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市集”
三農視點
作者:範蕾蕾
導語:有機蔬菜、綠色豬肉、無添加食品……各類帶著“鄉間土味”、沒有化學添加劑的食用品聚集一地,以生態綠色為名組成了一個專門的集市。它有固定時間、“營業執照”,口碑相傳,傳統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顧客多是攤主的“粉絲”、網友、一個召集起的市場——“農夫市集”
中國多地興起“農夫市集” 尋找食品安全消費新模式
近來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不少都市興起的“農夫市集”,多由倡導綠色健康消費的誌願者白發組織,力圖在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戶和尋找安全農產品的消費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梁。
在微博上,已經有北京、上海等多地的“農夫市集”注冊,有的打出減少化肥農藥帶來的環境汙染,維護食品安全、實踐公平貿易的口號;有的則承諾是不在生產中使用化學製劑的農夫組成的市集。這些市集開市時間往往並不固定,時間和地點通過微博發布。
合肥市小團山香草農莊早在半年就參加了這些“農夫市集”活動。農莊工作人員封貴告訴記者,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他們先後參與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地的“農夫市集”活動,把農莊自產的有機蔬菜、香草肉製品和香草加工品帶到市集上,受到消費者歡迎。
據介紹,組織市集的誌願者來自不同行業,但都十分關注食品安全。他們在組織市集前,會對想進入市集的農產品進行考核篩選,盡力確保貨真價實和值得信賴的綠色農產品進入市集。
“這些市集不同於傳統的農產品產銷渠道,是社會公眾尋找到的一種食品安全消費新模式。”封貴說,這種全新的產銷模式對於堅持綠色生態種養的農產品生產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
“以我們的香草香腸為例,去年我們的銷售量不過百餘斤,而今年下半年以來,通過農夫市集等渠道,平均每周的銷量就達上百斤。”封貴說。
當然,最歡迎的還是消費者。在各地“農夫市集”的微博上,有的粉絲高達2萬餘人,少則也有數千人。有網友寫道:因為不想吃各種添加劑,現在都很少吃鹹菜醬菜了,在集市上吃到了純手工製作的無添加醃蘿卜,感謝用心製作無添加食品的人。還有網友表示,什麼都能省吃不能省,要吃最新鮮的無汙染的食物。
合肥市民宋靜告訴記者,自從懷孕以來,她和家人格外重視食品安全。為此,她的家人甚至每周都乘車到郊區的農貿市場采購食品。看到網上興起“農夫市集”,她十分心動,“如果這樣的市集早日開到我們居住的城市就好了!”
農業專家表示,隨著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公眾關注,各種食品安全消費的新探索也層出不窮。農夫市集是一種替代傳統農產品產銷的直銷特供新模式,可以讓貨真價實的有機和綠色產品直接進入消費者的菜籃子,優勢明顯,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不過,專家同時也指出,這一新模式仍麵臨一些需要破解的問題,如目前的組織比較鬆散、如何保證篩選的農產品是真正符合相關規定的有機綠色食品等。
趕集去,以健康之名
“農夫”是“有機”、“綠色”、“無公害”的代名詞,讓您愛上鄉間土味,回歸田園。
“農夫”幫我們省去了中間環節,讓我們與農戶麵對麵,讓健康食品直接上桌。
“農夫”是一個公益性的,由誌願者發起的農產品購物平台。
“農夫”沒有固定場所,不定期舉辦集市,但它倡導生態農業。
流行背後的市集文化
1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健康食品備受人們矚目。
2 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有質量的生活。
3 社會的發展,消費者對養生理念越來越重視。
4 高檔農產品僅局限於個別超市和極少的直營店,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5 城市消費者大多遠離土地,不了解農業,農夫市集滿足消費者與農化麵對麵交流。
6 在信任缺失的大環境下,消費者希望找到信任的依賴。
各地“農夫市集”掃描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旨在讓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戶能夠和消費者直接溝通、交流,幫助消費者找到安全、放心的產品,鼓勵從事有機農業,減少化肥和農藥帶來的環境汙染。
上海農好農夫市集:市集旨在展示上海地區不使用化學農藥、激素、添加劑及轉基因種子的中小規模農業的實踐成果。鼓勵消費者通過消費選擇來支持健康、環保的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