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知道包容他人會讓自己的天地更寬廣(3 / 3)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

禪師自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夢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境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

“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位禪師表現出來的慈悲寬懷之心,感化了小偷的靈魂。

這則有禪悟哲理的故事告訴我們,寬容別人不會使你失去什麼,反而會使你得到很多。

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各自走著自己的生命之路,熙熙攘攘,難免有碰撞。即使最和善的人也難免有時要傷別人的心。一個朋友背叛了我們,父母辱罵了我們或兄弟離開了我們,都傷害了我們的心。說不定就在昨天,或許是在很久以前,某個人傷害了你的感情,而又難忘掉它。你不該得到這樣的損傷,因為他深深地印在你的記憶中,在那兒繼續傷害你的心。

記不清是哪位哲學家講過,堵住痛苦的回憶激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諒。但對普通人來說,原諒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看來原諒傷害者幾乎不合自然法則。我們的是非感告訴我們,人們必須承擔他所做事情的後果。但是原諒則能帶走舊隙,相互諒解。

很多作家告訴我們,原諒可以使我們更“美好”,但很少有人理解到原諒別人而自己得到快樂。更多的人把原諒誤解為炫耀,可以使我們的地位更優越,甚至是壓倒敵人的一種方法。大教主狄羅遜曾經說過:“當對方有傷害之心時,我們則以仁慈對他,這是我們對他人所能取得的最光榮的勝利。”這裏把原諒作為有效的報複武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妻子發現丈夫不忠,經過別人的勸告之後,她決定“原諒”他,因而既沒有爭吵,也沒有離開他,從一切外在舉止上看,她是一個“盡了責任”的妻子,她把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每頓飯也準備得很周到,等等。但是,她用很巧妙的手段,用冷酷的心,用炫耀她道德上的優越感折磨他。這種原諒是報複性的原諒,而不是治療性的原諒。正如有的人所說:“我能原諒,但我不能忘卻。”這句話其實就等於“我不原諒”。真正的原諒就是被遺忘的,該像一張注銷的票據,撕成兩半,然後燒掉它,使人永遠忘記它。

當人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心靈創傷之後,自然對傷害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怨恨情緒。一位離婚的婦女希望她前夫的生活過得很艱難;一位男子希望那出賣他的朋友被解雇。怨恨是一種被動的和侵襲性的東西,它像一個化了膿的不斷長大的腫瘤,它使我們忘卻歡笑,損害健康。怨恨更多地危害了怨恨者自己,使自己拒絕了任何美好的生活。一位女士受到某個男人的“傷害”,就發誓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一個男人的愛被某個女人拒絕之後,他可能發誓將來永遠不同任何人進行感情的接觸。這種情感上的“疤痕”很可能使自己變得心腸冷酷,與生活失去了聯係。因此,為了我們自己的緣故,我們必須割除這個腫瘤。下麵是幫助你原諒別人過錯的幾種方法:

第一,放棄怨恨

沒有人願意承認他恨別人,這種藏在心底的怨恨卻常常在平靜的表麵奔流,損傷了我們的感情。承認怨恨,就等於強迫我們對靈魂施行手術以求早日痊愈,即做出原諒的決定。我們必須承認所發生過的一切事情,麵對另外一個人直接地說:“他傷害了我。”麗茲是某大學的一名副教授,她是一個很稱職的老師。她的係主任答應替她向教務長請求提升她。然而,在他向教務長提交的報告中嚴厲地批評了麗茲的工作表現,以致教務長對她說:“走吧,你隻好另謀職業去了。”麗茲恨透了係主任對她的詆毀。但她還要從他那裏得到一張推薦函,以便另找工作。當係主任對她說:“真抱歉,盡管我在教務長麵前為你說了許多好話,但仍然不能使教務長提升你。”她假裝相信他的話,但她難以忍受這口怨氣。一天,麗茲將這口氣直接和係主任吐露了,而他卻斷然否認了這件事。這使她看出他是多麼可憐多麼卑微的人。於是她感到不值得和他生氣,並最後決定把這樁事情拋在一邊。

第二,將錯事和做錯事的人區分開來

人們往往把人的錯誤與人自身打了等號,從而混淆了自己的視線。其實,錯誤的事情和做錯事的人是不同的。我們常說,他犯了一個錯誤,但不是說他就是一個錯誤。要區分這一點,首先要重新估計這個人,他的優點,他的缺點,以及他的錯事所處的環境。16歲的小麗是一個愛幻想的少女,她小時候就被她的生身父母遺棄了,對此她十分憤恨。她不明白為什麼她不值得她母親自己來撫養。後來她才發現生身父母很窮,並且生她時還未結婚。

吃了一點虧,就耿耿於懷,總想找個機會報複回來,這樣的人在社會上肯定被孤立,最後甚至會弄得自己四麵楚歌,所以做人一定要能夠寬容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