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知道禍從口出的道理(1 / 3)

俗話說:“禍從口出”。社會上有許多人都曾因為口無遮攔而與人結下矛盾,因為說話而得罪人實在是一件愚蠢的事,如果開口之前先動動腦子也許就不會犯這種錯誤了。

心直口快最易討人嫌

生活中,常有一些中年人口無禁忌,嘴無遮攔,有啥說啥,他們自己美其名曰:心直口快!人家麵上說:“心直口快好啊,幹脆!”但說不定你哪句話沒說好,人家就記你一輩子。職場上,你嘴邊沒個把門兒的,總是說話不當,即使你再有能力、功勞再多,領導也隻會拿你當苦力。對心直口快的人來說,最要緊的是學學怎麼“打圓場”,免得遭人怨恨。

某單位A患了肝癌,本人並不知曉,家屬到處求醫問藥為他治療,效果不錯。沒想到B在看望A時,大大咧咧地直說出來。A經受不住突然的刺激,病情急劇惡化不幸死亡,引起死者家屬不滿,從此兩家結怨。

一個人說話不分場合地點,不分談話對象一律口對著心,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這是萬萬不可的。由於多方麵原因所限,你不能保證你想的都對、說的都對,而且聽話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分青紅皂白、不講究方式方法的直言快語,往往帶來不良後果。

萬萬記住,不要動不動以心直口快為擋箭牌,心口一致固然好,但要加個把門兒的,該直則直,該婉則婉。即使要直接對別人提出批評時,也應講究方式方法,講究批評的語氣、聲調,站在關心愛護的角度,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讓對方理解你的批評是真心為他好,從而引起他發自內心的自我批評,這樣才會起到批評的作用,收到好的效果。控製不住不當之言似乎沒什麼了不起,是小節,但這種小節卻常常使人吃大虧。俗話說“瘸腿騾子賣個驢價錢”。這話有點缺德,但是領會其精神,卻值得深思。有的人工作辛辛苦苦,能力也不比別人差,可就是打不了滿分,究其原因就差在那張嘴上。有的人幹工作也很賣力氣,能力弱點,但言談舉止都很得體,當說則說,不當說從不多言多語,因而頗有人緣。

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你冒犯了人家,人家也會等待時機報複你,所以話要少說,謹言慎語。萬一你已經快口把話說了出來,那就得想辦法打圓場,看看能否挽救回來,圓場打得不好,至少可以讓人家下得了台;圓場打得好,說不定還能出奇製勝。

(1)解勸有道

調解人可根據爭辯人提出的爭論問題會在不同的生活環境影響下發生變化,逐步變成新的類型的規律,肯定雙方均有的道理,使雙方均不失體麵,達到滿意的圓場效果。清末陳樹屏有急智和快才,善於用幾句話解開糾紛。他在江夏任知縣的時候,清朝著名大臣張之洞在湖北做督撫,張之洞與撫軍譚繼詢關係不太合。一天,陳樹屏在黃鶴樓宴請張、譚等人。賓客裏有人談到江麵寬窄問題,譚繼詢說是五裏三分,張之洞卻故意說是七裏三分,雙方爭持不下,誰也不肯丟自己的麵子。陳樹屏知道他們是借題發揮,對兩人這樣鬧很不滿,但是又怕掃了眾人的興,於是靈機一動,從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詞謙虛地說:“江麵水漲就寬到七裏三分,落潮時便是五裏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撫軍大人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沒有說錯,這有何可爭論的呢?”張、譚二人本來是信口胡說,由於爭辯又下不了台階,聽了陳樹屏的有趣的圓場,自然無話可說了。眾人一起拍掌大笑,爭論不了了之。

(2)偷天換日

有些時候某種行為在特定場合有著特定意義,圓場者為了化解矛盾,卻巧妙地解釋為另一種意義,這就是利用了行為的多義性。戈爾巴喬夫偕夫人賴莎訪問美國,在赴白宮出席裏根送別宴會途中,他在鬧市突然下車和行人握手問好。前蘇聯保安人員急忙衝下車,圍上前去,喝令站在戈爾巴喬夫身邊的美國人把手從口袋裏抽出來(怕行人口袋裏有武器),行人一時不知所措。這時,身旁的賴莎立即出來打圓場,向周圍的美國人解釋說,保安人員的意思是要人們把手伸出來,跟他丈夫握手。頓時,氣氛變熱烈了,人們親切地同戈爾巴喬夫握手致意。這裏,賴莎機巧應變,妙打圓場,緩解了當時尷尬的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