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的站台
懂得付出才能得到,如果隻要對方付出,而自己卻喜歡索取,這樣隻會打破利益關係的平衡,合作是不會長久的。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與他人交往,目的是在於對方有什麼利用價值,天天盤算著與人交往會帶來什麼好處。當對方能滿足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提供便利時,便心裏樂哈哈,與他形影不離,仿佛情深義重,可是一旦對方沒有了利用價值,或者遇到麻煩,便推諉責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這實在是一種自以為聰明的愚蠢表現。這樣做的結果,無疑向別人表明:自己是多麼的無情無義,又是多麼的無恥。以後當別人與他交往時,必然會小心提防,以免被其利用。
有一個人利用一位姓畢的人手中的權為自己辦事,當對方在位的時候,他對他恭維不已,把“真誠合作”幾個字掛在嘴上。後來,他聽說老畢將退居二線,他的合作的姿態馬上就變了,甚至在一次宴請上,竟邀請了老畢單位的一個副職而沒有邀請他。這件事正好被老畢知道了。不久,退居二線的人名單下來了,老畢不在其中。那個人後悔不已,自己往後的工作很難做了。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事情都彼此聯係,互相依存。人與人之間不免有些明爭暗奪,有些磨擦,這一切都來源於是吃虧還是占便宜的心理,一切又都結束於吃虧與占便宜的行為。吃虧怎麼樣?占便宜又怎麼樣?吃虧了,既獲得心靈的平靜,又可以獲得道義上的支持。一旦對方醒悟過來,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無寧日,讓天下人恥笑,別人的錢財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個中道理,吃虧、占便宜也就分得清楚了。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且嚴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把友誼之情永恒為知心的傾訴,敞開心扉,樂於為對方付出,然後是愉快地享受彼此的勞動成果。生活實在需要太多太的友情,需要真誠的付出,而不是索取與占用。
我們給予朋友的,必須是友愛。我們對給予的結果必須負起責任,同時又要尊重對方的付出,不要對對方的付出不屑一顧。
付出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的付出就會變得醜態百出。就說笑容吧,你討好別人的笑,也能表達你的親切,但因為缺乏真誠,而變得生硬、勉強,令人厭惡,同樣的,心中有所要求,才給予對方好處,對於真正的友誼沒有實質性的益處。因為它可能帶來更的欲望,變成一個人對另一個貪婪地操縱。
朋友之間,還是合作夥伴之間,無論你給予與付出的是什麼,都應該是發此內心的。
有一則寓言故事,蘊含著深刻的處世哲理。
趙秀才與錢商人死後一起來到地獄,閻王翻看“功德簿”後,對他們說:“你們二人前生沒有做什麼壞事,我特準許你們來生投胎為人,但現在隻有兩種做人的方式讓你們選擇,一個人需要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一個人需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閻王說完,便讓趙秀才和錢商人慎重考慮後再做選擇。
趙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現在準許來生過索取、接受的生活,那樣真是太舒服了。他說:“我要做索取的人。”
錢商人看到趙秀才選擇了來生過索取、接受的生活,自己隻有付出了這條人生之路可供選擇了,他想自己經商賺了一點錢,來生就把它施舍出去吧,於是他心甘情願地接受了付出的來生。
閻王看他們選擇完了,當下判定二人來生的命運:“趙秀才甘願過索取的人生,下輩子做乞丐中;錢商人甘願付出的人生,下輩子做富豪吧,去幫助別人。”
一個人在選擇人生時,其實在選擇態度。與人相處,或者與人合作,最佳的方式是不打破利益關係的平衡,或者換句話說,付出、信任是獲得利益的最佳方式。
百分百減壓
自私的心理調適:
1.內省法。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依據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的客觀標準,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
3.回避性訓練。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睡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怎樣的吃虧才是最恰當
心理失衡的人
自訴者:我們在一起幹,我付出的比他多,憑什麼他要比我拿得多?不錯,他有技術有才能,但那也不能老是讓我吃虧呀。合不來怎麼辦?分開唄,有什麼大不了的。不相信除了他,我就發展不起來。我不怕暫時削弱了力量,我可以重新找到合作人。沒有什麼可惜的,至於品牌問題,那隻有打官司來解決了。我不會白白送給他的。