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夫市集”(2 / 2)

“農夫市集”路漫漫

時至今日,參與市集的農戶們對於市集的組織、規模以及銷售狀況基本都沒有什麼意見,不過消費者卻一直希望市集能夠進一步發展。但目前來講要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還很難。

原因是多方麵的。資金匱乏、專職人員缺失、管理機製不健全,更重要的還有公益與免費的定位事實上也帶來一種身份上尷尬。

1 無固定場所帶來的各種不便。市集的選址幾乎每次都來自於農戶和誌願者們的幫助,閑置的底商、倉庫等地方,都曾經作為市集的舉辦地。通常我們都會選擇在室內進行,這樣不會在城管那裏惹麻煩。僅有一次市集試圖在—個社區裏進行室外的售賣,隨即遭到了相關部門的幹涉。

2 遊擊隊式生存狀態背後還有更大的挑戰——身份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擺攤賣貨的事情歸工商、城管、稅務以及文化部門負責,大型活動則歸公安部門管理,我們作為一個非營利性質的民間公益組織,要極盡所能和這些部門搞好關係。沒有主管單位,也沒有正式的注冊,不算“合法”,但也未被認為“非法”,市集一直生存在這樣的夾縫之中。

3 消費者希望市集常態化和規模化的呼聲日趨高漲,市集進一步擴大所需的規範管理和資金需求,而且組織者們還一直在承擔被質疑的壓力——其中包括是否具備對進場農戶資質的審核能力,如何提供對食品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沒有將商品利潤納為己有等等。

4 在商戶數量擴大至20-30家之後,農夫市集的誌願者們已經很難抽身一家家堅持不斷地考察並審核了,他們更希望能在已經建立起來的固有的信任基礎上,由消費者不定期組織參觀農場等活動來起到對農戶的監督作用。

本刊連線

對話北京農夫市集負責人常天樂。

本刊記者:未來是否考慮通過獲得企業或者其他機構的讚助解決資金問題?

常天樂:其實之前也曾經獲得過一些個人和公益組織的讚助,但是金額都很有限。曾有一個NGO組織給市集提供了一定的資金資助,但是這些錢僅夠支付一個全職誌願者幾個月的報酬。

也曾經有一些居心不良的農業企業想要提供資金,但是這種錢我們不敢拿。由於這種企業與市集提供安全食品的理念不同,隻是想通過市集這個平台賺錢,所以被我們拒絕了。

本刊記者:以後是否會像國外市集那樣向農戶收費?

常天樂:這種模式在中國並不適用。如果向農戶收費,就改變了組織者與農戶的關係,這部分費用最終也會在消費者身上體現。同時,也更容易讓消費者對市集的組織者和農戶的產品質量產生誤解。所以,市集暫時不會考慮向農戶收費。

本刊記者:之前市集也曾考慮注冊成公司,現在是否已經注冊成功?

常天樂:注冊的事情還沒有成功。但是市集目前也在考慮與—些結構比較好的商業企業合作,不讓大家認為市集的組織者隻是想通過這個平台來牟利。現在也正在尋找一個新模式,讓市集可持續性地發展下去。

記者手記

合法才能得到政府扶持

事實上,不僅北京存在有機農夫市集,上海、廣州等城市也都有類似的農夫市集。但是,目前所有的市集都在“合法”與“非法”的尷尬處境中艱難生存著。

相關管理機構的負責人認為,這種有機農夫市集更類似於小農經濟時代的產物。每次市集的時間、地點都不固定,覆蓋規模也非常有限。而且市集既不是經過注冊的社會組織,也不具有一般公司的法人資質,如果市集農戶銷售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很難追究市集組織者的責任。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認為,有機農夫市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有機產品進入市場。現在很多有機蔬菜在進入市場時會遇到一些障礙,進去以後有時也很難被接受。洪濤說,市集同時具有公益性和合作性。在目前市場經濟模式下,隻有將公益性和市場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可持續發展。隻有獲得政府或社會組織的支持,才能使這種形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立足之地。可以通過財政或者基金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同時也應該給予誌願者一些精神獎勵,從而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但是有機產品隻有走向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才能進一步解決市集更加合法化等問題,否則可能很難存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