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穿越歲月的詰問(1 / 2)

——讀《大山深處的獵人》有感

輕鬆一刻

作者:楊煥亭

關於“文革”題材的開掘和寫作,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曾經是一個敏感話題。然而,曆史注定了,無論是就曆史的邏輯還是理論的邏輯而言,這都是一段作家藝術家繞不過的領域,而且,隨著歲月的推移,它對於啟迪後來者的理性思考價值顯得越來越重要。《大山深處的獵人》為我們提供的正是一個充滿著探索意味的文本。這個三月的後半月,我的思緒都在作者所營構的故事長廊中穿梭,在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命運曆程中徘徊,在那一段遠逝的歲月留痕中徜徉。作品當然還是有許多值得打磨的方麵和環節。然而,我此時想說的是,作者的創作實踐再一次彰顯了現實主義雋永而又恒久的生命力,而作者那種在反差中構建敘事係統的思維方式則賦予了現實主義新的風采。

任何文本的構思,都是作家對題材選擇的產物。而怎樣切入題材,往往見證作家的目光和智慧。已經漸行漸遠的“文革”歲月,對於生活在今天的年青一代特別是80、90後的朋友,無論在時間概念上還是在空間概念上都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都顯得十分陌生和抽象。然而,對於從那個歲月走過來的人們,它是具體而又質感的,是與每一個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心結。跨越歲月造成的曆史隔膜而將它重新再現在讀者麵前,具有很高的難度。然而,我發現,作者選擇了一個很具哲學意味的角度。這就是在一種時空的反差和交織中去拉開故事的帷幕。於是,曆史波瀾起伏的滄桑巨變與時空隔絕下的觀念停滯;求證生命在曆史與現實的碰撞中存在的價值與求證穿越時間長河而不絕如縷的是非判斷,構成了小說的主線。在作品中,主人公有有是以一個賭場失意者的身份走進大山的。這就是說,作者力圖從現實切入而不是從曆史切入。在有有身上攜帶的,不僅僅是改革開放對於中國曆史的嶄新書寫,更帶著生活巨變而蕩起的浮塵。這樣,當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載體而遭遇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還停留?“文革”年月的杜楊西時,那種動感與“靜止”、遠逝與既在、碰撞與“懷疑”、迷茫與“清醒”的衝突撕開的是一道被年深日久倀合的創傷。那些因為堅守真理而遭受排斥打擊的精神摧殘;那些在是非顛倒的年月妻離子散瘄情感折磨,那些出逃之?與董兆林的揮淚話別,邃些在大山淑處“不知有漢?論魏晉”的混沌,無論如何都是令人糾結的。這些久遠的殘酶,因為有了有有的介入而被置於當代人的審美視角和價值評估之下。這和當年路遙寫作《悊心動魄的一幕》的創作姿態有了很大的區別,我當然不是說,他在藝術上可以和路遙相提並論,而是說作者的這個設定,賦予作品以強烈的當前性。在這裏,背景被藝術地淡化了,留下的隻有新老生命在一個特殊的典型環境中的交融和互入。隨著石雲峰、王蕾和健康相繼走進深山,杜楊西封閉的心靈世界終於投射進時代的陽光,而有有的人生也因為一場意外的遭際而獲得了升華。他從杜楊西身上觀照自己的人生,經受人格的打磨,重塑精神的殿堂,雖然還留下不盡如人意的足痕雨跡,然而,畢竟有了一份前所未有的清醒。這樣,作品就具有了一種哲學穿透力,這就是我們在分享今天新生活的春意盎然時,可否也留下了遺忘和丟失的遺憾;我們在書寫屬於自己的時代畫卷的時候,可否對那些歲月蒙塵的真理給予了新的回眸和擁抱?由此可見,不在於“文革”題材能不能寫,而在於怎麼寫,怎麼切入,以什麼樣的視角切入。

在任何時候,人物都是小說的核心,是作者情感和敘事的載體。而當我們將一部長篇作品置於文學叢林中考量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看它能不能為精彩紛呈的文學畫廊增添一個與既在作品毫不重複的藝術形象。在這一點上,作者的追求無疑是成功的。作者筆下的杜楊西,既非從維熙筆下的“右派”形象,也與張賢亮《牧馬人》中的人物有所不同。如果我們把那一場長達十年的“風雲”視作一個病態的肌體,那麼,杜楊西無疑是作者對這個肌體解剖的切片。杜楊西不是被動地被流放到大山深處的,從生存意義上說,他是一個避難的“遁世”人物。這是其一。其二,我更關注的是,作者在塑造形象的藝術實踐中,為讀者營構了一個複雜的、立體的、矛盾的大靈魂世界。

它是價值觀的扭曲與道德觀純潔的矛盾和統一。杜楊西的思想在被“左”的思潮鑄造為一個憂傷而又愚忠的模態時,就定格在了那個歲月的關節點上,年複一年地重複著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多麼不可思議的“早請示,晚彙報”和“天天讀”的行為方式,盡管他自己曾經被“階級鬥爭”折磨得遍體鱗傷,然而,他判斷是非的惟一標準還是“階級鬥爭”,一切在有有看來是自由和開放的世相,在他的價值評估中,都是“不合理”的,而在非人環境中形成的畸形的“自衛意識”,導致在外部世界的生命個體闖入他的生存空間時,表現出極度的恐懼和倉皇,不僅習慣地地將自己置於被批判的地位,甚至對於站在麵前的親人,生出一係列非理性的拒絕和否認。讀者在這裏感受的是一種悲劇的蒼涼。在“人學”層麵,杜楊西事實上已經被扭曲為一個“另類”的存在。然而,他畢竟帶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基因,這使得他在有有和王蕾遇難時,付出了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大愛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