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慣以狗眼,從門縫裏看人(1)(2 / 3)

我想,那些習慣於將人才與奴才一視同仁或習慣於門縫裏瞧人的老板,屬下隻能是奴才和小人——就算偶爾能有一兩個人才留下,也是心甘情願準備蛻變成奴才和小人的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問他的人事組織部長封德彝:“最近,怎麼沒聽你向我舉薦什麼人才?”

封德彝說:“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隻是沒發現什麼特別冒尖的人才。”

李世民說:“用人要各取所長,總不能向曆史上的各個時代去借用人才吧?總不能等夢到了傅說和薑太公這樣的人再去治理天下吧?江山代有才人出,隻怕是沒發掘、沒能充分利用罷了。”

用人,不是傭人。狗洞裏看人,看人的人和被看的人沒有不像狗的;浮在水麵上了望,充其量也不過看到冰山一角;閉著眼睛,還能指望天亮嗎?

記得《伊索寓言》那條銜著肉的狗嗎?對著水裏的倒影狂吠,結果卻把嘴裏的肉弄丟了。開口閉口屬下無能的老板,結局會比那條可憐的狗更好嗎?!

年輕=不成熟;新人=沒經驗

大多數老板在招聘、選拔屬下時都會強調一個似乎極具普遍性的常識:成熟和經驗,似乎幾乎所有工作都離不開這兩條。甚還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能力的寶貴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關鍵。

在各種大同的場合,我們都曾聽到過類似的、老板的訓詞:

“你還年輕,在許多方麵還不夠成熟,凡事多向老同事老員工學習、請教……”

“你剛來沒幾天,很多情況還不熟悉,不要亂發表意見,服從安排,默默的跟著做就好……”

當然這還是客氣的,不客氣的便會音高八度、指著你的鼻子:

“你才吃幾碗幹飯?……還嫌嫩了點兒吧?啊?!”

“你才來幾天,對公司裏的情況了解多少,你懂什麼?”

“在一行裏,我都幹了十年了,經曆過的事情多了,……你的想法也太幼稚了、太不成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跟我談經驗教訓,你算老幾?”

如果你還年輕(或者曾經年輕),如果你是新人(或者曾經是新人),那麼聽到這些調調,會有什和感覺(或者曾經有過什麼感覺)?

你會很愉快地接受?除非你是植物裏的傻瓜或者飛禽裏的呆鳥,要不就是實在混不著飯碗了,否則的話,一定不會!

誰能耐煩別人臉上的折子裏寫滿“年輕?新人?還早著哩!”,或者一見麵就被數落:

“年輕幼稚,不成熟……”

“懂什麼……”

就算臉上掛得住,心裏不反感才怪!

年輕怎麼了?新人怎麼了?就算他們真的不成熟、不懂事、沒經驗,可這也不是他們的過錯和責任嘛。誰會在娘胎裏呆六十年,生下來就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情世故名副其實的“老子”?

一個人的年齡和年資能與一個人的成熟和經驗程度必然就成正比?成熟、經驗必然能與成功、成就劃上等號嗎?那麼,古人說“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竟是一句屁話!

事實上,許多毫無經驗、不成熟的人卻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許多有經驗、很成熟的人卻敗得很慘。林肯從未有過做領袖的經驗、說話結巴、行事也不夠老成,但你能說他這個美國總統當得不成功嗎?更不要說比爾·蓋茨、張朝陽這些數碼英雄了。而像胡佛這樣一個經驗老到成熟的人,當總統卻是當得最失敗!

為什麼?

因為經驗這東西,也是因地製宜的,在那兒有用的,在這裏並不見得同樣有用。而且對絕大多數人來說,20年的經驗隻是1年經驗的20次簡單的重複!即使在最複雜的工作裏,真正值得一提的經驗和新識一般人通常隻要不到2年的時間就可以完全掌握。

你以為你公司的工作竟比製造原子彈還複雜嗎?你以為你過去的經驗便能應對今天的情境和變化嗎?

再說成熟這東西,也隻不過是人情世故的代名詞,如果一個公司的工作已經到了需要高深的人情世故技巧才能說得通、做得通的地步,那麼我想,這家公司一定不是進化而是退化到了烏合之眾的程度。

凡有這種需求的老板和公司,活力和進取固然是要打問號的,而老態僵化或者裝啥“死屍派頭”卻是不言而喻的!

也有些老板在迎新大會上,會另有一套說詞:

“你們都是活潑潑的新人,是沒有陳腐的新鮮血液,但也必須是‘O’型才能融入到公司大家庭中來……”

嘴巴像在鼓勵,而在日後的一舉一動當中,才顯露出他們的“良苦用心”:

“你們這些黃毛小子,要想在咱這兒混下去,哪那麼容易,不把你們磨成一個個標準的‘O’型,怎麼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