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蠻夷比想象中來的要快,還沒等東洲城準備好,那些人已經兵臨城下了,也可能是因為沿途之中的村落都已經搬空,他們殺無可殺,搶無可搶。
東洲百姓對蠻夷的仇恨是刻在骨子裏的,他們帶不走的寧願殺光燒光也不願意留給那些人,若不是士兵提前得了命令,不讓百姓毀掉地裏的莊稼,怕是連那些都不會留下。隻是地裏的莊稼還沒有長好,這些蠻夷也沒有耐性和時間自己收割,哪怕是被毀掉一些,最終也能留下不少。
湘王到底站了出來,說到底他出力了自然想要落個好名聲,東洲百姓倒是知道湘王,因為東洲和荊州離的很近,此時對湘王是一種打心底的崇拜。湘王很會用兵,能把荊州發展成現在的模樣,不僅僅是荊州的地理位置極佳,也是因為湘王把草原上的鄰居給打怕了,那些蠻夷被殺了數次以後就不敢再打荊州的主意,這才使得東洲每年遭掠的越發嚴重。
楚玹甚至沒有出麵,不過在後方直接收繳了東洲原先官員的權力,重新安排了人手,其中不僅穿插了自己的人手,也有湘王的心腹,那些心腹並不會掌管東洲的大權,卻也有監督的作用在裏麵。
而楚玹身邊的侍衛,也趁機被清理了不少,那些都是明德帝和大皇子的探子,這件事直接被推在了蠻夷的身上。
如此一來楚玹身邊人倒是少了許多,卻不代表沒有探子,所以湘王和楚玹演了一出雙簧,湘王和楚玹還發生了一場爭執,氣的楚玹吐血這才把人帶走,因為處理掉的不僅是明德帝和大皇子的探子,還有旁的皇子安排的,每家都隻認識自家的探子,如此一來給了對方一個錯覺,湘王要處理的不僅是自家的人,還有楚玹的人,目的是架空楚玹,楚玹無力反抗。
說到底湘王是有利可圖才會願意背了黑鍋。
蠻夷來的突然,也使得荊州的兵馬來不及趕來,不過東洲雖算不上全民皆兵,也比別的地方要強上許多,將領也都有經驗,不管是湘王還是楚玹都沒有動這些將領,湘王先了解了城中的情況,而楚玹的任務就是保證糧草的充足,這是一件很得罪人的事情,因為在一些時候,需要強征糧草,以士兵為主,還有那麼多從村中遷移來的百姓。
楚玹安排那些青壯年都去城牆幫忙,倒不是說讓他們直接殺敵,而是幫著抬木頭給士兵送飯,把受傷的士兵抬下去這類的活計,現在還不需要他們殺敵,如果真到了那一刻,怕是這些工作都要交給婦女老人來做了。
每日中午楚玹都會安排人給所有逃進東洲城的百姓送飯,而那些需要出力的則在登記的地方領餐一日兩頓,有時候還能見到肉。
在不缺糧食的時候,楚玹也不願意對人太苛刻了,不過夥食最好的還是士兵,就連傷員每日都有肉湯和饅頭,有時候還能吃上一個雞蛋,倒是讓不少人羨慕,同時在殺敵上更加英勇,因為他們感覺到就算受傷了,城中也會盡量醫治他們,而不是讓他們等死。
湘王看著楚玹收買人心,卻沒有說什麼,如果連這點本事都沒有,那麼湘王也不會選擇和楚玹合作了。
但是同時,湘王也想看看,等糧倉的糧食沒有了,楚玹要怎麼辦,強征城中的糧食統一管理嗎?那樣的話,楚玹還能保持自己的好名聲嗎?莫非是準備先從富裕的人家開始?可是沒有了那些商人,互市又如何開通?
湘王也肯定楚玹拿不出那麼多錢來,所以他在等楚玹來求助,這樣的話他就能趁機再提條件了。
等了許久,卻沒想到湘王等到的是楚玹叫人通知了城中所有商人都到了將軍府。
楚玹並沒有強迫這些商人拿出糧食,而是讓青衣把早就商量好的方案拿了出來,這些商人其實隻是相對的富裕,真正有錢的商人早就離開了東洲這個地方,留下來的不過是富貴險中求的人,甚至有些是走商的,因為蠻夷的事情城門封鎖,他們也怕不安全這才留了下來。
青衣說的很明白,朝廷要開互市,而互市能得到的利益可想而知,青衣沒有勉強他們,隻是說道,“眾位可以回去思索一下,隻是名額有限,現在你們也有三個選擇,朝廷按照市價收購你們手中的糧草,拿互市的名額,當然你們可以兩種都不選。”
楚玹一直坐在旁邊沒有吭聲,有個商人忍不住問道,“我們不是不信將軍,隻是……一直沒有聽說朝廷要開互市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