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中清華是“民主政治的試驗場”嗎(1 / 1)

文革中清華是“民主政治的試驗場”嗎

爭鳴錄

作者:周邦園

韓愛晶先生在《炎黃春秋》2013年第11期發表《毛主席召見五個半小時談話記》,將自己“非凡歲月”的“非凡經曆”詳細寫出來,作為曆史資料留傳給後人,是很有價值的。但本人讀到最後幾段文字中“關於清華是中華民主政治的試驗場”的話就覺得違背基本常識。

文章說:“清華園付出慘痛代價的兩年,其政治生態實屬罕見,可謂絕版!這裏成了中華民族民主政治最典型、最生動的試驗場。”

客觀事實是,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文化大革命都與民主政治沾不上邊,說那慘痛兩年的清華是中華民主政治的“試驗場”,而且還是“最典型”、“最生動”的試驗場,是違背基本民主政治常識的大錯特錯!

我們簡要了解一下“民主政治的基本含義”:作為一種國家政治製度,民主即主權在民,應有三個基本要求:一是人民通過選舉產生國家主要領導者,並能夠對他們進行有效監督,當領導者嚴重違法亂紀時,可以罷免更換,並追究相關領導者的法律責任;二是權力得到製衡、製約,不存在不受限製的絕對權力,即用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裏”;三是國民的思想言論自由有充分保障,可以對任何國家領導者提出批評而不至受到打擊迫害。

韓愛晶先生講的清華兩年的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個基本要求均未有,毛澤東擁有絕對的權力,他的話“句句是真理”,即使朝令夕改,也絲毫不容置疑。清華大學雖然是社會中的小小一塊,但無論是清華學生的行為,還是北京針織總廠、新華印刷廠等工廠工人們的行為,無論是井岡山派的行為,還是紅旗飄派的行為,都是在毛澤東號召支持下發生的,而不是群眾自發行使或爭取什麼民主權利。這些大大小小的學生、工人幫派無一不是打著擁護毛澤東的旗幟,否則一經發現就會立即誅滅。包括清華在內的整個中華大地,絲毫不允許有公開反對毛澤東絕對權力(即使是實事求是的批評)的言行出現,這哪裏有民主政治的影子?

毛澤東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號召“踢開黨委鬧革命”,“砸爛公檢法”,廣泛發動學生、工人造反,亂中奪權,——幫派頭頭們都希望掌握一隅之地的控製權,但這種動棍、動刀、動槍的打鬥又怎麼能說是民主政治?

實現民主政治,是近現代中華民族的夢想之一,但這個目標至今還是夢想。幾千年專製極權的積毒太深重,正如毛澤東所說:“百代皆行秦政製。”因而通往民主的道路異常艱險曲折。一代代的既得利益勢力,總是找各種理由詆毀民主,拒絕民主。談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社會災難,至今還有人把“大鳴、大放、大字報”(連毛澤東本人也承認是引蛇出洞的“陽謀”),把學生、工人造反,說成是“大民主”,——不僅是民主,而且還是“大”民主。將個人迷信、個人崇拜導致的個人極權釀造的盆盆禍水潑到民主政治的頭上。韓愛晶先生將“清華園兩年的慘劇”,定為“中華民族民主政治最典型、最生動的試驗場”就是再典型不過的一例。

(作者為中共瑞金市委黨校高級講師)

(責任編輯黃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