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促進少數民族地區中職生順利就業的思考(2 / 2)

(二)放低期望值,樹立大就業的觀念。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會橫挑鼻子豎挑眼、挑三撿四、事事不順意,這就是期望值過高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要教育學生改變和更新就業觀念,樹立大就業的新觀念。何謂大就業觀,就是先找到一份工作,有固定收入,不管專業是否對口,不管用人單位的性質,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先生存,後發展”、“先就業再擇業”,要知道不是社會適應我們,而是我們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不適應社會,最終會被社會邊緣化,會被社會發展所淘汰,所以要求學生一定要正確認識自己,要讓學生明白,在社會生活中能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能就業是第一位的,能養家糊口才是最現實的。年輕人中流行的“工作要最輕鬆,工資要最高”的就業理念是錯誤的。

(三)加強就業心理輔導和心理谘詢。老師要運用心理學原理,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詢問,給予疏導,進行思想方麵的引導,達到調整心態,解除思想壓力的一係列教育活動。而心理谘詢則是讓老師或專門的輔導員與學生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並與他們商議,解答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疑惑,鼓勵他們走出就業誤區,在他們就業受挫時給予撫慰,消除偏激心理的這樣一係列活動。心理谘詢與輔導最好同時進行。比如舉辦就業實習動員大會,讓學生了解外麵的世界,鼓勵他們走出大山,走出封閉,消除恐懼焦慮心理,舉辦就業心理講座,介紹中職學生就業時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傾向,讓學生了解求職、麵試、簽約進廠等就業流程,降低期望值,找到既能穩定上班,又能展現個性特長的工作場所。總之是解難答疑、解出壓力、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合格的建設者。

(四)培養學生抗挫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現在的少數民族中職生,大多是“90後”的獨生子女,他們在長輩的百般嗬護下長大,事事稱心如意,沒有遇上什麼困難和挫折,缺乏抗挫折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上職場的失敗,他們就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失去參加工作的信心,在就業前要進行艱苦奮鬥和抗挫折的教育,要讓他們知道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在就業過程中要讓他們知道一次性成功的事是很少的,失敗了可以再來,關鍵是要頂住困難,吃一塹,長一智,走出陰影,順利就業。

(五)塑造和諧健康人格。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和諧健康的人格,和諧健康人格應具備這樣的內涵:①良好的人際關係,②較高的道德修養,③良好的行為習慣,④科學的認識方式⑤較為豐富的知識,⑥正確的價值導向,⑦清晰的人生目標。

那麼,怎樣塑造和諧健康的人格呢?

1.重視和諧觀念的灌輸。少數民族地區的中職生年齡還小,大多在17~19歲,他們接觸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時間少,對儒家的和諧思想知之甚少,所以要在灌輸和諧思想觀念上下工夫。要讓學生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提倡“和為貴”,和才能團結,團結才有力量,“和”是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重視人際關係,教會學生與他人和睦相處。和諧健康的人格,要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就是要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同學之間團結互助,寬容理解,才能共創美好生活。反映在就業上就會相互幫助,求職辦事就容易多了。

3.開展集體協作性的文娛活動。開展集體協作性的文娛活動,有利於培養中職生的團隊精神,有團隊精神,有協調溝通的能力這是很多企業招聘工人的標準之一,中職學校在二年級實習之前應開展這類集體性的文體活動,比如足球、籃球,多人踏板行進,合唱、集體體操比賽、接力賽、野炊等,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能力,有利於矯正孤僻、怯懦等不合群心理障礙,有助於和諧健康人格的塑造。

消除心理障礙,實現學生順利就業,是中等職業教育的一個共同課題,需要大家共同來破解,通過上述五個方麵的工作,加上學校、家庭的疏導,社會的關心與學生的自我調適,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一定能戰勝自我,消除障礙,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沉著應付,抓住機遇,實現個性發展和順利就業的雙贏,實現和完成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完美結合,達到中職教育的最終目的,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貴州省黎平縣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