米自行高射炮,約由20萬個零件組成,其造價比兩輛豹式坦克還貴。

隨著核武器的出現,自行火炮在現代戰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自行火炮具有三防能力,並能迅速投入或撤出戰鬥,有著較高的戰術和火力機動性,而這些都是牽引式火炮所望塵莫及的。

在現代戰爭中,坦克在向前推進時,若遇到敵人強有力的攔阻而沒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就很難完成戰鬥任務。在這種情況下,自行火炮就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它既有良好越野性能,可以有效地協同坦克和機械化部隊作戰。又能以自身的強大的火力擊毀敵坦克。另外,自行高射炮還能用來對付敵機的低空攻擊,並能有效地保護坦克和機械化部隊。

自行火炮與牽引式火炮相比,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可大大縮短行軍與戰鬥的轉換時間,從而可隨時投入激烈的戰鬥,一門203毫米牽引式榴彈炮從行軍狀態轉到戰鬥狀態,約需要半小時至幾小時,而自行火炮卻快得出奇,前後僅需要1分鍾。

我國在90年代初研製的155毫米自行加農榴彈炮,發射遠程全膛榴彈時的初速為每秒897米,最大射程達39000米,身管長為口徑的45倍。

它的最大行駛速度,在公路上為40-45千米/小時,在土路上為30-3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450千米,在行駛中可通過700毫米高的垂直牆,越過2700毫米寬的溝壕。

美國“十字軍”式自行火炮

1985年美國提出《先進野戰火炮係統發展計劃》,該計劃對新式火炮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求在目標毀傷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等方麵,都有明顯提高。具體要求是:

(1)它的最大射程心須超過21世紀初期同類武器所能達到的水平,至少達到40千米,爭取達到50千米;

(2)發射炮彈速度要盡量快,每分鍾達12-16發,並具有4-8發同時彈著的能力;

(3)停車後15秒內應發射出第1發炮彈;

(4)射擊命中精度要比M109A6式高50%,25千米的圓周概率誤差為80米,隻是M109A6式的一半;

(5)高機動性,越野速度達到39-48千米/小時;

(6)具有良好的防護能力和最小發射痕跡;

(7)具有自主診斷與檢測故障和自修複能力等等。

“十字軍”式火炮應運而生。該炮是一種雙車係統,一門為XM2001式自行火炮,另一輛為XM2002式裝甲供彈車。兩車采用同一底盤,有60%的通用部件。54倍口徑長的XM297E2式身管采用整體式中壁製冷。最大射程40-50千米,射速10-12發/分。供彈車上裝有60個彈丸和60個裝藥,可在12分鍾內通過遙控向火炮供應60發炮彈。越野速度39-48千米/小時,公路行駛速度67-78千米/小時,完全可以伴隨主戰坦克行進。有3名炮手,炮重50多噸。1996年中期,“十字軍”火炮轉入初步計劃階段,2000年初轉入工程製造和發展階段,同年8月製造出首門樣炮,2002年製造10門樣炮和10輛車,2005年開始裝備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